徐世國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這一概念于2006年11月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首次提出,該意見要求學校“要積極探索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校企組合新模式,由學校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和師資支持,以企業為主組織實訓”。其實質是“將企業辦到學校,將課堂搬進車間”,成立“校中廠”,建立“工學結合、校企融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經過10余年的探索和發展,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在具體實踐中也出現了權責不明、目標不一、運行不暢等諸多問題。
一、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模式分析
按照投入的主體不同,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一般可分為企業投入、學校投入、校企共建和政府主導四種模式。
(一)企業投入模式
該建設模式由企業籌措資金,投入設備,提供技術,負責管理,學校提供場地。因作為投入主體的企業掌握著基地運營的決策權,而企業從事生產經營的目的是盈利,對學校而言,很難與企業達成共識,按照教學計劃安排和教學進程組織學生實訓。因此,該模式雖然將企業引入了學校,卻很難將課堂搬進車間,是典型的校內生產性“車間”,而非“實訓”基地。
(二)學校投入模式
該模式由學校投入設備、提供場地,企業負責技術支持和經營管理。因投入主體是學校,學校掌握著話語權,能夠結合教學內容適時安排學生實訓,但學校負擔過大,難以持續健康發展;同時對企業而言,由于沒有主動權,很難根據管理要求安排生產經營活動,導致利潤降低或無利可圖,從而失去與學校合作的意愿。因此,該模式雖然能滿足教學之需,卻是典型的“校辦工廠”。
(三)校企共建模式
該模式由校企雙方基于雙贏目的協商合作,明確權利、責任、利益,共建共營共發展,具備深度合作、融合發展的基礎,是最佳的建設模式。但大多企業很難主動承擔人口素質提升的社會責任,難以為人才長遠發展提供足夠的條件,加之政府層面缺乏明確的指導意見和具體支持措施,該模式極易導致雙方在深度合作中出現諸多矛盾和問題,進而走向校方“一頭熱”的局面。
(四)政府主導模式
該模式由政府主導,形成政校企多元參與的模式,理論上比校企共建模式更理想,更利于發揮校企雙方的積極性,但也會形成“等、靠、要(等政策、靠政府、要資金)”的局面,降低校企合作的主動性。政府主導,需要相關部門出臺制度及指導方案作為支撐,審批環節多,建設周期長,不一定滿足雙方需求,不易實施。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只要政府有具體的指導意見,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校企共建模式更利于發揮雙方的積極性。盡管在合作發展中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只要以“雙贏”為基、權責對等,通力合作,總能協商解決問題,實現深度融合。
二、校企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不具體
關于校企合作問題,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均出臺了相應政策,但在貫徹落實中還缺乏具體的指導意見。例如,學校資金投入如何收益?收益如何分配?學校以教育用地、教學設施場地與企業合作辦廠是否合規?企業與學校合作在稅收、水電等方面有何優惠?學生參與生產性勞動是否符合國家對企業的用工要求?等等。這些條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校企合作,導致校企合作的步子不敢“邁得太大”。
(二)校企合作的專業結構不均衡
目前我國職教專業發展的特點是傳統優勢專業比較集中,學生人數較多,對經濟欠發達地區而言,當地適合合作的企業較少,不能滿足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需要;新興專業發展潛力大,但學校缺乏相應的師資與設備,無法滿足校企合作的基本要求。
(三)實訓計劃與生產計劃不一致
實訓計劃是根據專業教學標準和人才培養方案制訂的一種循序漸進的技能教學活動,具有遞進性和系統性,什么時間安排什么實訓內容是事先設計好的。生產計劃以生產任務為依托,由于生產任務具有不確定性,因此經常出現計劃實訓時段沒有生產任務的情況,導致與實訓脫節。
(四)生產目標與實訓目標不統一
生產目標包括產品成本、生產效率、產品質量等,追求的是效益最大化;而實訓目標是通過實踐練習使學生掌握專業技能,勝任生產需要,追求的是技能的習得。因此,兩者的目標不統一,導致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重生產、輕實訓的現象時有發生。企業經常以產品要求高、工期緊、原材料浪費嚴重、安全責任大等理由限制參與生產性實訓的學生人數和時間,弱化了基地的實踐教學功能;學校則抱怨企業只重視生產,不履行開展學生實訓教學的義務,違背了合作的初衷。
三、校企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對策建議
(一)探索校企共建的有效途徑
學校和企業的性質、目標不同,要深入研究,找準利益共同點,然后根據各自實力,共同商討共建目標,充分利用雙方現有資金、設備、技術、人員、場地等資源,靈活采取租賃、掛靠、聯營等形式,強強聯合建立共同體,努力實現合作共贏。
(二)以專業需求為目標引企進校
對學校而言,應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形勢,充分調研論證專業前景和需求,合理引進先進企業,將原有的校內實訓設施設備在與企業靈活合作的基礎上,建設成為校企人才共享、設備共享、文化互補、管理互通的教學做一體的生產性教學基地。
(三)建立靈活多樣的合作運營機制
作為學校,不可能只開設一個專業,只建立一個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因此,學校應深入學習國家政策,結合學校具體實際和發展目標,研究制訂校企合作遠景規劃,進而結合專業和崗位群,做到“一事一議一方案”,與不同的企業簽訂不同的合作共建協議,建立靈活多樣的合作運營機制。在具體的合作實踐中,針對出現的問題,要本著互惠共贏原則進行充分溝通交流,讓雙方都能充分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進而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和分配機制,確保企業有錢可賺,學校有利可圖。
(四)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補償機制
由于人才培養和聯合生產的不確定性,合作雙方信息的不對稱及合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預期獲利偏差,都會造成利益分配有失公平或一方得不到應有補償的情況,此時需要雙方通過協商,以契約合作的方式解決爭議,使合作雙方都能感受到合作帶來的利益,提高校企共建的積極性。
(五)優化人才培養機制
學校要進行基于校企合作前提下的教學改革工作,建立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和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共同研討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考核評價人才培養質量,確保人才培養滿足企業要求,與經濟轉型和社會發展接軌。
一要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學校要打破傳統學科型課程體系,以工作任務分析為起點,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與設計,充分體現培養基本素質過硬、綜合能力較強的技能人才培養目標,適應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為內容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
二要重組教學內容,設計基于生產任務的實訓項目。要遵循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以真實工作任務及工作過程為依據來整合、優化教學內容,科學設計學習任務和學習情景,設計源于生產過程典型工作任務的生產性實訓項目,以企業生產任務為中心,將技能訓練融入生產,使實訓目標與生產產品相統一,將實訓過程轉變為生產過程,實現訓練與生產一體化,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一體化。
三要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打破學科型課程教學以知識灌輸為主,實踐與理論脫節的實施方式,形成融教、學、做一體的教學實施方式,實現“做中教、做中學”和“教中做、學中做”的有機統一。
(責編 李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