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倩
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發布。隨后,精準扶貧工作在全國展開。在此背景下,陜西省教育廳發布了《關于發揮高校科教優勢助力我省脫貧攻堅工作的通知》,組織各高校充分發揮科教優勢,增強陜西省脫貧攻堅成效,并啟動了“雙百工程”,即通過百所高校結對幫扶百個縣(區)工程,以實現全省高校對有脫貧任務的縣(區)進行幫扶全覆蓋。
一、陜西省高職院校精準扶貧情況
隨著“雙百工程”的啟動,陜西省高職院校在陜西省教育廳的統一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陜西省委、省政府精準扶貧的相關文件精神,通過聯縣聯鄉包村的“兩聯一包”扶貧工作模式,將貧困地區作為高職院校發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等職能的重要陣地。高職院校根據自身的學科優勢和專業背景與貧困山區精準對接,一方面因地制宜,加大對幫扶地區的實地調研,集中科研優勢和專業優勢攻克幫扶地區面臨的難題;另一方面做好“中轉站”的職能工作,為幫扶地區提供就業機會和就業指導,在精準扶貧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檔立卡,精準幫扶貧困學生
陜西省高職院校通過實地調研,在扶助家庭困難學生方面,進一步精確扶貧對象,對扶貧地區的貧困生建檔立卡并進行后續追蹤。在各類獎學金和助學金的評定過程中,嚴格遵守評定程序并向建檔立卡的貧困學生進行一定程度的政策傾斜。各高職院校設置專門針對建檔立卡戶學生的助研崗位,吸納了近千名建檔立卡貧困生在項目組內勤工助學,扶助家庭困難學生;還積極組織在校貧困生利用眾創空間、科技沙龍等平臺進行各類創新創業活動。另外,陜西省一些高職院校還在校辦企業內部設置專門崗位,吸納家庭困難學生參與實踐技能操作訓練,進一步提高其專業技能。
(二)結合當地特色,建立產學研一體化基地
根據自身專業設置,結合貧困地區區域特色,陜西省高職院校建立了一批產業試驗示范基地、試驗站、試驗園和智慧農業示范扶貧基地等產學研一體化基地,實現了科技成果與地區需求的精準對接,形成了科技引領的示范帶動效應。這種以基地建設為突破口,以重點示范推廣高新技術的做法,帶動了當地的產業升級,解決了貧困地區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為貧困地區建立并發展主導產業、實現脫貧攻堅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三)駐扎一線,為貧困戶發展產業提供精準科技幫扶
各高職院校建立“科技特派員”制度,選派科教人員駐扎陜西省貧困地區,并通過崗位設置、職稱評定、津貼發放、項目申報等一系列激勵政策,充分調動科教人員深入一線參與扶貧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各高職院校定期組織專家帶領課題組在貧困地區駐點工作,開展科學研究、試驗示范、技術培訓,集中解決貧困地區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另外,各高職院校還積極發揮各類科研平臺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借助科研平臺推進脫貧攻堅工作。
(四)提供信息化設備,為貧困地區提供精準信息幫扶
貧困地區大多因地理位置、人才結構等因素導致信息閉塞,無法及時共享現代科技成果,生產方式比較落后,村民知識層次較低,運用現代信息設備的能力有待提高。為了改變這一現狀,陜西省高職院校通過為扶貧地區提供信息化設備,對當地居民進行信息化能力培訓等方式幫助貧困地區建立現代信息化平臺,為貧困地區提供精準的信息幫扶。各高職院校利用信息化手段,借助現代電商物流平臺,幫助當地居民獲得實際利益,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真正“授之以漁”,幫助他們依托現有的信息化渠道解決實際問題。
(五)挖掘貧困地區文化資源,對貧困地區進行文化輸血
陜西省高職院校組織科研團隊對扶貧地區進行深度考察,在走訪過程中,注重挖掘當地原生態文化資源,幫助當地居民建立起文化自覺意識,激勵他們對當地的文化資源進行保護和傳承。陜西省高職院校通過繪制文化墻等方式,為貧困地區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另外,高職院校還組織專業團隊,對當地的文化資源進行開發,研發出頗多既有當地傳統文化特色,又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商品,實現了貧困地區文化資源的有效轉化,真正為傳統文化注入生命力。
二、精準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精準扶貧尚未形成合力
目前,在陜西省教育廳的領導下,各高職院校已經結合學校專業特色和科技優勢,自覺將科技扶貧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并列入工作日程,成為高職院校常態化工作之一,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調查發現,高職院校的精準扶貧工作存在各自出擊、力量分散的現象,尚未形成合力。筆者認為,陜西省高職院校應根據自身在專業教學、科研、實訓基地、校企合作、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優勢進行強強聯合,集中力量解決扶貧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譬如,各高職院校可形成校際聯盟,這樣既能提升高職院校總體實力,也能顯著提升對扶貧對象的幫扶作用;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節約財政支出,也便于上級部門進行考核管理。
(二)對幫扶地區的調研深度不夠
了解幫扶地區的真實需求是開展精準扶貧的前提之一。貧困地區致貧的原因非常復雜,必須開展深入務實的調研工作,才有可能深入了解當地脫貧工作的難點何在。“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精準扶貧不能僅停留在簡單的物資輸出層面,更重要的是要找到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幫扶工作。因此,高職院校只有在了解貧困地區現狀的基礎上,才能為其提供自強自立的方法和途徑。另外,可能會出現高職院校自身的優勢與對接的扶貧地區的需求不對等的現象,高職院校應在結合自身優勢開展扶貧工作的同時,注意了解貧困地區真正需要什么,集中力量解決他們最迫切的需要,只有對癥下藥,才能真正做到精準幫扶。
(三)監督體系不夠完善
目前,陜西省高職院校精準扶貧還存在監督體系不夠完善的問題。比如,各高職院校在對精準扶貧工作進行監督檢查的過程中,可量化的標準體現得還不夠充分,無法精準地把握扶貧工作取得的具體成效。在執行的過程中,尤其在涉及個人利益時,精準扶貧的成效不明顯,對貧困戶的認定工作存在不合理、不科學等問題,沒有完全做到“扶真貧”。另外,有些扶貧工作有形式主義的現象,沒有完全做到“真扶貧”。
三、對精準扶貧路徑的反思
(一)進一步明確高職院校精準扶貧定位
高等職業院校應進一步明確自身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定位和工作職責,并根據自身的學科優勢、專業背景,與貧困山區精準對接。高職院校在對自身的科研優勢、專業優勢、師資優勢、行業優勢等方面進行精準的自我剖析的基礎上,將自身的優勢與貧困山區的需求相結合,加大對貧困地區人口的技能培訓和科技幫扶,在扶貧工作中將自身的優勢全面發揮出來。
(二)進一步樹立高職院校精準扶貧共同體意識
針對陜西省高職院校精準扶貧尚未形成合力的現狀,各高職院校應樹立精準扶貧共同體意識。院校之間應加強聯合,在專業教學、科研、實訓基地、校企合作、人力資源等方面形成合力,集中高職院校的優勢力量為幫扶地區提供服務。以專業教學為例,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省內高職院校可以集中全省高職院校農業科技領域的優質專業力量,建立陜西省高職院校農業科技幫扶團隊,集中力量解決幫扶地區在農業領域的各項難點問題。
(三)進一步提升高職院校優勢資源輸入能力
陜西省高職院校精準扶貧工作應加強對幫扶地區的深入調研,在掌握貧困地區需求的基礎上,集合優勢資源精準扶貧。在服務能力的提升方面,分析各階段精準扶貧的具體成效,及時總結經驗,對扶貧成效顯著的個案進行研究,借鑒可推廣的經驗并在全省范圍內進行推廣,不斷提升高職院校精準扶貧的資源輸入能力。
(四)進一步完善高職院校精準扶貧監督機制
首先,應建立扶貧工作監督體系,“一竿子插到底”,切實杜絕扶貧過程中不公平不公正現象;其次,應成立工作督查組,并隨時隨地進行督查,準確核對扶貧工作中的相關數據,精準把握扶貧工作取得的具體成效;最后,應建立獎懲機制,對扶貧過程中出現的濫用資金、亂用物資等不良行為進行責任追究。
(本文系陜西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課題“‘互聯網+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精準扶貧路徑研究——以陜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SZJZ-1707)
(責編 李光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