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中等職業教育基本的辦學模式之一,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內在要求,是落實十九大關于“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之精神,辦好中職教育的關鍵所在。市場經濟“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特點,推動了中職校企合作形式、內涵的創新發展,其合作形式靈活多樣,呈現出“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合作共生、合作共贏”的鮮明特色。近年來,輝縣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把握形勢,認真開展校企合作調研,逐步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機制,制定校企合作方案,推動校企深度合作,有效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一、校企合作辦學,保障就業質量
輝縣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與廈門天馬微電子有限公司開展“校企合作辦學”,并建立了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學校和該企業共建“天馬教育中心”,開設“天馬培訓班”,學校按照合同要求為公司定向、訂單培養技術技能人才。該班學生前兩年在學校學習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后一年到廈門天馬微電子有限公司培訓崗位技能和頂崗實習。按照合同要求,校方每年輸送至少150名學生到公司就業,并在暑假、寒假兩時段,分批次派送一定數量的二、三年級學生到該企業參加定崗培訓和頂崗實習。校企合作辦學有效緩解了企業用人壓力,大大降低了企業擴大生產任務訂單與人力資源相對脫節的風險。同時,學校也進一步推動了理論教學與技能教學的相互銜接,使得產教融合得以有效地實施,實現了學生頂崗實習與企業工作崗位的無縫對接。
二、校企合作育人,提升培養水平
學校與北京天工印刷有限公司建立人才聯合培養機制,開展“校企合作育人”工程。學校充分發揮計算機專業優勢,與該公司組成聯合研發團隊,從印刷品的設計、加工到生產、包裝全程參與,實現了人才互用、設備與技術共享,一方面有效地降低了企業產品設計成本,培育了一大批印刷品設計和生產技術骨干,大大提高了公司的軟實力;另一方面,大大提升了師生實操水平,有效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為畢業生就業創業打下了良好基礎。
三、校企合作促就業,提升服務能力
校企合作的順利開展不僅增加了畢業生外地就業機會,而且也打開了學生在本地就業的門路。例如,學校生產實習就業管理中心與河南孟電集團建立了人力資源長期合作機制。該集團大力支持職業教育的發展,加大了對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與學校聯合推進“校企合作就業”模式。學校同時還與孟電集團人事部合作,共同組建了孟電職業培訓基地,開展校企合作實習和就業培訓,實施崗前、崗中培訓,推行持證上崗、技能就業,開展崗中提升等培訓業務。校企雙方還合作成立了人力資源聯合服務管理中心,聯合安置學生在當地實習與就業,進一步夯實了“校企合作就業”的基礎。
作為合作企業的河南孟電集團,系輝縣市龍頭企業。該集團規模大,對人力資源的需求和吸納能力強。學校通過與該集團多年的深度合作,不斷為集團的人力資源注入新鮮血液,有效緩解了企業的人才需求壓力,有超過3千名學生進入了集團就業,有力地服務了當地經濟建設,同時也擴大了職業教育的社會影響力,提高了學校的社會知名度。校企合作就業,還實現了職業學校學生就地轉化,為學生就近就業打開了方便之門,大大降低了學生外地就業的困難與風險,增強了學生的適應能力,提高了從業自信心。學生更加愛崗敬業、努力工作、熱愛家鄉、感恩社會、回報社會。有效地實現了職業教育“促進就業,服務發展”的辦學宗旨。
四、校企合作謀發展,互惠互利共贏
通過校企合作,輝縣職專的電子電器應用與維修專業聯合新鄉市慧東光電有限公司,攜手走出了一條校企合作共同發展之路。校企雙方合作共建校內實用電子技術實習實訓基地,直接將LED組裝工廠建在校園內,實現了企業進校園。學生可直接進入校園工廠實習實訓。校企分工負責工廠的管理:學校委派專人專職管理工廠,負責LED燈的組裝生產與測試,設施設備的運行與檢修,以及產品的質量把關;公司負責采購并提供LED燈原料與產品的銷售,扣除成本后按一定比例分成。
校企合作發展,能使企業用相對較少的投入,有效地解決擴大再生產所需的土地、資金、人力資源等關鍵問題。在校企合作中,企業適時抓住機遇,既上了新項目,又擴大了生產規模,增產增值;而對于學校來說,在實現產教融合的同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教師教中做、做中教,學生做中學、學中做,使得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手段得以實現。這大大改善了教學環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了教學方式的轉變。在教學和實習的同時,企業還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定量的勤工儉學崗位,這使不少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既減輕了經濟負擔,又學到了本領,提升了職業素養。
多年的合作經驗證明,校企合作帶來了資源共享,做到了工學交替,促進了產教融合,收獲了校企互利共贏的成果。未來,我們要更加堅定地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持續探索更加科學、合理的合作方式,推動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和辦學模式創新,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優秀技術技能人才。
(責編? 王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