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市新縣西河灣村是一個有著700余年歷史的古老村落,村子依河而建,山環水抱,古木參天,是都市人眼中名副其實的世外桃源。
17歲那年,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張思恩在高中畢業后便在村里擔任電管員,但這并不是他理想的職業,去大山外面闖世界的夢想一天比一天強烈。1991年春天,他踏上了尋夢之旅,來到了向往的城市——北京。從一名建筑工地小工做起,歷經11年的不懈努力,他終于闖出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2002年,張思恩注冊成立雙贏達建筑公司,擁有員工200余人,年收入百萬余元。當年的山里娃在北京買了房子,開上了私家車,過上了讓人羨慕的都市生活。
2013年,在一次返鄉探親時,他得知自己的老家西河灣即將啟動“美麗鄉村”建設工程,對家鄉的眷戀促使他毅然放棄蒸蒸日上的事業回到了老家。然而萬事開頭難,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產業怎么發展?收益如何保障?一系列難題擺在了他面前,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然而,他始終堅信自己回來是對的,在外打拼的經歷讓他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家鄉才是他實現人生夢想的最終目的地。
面對各種阻力,張思恩沒有放棄,憑借自己在外創業積累的經營管理經驗,很快便確定了建立合作社、凝聚大家的力量共同建設美麗鄉村的發展思路。2014年1月,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他帶領西河灣群眾成立了西河農耕園農民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發展社員329人,流轉耕地386畝,山場4500畝。他組織社員成立了施工隊,承包“美麗鄉村”建設工程,讓群眾直接參與施工,既為當地120余名村民在家門口創造了就業機會,保證了工程質量,還在征地拆遷中實現了“零信訪”。
“美麗鄉村”建設需要產業來支撐。張思恩帶領大家結合專家的建議和當地實際,對產業發展進行了科學規劃。在農業方面,他組織群眾發展生態農業、現代農業,打造西河“三寶”—油茶、板栗、葛根粉;組織社員實施1500余畝油茶低產園改造工程,引進河北省遷西優質板栗品種對本地板栗進行改良,建立示范基地500畝,發展葛根種植700余畝。在古民居方面,修繕改造古民居,對村落景觀布局進行整體規劃設計,原汁原味保留豫南民居特色,已完成古民居修復改造11戶,既改善了人居環境,又豐富了西河灣的文化內涵。他組織修建了西河糧油文化博物館,還原傳統油茶壓榨工藝,培育鄉村文化旅游產業。
在創業的同時,他不忘加強學習。一方面積極參加村黨支部組織的政治思想學習;一方面還利用工作閑余時間自學種養殖技術、古村落文化、旅游策劃等知識,先后多次參加了浙江大學、信陽大別山干部學院等單位組織的“大別山信陽市文化產業培訓班”“大別山商學院首屆新縣非公有制經濟企業高管培訓班”等學習活動。通過理論學習,張思恩成為當地種養殖和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行家里手和引路人。
依靠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扶持,張思恩帶領當地群眾廣泛參與,通過幾年的努力,使西河灣從“藏在深閨人未識”到“映日荷花別樣紅”,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先后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社、香港衛視、《南華早報》等媒體競相報道,僅2017年慕名而來的游客就接近7萬人。省長陳潤兒等領導先后到西河灣視察工作并給予了高度評價。目前,西河灣已成功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被中國古村落保護與發展委員會評選為第四屆“中國景觀村落”。張思恩個人也被評選為“2016河南愛故鄉年度人物”“信陽好人”、新縣“雙創之星”。2018年7月29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對西河灣發展鄉村旅游,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助推鄉村振興的舉措進行了宣傳報道,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每每談到自己的創業經歷,張思恩笑稱自己是畫了一個圓。當年懷揣夢想去了北京,多年后的今天,他又回到創業的起點,圓了當年的創業夢。望著眼前這片熟悉的土地,他說:“大家齊心協力,一定能把西河灣建成人人向往的‘夢里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