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紅煒
摘要:聲樂是以人的聲帶為主,配合口腔、舌頭、鼻腔影響氣息,發出的悅耳的、連續性、有節奏的聲音。按音域的高低和音色的差異,可以分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和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每一種人聲的音域,大約為二個八度。不同于一般學科知識的學習,聲樂學習不但注重發聲技巧以及歌唱技法的培養,還注重歌唱過程中的情感表達和對原作者情感的感悟,結合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樂器的演奏和對觀眾的渲染,在唱歌中進行綜合體現。對大多數學習聲樂的學生而言,音樂作品鑒賞與分析不僅僅是完成學習任務,培養自身的樂感,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音樂核心素養以及情感體驗。本文就音樂作品賞析與分析對聲樂學習的作用進行探究。
關鍵詞:音樂作品? ?鑒賞與分析? ?聲樂學習? ?具體作用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2-0090-03
音樂作品鑒賞與分析是指對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作者經歷以及表達的思想情感、樂器演奏以及曲式結構的敘述進行的綜合鑒賞分析,學生在音樂作品的鑒賞與分析過程中不但可以深層次的感受其中蘊含著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還可以通過借鑒其中的音樂曲調以及發聲方式,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的歌唱技法與水平。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藝術愈發受到人們的關注,唱歌不再局限于音色和聲調的完美配合,而是抒發真實的情感引起聽眾的共鳴,充分發揮音樂的藝術感染性魅力,將作品以更好的形式展現出來。故此,我們在聲樂教學中要注重音樂作品鑒賞與分析,穩步的提高學生的發聲技巧和情感表達能力,促進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提高。
一、根據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年代分析其中的情感精神
音樂作品是對于顯示生活的真實反映或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可以說生活才是聲樂作品創作的源泉,每一部音樂作品蘊含著其獨有的情感表達,反映了作者對于生活的感悟以及創作時代背景的聯系。故此,在音樂作品的鑒賞與分析過程中,首先就要注重對作品所處時代的了解,這樣可以更加透徹的了解作品中的思想內涵,正確審視作品中所描寫的事物或者人物,以最佳的形式對音樂作品進行表達。鑒于此,在音樂作品鑒賞與分析中,需要對作品相關的記載和資料進行簡介,以此為基礎進行認真的了解和分析。例如: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創作的《黑桃皇后》,改編自普希金發表于1834年的同名小說,作者在作品中塑造了一個賭徒的形象,揭示了俄國社會中的陰暗面,為金錢而不顧一切的冒險發瘋。原著中麗莎嫁給了一個有為青年,赫爾曼則被關進了瘋人院。柴可夫斯基本人參與了腳本的創作,他改掉了麗莎幸福的結局,想通過死亡來謳歌純潔的少女形象,并安排赫爾曼因為受到良心的譴責而自殺,以此表現人性的回歸。盡管與原著有所差別,但仍然以絕對能賭贏的三張撲克牌作為戲劇發展的中心,描寫上流階級沉溺于賭博的墮落生活,同時穿插著美麗少女麗莎的戀愛悲劇。這部歌劇的音樂素材是由19世紀俄國城市浪漫曲和民歌音調發展而來的,從中可以清楚地聽到悲涼凄楚的民間音調,催人淚下,它是一部舉世聞名的音樂悲劇。
二、對音樂作品的調式調性進行分析調整聲樂的情緒
調式可以說是音樂思維的基礎,也是若干高低不同的樂音圍繞某一有穩定桿的中心音,并按照音程關系組織在一起成為的一個有機體系。可以說調式是人類在長期的音樂實踐中創立的音樂結構組織形式,結合當地的實際風俗習慣以及地理人文的因素而形成的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樂音組織結構形式。可以說不同國家以及不同地區的音樂調式是有著明顯的差異性的,也是區分某一地區文化的主要文化標志。調式的差別會導致音樂特點和風格的不同,例如《編花籃》以及《不要責備我吧媽媽》這兩首在河南地區廣泛流傳的民歌,同樣是由七音階創作而成,但調式的差別使得兩首歌的風格有著極大的差異性。
調性則是調的主音和調式類別的總稱,共分為24個大小調。例如,以C為主音的大調式,其調性即是“C大調”,以a為主音的小調式,其調性就是“a小調”等,以此類推。調式和調性直接影響了音樂作品的情緒變化和走向,例如:在《江河水》這首聲樂作品中,從“往事常回首”進入到“我想起當年時”通過隊員關系——G調轉A調的運用,使得每個音段之間的情緒產生了明顯的對比,音色有暗調明,加強音樂作品中的調式調性的分析有利于演唱者在演唱中更好的調整和把握情緒的變化。
三、對音樂作品的曲式結構進行分析注重聲樂的層次感
曲式結構之所以作為音樂作品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在于曲式可以將音樂中的調性、調式等要素成為一個和諧且高度統一的整體,共同完成塑造音樂形象的目標。如果學生在音樂作品表達過程中不能把握好音樂作品的曲式結構,在演唱過程中就無法掌握音樂作品的整體和諧性,對音樂的主要脈絡和情緒進行正確的把握和處理。與之相反,如果學生可以掌握好音樂作品的曲式結構,理清音樂段落之間的層次關系,就可以在實際的演唱過程中正確的抒發音樂作品中蘊含著的情感,生動的體現出情感之間的轉化。例如:在《黃水謠》的鑒賞分析過程中,這首歌曲的曲式結構以ABC三段曲式為主,第一段以深切的情感抒發為主,第二段則是以悲傷呻吟的情感為主,與第一段的情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第三段則是更加悲慘、凄涼,與第一、第二段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為此,對音樂作品曲式結構的分析與情感體驗有利于學生在聲樂學習中更加直觀的感受到音樂歌曲蘊含著的思想情感,并在實際的演唱過程中真切抒發情感掌握各個音樂段落之間的轉化,保證歌曲演唱的整體性和協調性。
四、對音樂作品的鑒賞分析把握作品的形象刻畫以及演繹風格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會導致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性,風俗習慣以及藝術價值理念也有著極大地差異,尤其在音樂創作方面,有著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明顯標志,不同音樂作品中的特點和風格體現了這一點。因此,在進行聲樂學習時,首先要讓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民族和地域有所了解和掌握,使得演唱與音樂作品更加契合,從而實現民族化和地域化的音樂作品表演。例如:在《紅梅贊》的音樂作品鑒賞分析中,民族風格和地域風格都十分鮮明,整首作品以婉轉優美的曲調為主,同時又不失堅韌,在音樂作品中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革命先烈江姐的質樸和不屈不撓的形象。所以學生在進行演唱時要充分了解這首音樂作品的所刻畫出的人物形象以及音樂風格,在音樂形象設計中要通過民族風格以及音色塑造出質樸和頑強偉大的音樂形象。大多數學生沒有對作品的形象刻畫以及演繹風格進行分析和掌握,使得江姐的形象缺少質樸與偉大,失去了音樂作品的民族文化色彩。
因此,在聲樂學習中加強對音樂作品形象刻畫和演繹風格的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對音樂的節奏速度加以控制,這樣在實際演唱過程中可以充分的表達出音樂作品中蘊含著的情感,與聽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并借鑒其中的精華部分,形成自己的音樂風格。
五、對不同民族音樂的鑒賞注重對本民族音樂的學習
音樂是不分國界的,同時音樂又是有著民族性的差異性,尤其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多元化藝術形態已經成為音樂發展的必然趨勢,根據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文化,音樂也具有明顯的文化傳承性和感染性的特點,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重視。為了弘揚本民族的音樂文化,我們在進行聲樂學習的過程中也應當注重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這不僅僅是對本民族文化的繼承,更是借鑒其它優秀文化對本民族音樂注入新的活力。無論是歐洲的圣詠音樂、歌劇與浪漫主義的藝術歌曲創作,還是中國的民族唱法都受到了本民族文化傳統的影響,因此在聲樂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注重對本民族音樂的繼承和弘揚,并為其注入新的時代活力。
六、結語
綜上所述,對音樂作品的鑒賞和分析有利于學生樂感的提升以及歌唱技藝和發聲技巧的掌握,通過對音樂作品的鑒賞和分析,才能夠在實際的演唱過程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歌曲的藝術感。為此,學生要注重對音樂作品創作背景、調式調性、曲式結構以及作品刻畫形象等方面進行分析,深入了解音樂作品,提高聲樂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袁培鈁.音樂作品鑒賞與分析對聲樂學習的作用探討[J].中國民族博覽,2017,(03):136-137.
[2]劉萬余.音樂作品分析對聲樂學習的作用[J].北方音樂,2016,38(12):219.
[3]鞠榮麗.淺談音樂作品分析對聲樂學習的作用[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4):75+91.
[4]陳毅彬.高校音樂作品鑒賞課程融入聲樂的教學創新實踐探究[J].北方音樂,2015,35(16):90-91.
[5]沈略,徐亞楠.論聲樂教學中情感與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J].音樂創作,2016,(10):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