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富禮
摘要:pro tools是目前音樂制作領域中頂級的錄音軟件,不同時期不同版本的pro tools軟件所支持的插件格式也不盡相同,同時,軟件與插件的匹配關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聲音的品質以及系統的兼容性與穩定性。本文主要以pro tools為例,對比分析幾種音頻插件格式的特點,優化數字音頻工作站系統的配置,進一步幫助從業者梳理錄音軟件與插件的關聯性。
關鍵詞:Pro Tools? ?插件格式? ?DSP? ?錄音混音? ?音樂制作
中圖分類號:J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2-0176-03
近年來,隨著數字音頻技術的發展,音樂制作門檻也越來越低,音樂專輯的錄制與出版不再是專業唱片公司錄音棚的專屬,各類中小型錄音棚、個人音樂工作室等紛紛涌現。然而,在滿足了一部分市場需求的同時,也導致了大量音樂作品的質量參差不齊,原因在于多數從業者缺乏一定的專業素質,對錄音系統中的軟硬件及插件認識粗淺、概念模糊不清,導致錄音品質及系統兼容性受到極大影響。Pro tools軟件在專業的錄音制作平臺應用廣泛,受到高中低端用戶的青睞,然而多數人僅僅對軟件本身有基本的認識,并非了解同一個軟件在不同的運行平臺,其軟件和插件在聲音的品質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對于目前應用廣泛的電腦音頻工作站制作平臺來說,選用不同的插件就決定了聲音處理的品質。
一、數字音頻插件格式介紹
在數字音頻制作領域,插件是指在宿主軟件上運行的第三方產品,它可以擴展宿主軟件的處理功能,使之達到理想的聲音效果。Waves是目前應用最廣泛、性價比較高的音頻插件,音頻插件包分為5種格式,分別是:AAX格式、TDM格式、RTAS格式、AU格式、VST格式,針對不同的宿主軟件,安裝Waves插件包,會被識別出不同的插件格式。
AAX插件格式對應Pro tools11/12(Native版或DSP版),其特點是聲音靚麗寬闊,聲音密度僅次于TDM插件,混響表現優秀,聲場寬度較好,清晰自然。
TDM插件格式對應Pro tools10(DSP版)聲音結實,密度高,采用DSP運算,整體干脆硬朗,高中低頻表現良好。
RTAS插件格式對應的宿主軟件是Pro tools10(Native版),其插件特點是中規中矩,低頻部分稍稍顯得稀疏,高頻部分略顯暗淡,沒有太大的優點和缺點。
AU插件格式對應的宿主軟件是Logic,與其他組插件格式相比,相同條件下,聲音結實、靠前,中頻段過于豐滿,飽脹感明顯,人聲電平相對突出,長時間監聽容易帶來耳朵疲乏。
VST插件格式對應的宿主軟件是Nuendo和Cubase,這一序列插件對聲音的處理密度相對較低,聲場寬度不夠,一般情況下人聲在音樂中相對較突出,不能體現插件的“順滑感”,不過高中低音則相對比較均衡。
二、不同版本pro tools與插件格式的兼容性
截止到目前,Pro tools共支持三種插件格式,即:RTAS、TDM、AAX。Pro tools12為最高版本。
(一)Pro tools軟件分類
Pro tools8版本以前,DAW系統是由Pro tools軟件與所匹配的硬件共同組成,離開硬件,軟件本身無法在計算機上安裝使用。Pro tools9誕生之后,AVID公司解除了與硬件的強行捆綁,軟件可以單獨發售安裝在普通的PC和MAC電腦上,當然PC電腦需要有支持ASIO(Audio Stream Input Output)驅動的音頻接口卡即可正常運行,而MAC電腦則板載聲卡即可運行。
Pro tools軟件版本共分為三類:Pro tools HD系列、Pro tools LE系列、Pro tools M-powered系列。
1.Pro tools HD版本是軟件的核心版本,具體又分為:HD1、HD2、HDX,該版本主要是依靠硬件設備來進行音頻處理和效果運算,幾乎不占用CPU資源,是公認的音樂工業標準。
2.Pro tools LE版本,受一定的硬件限制,隨著數字音頻技術的發展,CPU的處理功能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多的硬件效果器、音源被軟件效果器和軟音源取代,生產廠家為了滿足一部分市場需求,隨即推出了LE版本。LE版本的核心與HD版本基本相同,只是要求必須在廠家自己的聲卡上運行,并且對軟件的音軌數量做出了限定,即:32路單聲道音軌,16個立體聲音軌,32個樂器軌道,128個發送軌道。并且不支持環繞聲,最高支持96kHZ的音頻采樣率,效果器配置較少,僅僅能夠滿足一般音樂作品的制作。
3.Pro tools M-powered版本與LE版本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用戶不再要求必須使用廠家的音頻接口,而是直接使用M-Audio的音頻接口即可穩定運行。
(二)Pro tools與插件的兼容性
RTAS是Pro tools10之前的Native版(標準版)的插件格式,TDM是Pro tools10之前的HD版(DSP運算)的插件,當升級至Pro tools11之后,統一使用AAX插件格式,并且不再支持過去的RTAS格式和TDM格式。Pro tools11開啟了全面進入64bit的領域,因此AAX格式的插件也演變成純64bit的AAX格式,在淘汰RTAS和TDM之后,并不是想象中的不再區分HD版和Native版。如果系統配置中包含HDX核心運算卡,使用Pro tools11或Pro tools12軟件,將兼容兩種AAX格式,即:通過HDX卡的DSP芯片上運算的效果器叫AAX DSP格式;通過CUP運算的稱為AAX Native格式。
因此,AAX插件格式共分為四個模式,分別為:32bit的AAX DSP格式和AAX Native格式以及64bit的AAX DSP格式和AAX Native格式。其中,32bit屬于過渡階段,能夠支持的插件數量和種類非常稀少。目前,主流格式是64bit的AAX格式,這一格式得到了絕大部分廠家的支持和廣大客戶的信賴。
需要特殊說明的是UAD插件系列,功能等同于Wave插件包,雖然使用的是64bit的AAX Native格式封裝,靠的卻是UAD硬件自身的DSP運算,而非HDX卡的DSP芯片運算。
三、CPU運算與DSP運算特點
CPU,即:計算機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是計算機的主要設備之一,電腦中的核心配件。其功能主要是解釋計算機指令以及處理計算機軟件中的數據,電腦中所有操作都由CPU負責讀取指令,對指令譯碼并執行指令的核心部件。在數字音頻工作站中,CPU主要負責音頻數據的傳輸、交換、處理等,計算機CPU功能越強大,對音頻的處理速度也就更快,進而提高工作的效率。
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是指獨立的數字信號處理器,又稱“DSP芯片”,DSP運算分擔了電腦CPU的壓力,在獨立的工作模式下可以實現“零延遲”。如果沒有獨立的DSP芯片運算,CPU既要承擔電腦系統運行的壓力,又要承擔軟件、插件處理數據的壓力,因此,DSP運算成為了目前音頻工作站的主流。
無論是CPU運算,還是DSP運算,目的都是給音頻工作站提供更大的處理空間,區別只是在于二者的工作方式不同。
四、UAD與Digigrid插件的優勢
UAD插件是Universal Audio旗下的高端插件系列,與Pro toolsHD的原理基本相同,自身配置了1核、2核、4核、8核的DSP來運算,UAD配置的DSP芯片只是用來運算UAD系列插件,區別于Pro toolsHD系統中DSP芯片運算。
UAD開創了插件運算的新紀元,動態類插件對音色的塑型能力極強,可輕易做到既圓潤又有棱角感的聲音效果;均衡類插件中高頻豐富,清晰有力,聲音的處理密度高,品質提升明顯,而且幾乎所有的插件都有硬件版本。因此,UAD插件是硬件軟件化的呈現,聲音品質雖不及硬件效果,但在各類軟插件當中表現非常優秀。
Digigrid系列插件是由Waves和世界頂級數字調音臺廠家之一Digico共同開發,2015年推向市場,該插件主要通過服務器的形式來運算插件,并通過網線與電腦連接,或者通過Digilink接口與Pro toolsHD系列產品連接。由于Digigrid的服務器CPU主要負責運算插件,因此可同樣視為DSP產品。Digigrid對聲音的處理,接近硬件模擬設備的聲音密度,低頻段聲音有力,彈性和密度表現非常出色。當然,由于Digigrid插件的低頻過于出色,導致高頻段聲音的活躍感下降,聲音效果過于沉穩,缺少了一種閃光的亮點。
如果說UAD開創了一個插件的新紀元,而Digigrid則可以被視為插件產業的革命者。因此,在不能與同一級別硬件效果器相比較的情況下,UAD與Digigrid則成為了廣大音頻愛好者青睞的軟插件。
五、結語
在數字音頻工作站中,插件的主要功能就是為了更好的處理干聲以達到預定的聽覺效果,同一平臺下不同的插件格式對聲音品質確實存在一定的差別,這種差別并非是落差式的,而是相對細膩的聲音質感的追求。
通過對各類插件的對比分析,一方面呈現出各插件格式不同的應用特點,另一方面給從業者提供軟插件優化配置的參考,增強數字音頻系統的穩定性,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同時,作為一名音頻工作者,要清醒的認識到聲音藝術的創作不僅要觀測軟件、插件的客觀指標,還要參考聲音質量的主觀評價。只有將二者緊密結合,才能在電腦音頻工作站系統平臺上更好的體現軟件插件的優勢,創作出更高品質的聲音。
參考文獻:
[1][英]Roey? Izhaki.混音指南[M].雷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0.
[2]李金城.混音全揭秘[M].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7.
[3]王智.錄音學[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4]黃志鵬.數字錄音藝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5]王建林.錄音技術基礎[M].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1.
[6][美]Bob Katz.母帶處理——母帶制作技術與藝術[M].馮漢英,韓冬,雷偉,曲璐,沈煒斌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
[7][美]Tomlinson holman.電影電視聲音[M].王玨,彭碧萍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
[8]姚國強.電影電視聲音創作與錄音制作教程[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