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我還有十年就退休了。”年過五十的北京人藝演員何冰,在采訪過程中向記者娓娓道來,總是少不了幾分意猶未盡的滋味。何冰在話劇舞臺載譽無數,豐厚精湛的表演功底和細致入微的刻畫能力,讓他在劇院中酣暢淋漓綻放光芒的同時,吸引了更多年輕人和市場的目光。
胡同、四合院的京味元素,跨越時代的年代質感,劉家成加何冰的主創陣容,讓人們自然地聯想到2018年北京衛視收視口碑雙豐收的匠心佳作《情滿四合院》。當“匠心”與“醬心”相遇,此次正在北京衛視熱播的《芝麻胡同》碰撞出的火花也是“有滋自味”。
從上無老、下無小,不愁吃喝、不行就動手的“混不吝”傻柱,到有家有業、拖家帶口的“沁芳居東家”嚴振聲,同樣的胡同院落,傳遞著不一樣的京味意趣。對于京味的表達,在何冰看來這兩部劇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物,他形象地總結道,“他們一個是揚著脖的,一個是低頭忍著的。”
導演劉家成曾評價,京味文化在嚴振聲身上的定位是更準確的。這樣一個有家庭有事業的人,真正遇到事兒時會更加隱忍,或者說“惜命”,不是那種一點就著的“爆發型”人設,何冰解釋道,“當一個男人有產業、有家庭、有老人孩子、有老婆丫鬟,擁有這么多的時候,就相當于在生活這兒有抵押品,不敢直腰說實在的。”
“家大業大”的嚴振聲,上有京城老字號醬菜同“沁芳居”需要打理,下有芝麻胡同一大家子需要養活,可謂是個有身份的“爺”,但也是個背著身份負重前行的普通人。有一段嚴老爺在醬菜缸上飛檐走壁的片段,讓觀眾嘆為觀止的同時也有些忍俊不禁,因為干練利落有著一副好身手的嚴老爺,最終的結局是看到牧春花(王鷗飾)后跌入醬缸。前后反差的戲劇效果,也是何冰希望達到的人物塑造感覺,“他是個丈夫,是個買賣人,是個兒子,僅此而已,在家里要像個正常人一樣生活,不在買賣鋪子的環境下他就不是什么老爺了。我看到劇本后就告訴自己,有個錯誤是一定不能犯的,那就是去扮演一個老爺。如果每個人都去演一個社會身份,那這個世界就太可怕了。”“有何冰,無爛戲”“只要有何冰就不擔心品質”“何冰的劇基本都追,質量有保障”……《芝麻胡同》開播之前,先導片花、人物海報的相繼曝光,廣大網友一見到演員陣容便紛紛留言,不少觀眾直接表示出簡單有力的追劇原因:出于對“何冰”這個名字的信任。何冰本人在聽到類似的評價時顯得有些誠惶誠恐,“過獎,過獎,您可千萬別這么說。”
不見人們對老北京人灑脫自信的既有印象,也感受不到傻柱的混不吝個性,在何冰身上似乎總是更能看見嚴振聲的影子,踏實穩當、兢兢業業,何冰則自謙道,“我既沒有傻柱的勇氣,也沒有嚴振聲的擔當,那都是角色賦予我的可能性,我在生活當中膽小如鼠。”當人們把“何冰”和“戲骨”習慣性地畫等號時,何冰卻總是保有著對表演的敬畏,“演員這行,有時候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每一次演員表現的結果并沒辦法清晰地做判斷,有時處心積慮想干成一件事時效果反而不會太好,演戲是沒有一個標準的。”
人過中年,幾乎將自己半輩子獻給北京人藝的何冰,去年此時正在為自己執導的話劇《陌生人》奔波忙碌,無須過多宣傳便已座無虛席,觀眾用真誠的票房回饋舞臺上赤子之心的何冰。回憶起自己的話劇之路,何冰謙遜的姿態甚至可以用“謹小慎微”來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