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大軍
說起電報,不僅是個暴露年齡的話題,也是一個暴露隱私的話題。在這里,我想說說我的小學同學“枕頭”的故事。
“枕頭”是一位女同學。之所以開篇要先交代“枕頭”和她的性別,等接下來我說到她人生中的兩封電報,個中原委,你自然就明白了。
“枕頭”出生前那段時間,難得風調雨順。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似乎更迷信天氣,也更迷信算命看相。很多人都指著“枕頭媽”鼓起的肚子,很篤定地說:“男孩,準沒錯!”這話,對于“枕頭”的爸媽很受用。“枕頭媽”被推進產房沒一會兒,里面就傳出嬰兒啼哭聲。“枕頭爸”撓開產房門,護士隨口應付一句“男孩”,之后就把他轟出去了。“枕頭爸”就勢轉頭跑到郵局給老家的父母拍了一封電報,為了省錢,只發四字:生了,男孩。
電報發了,追不回來。陰陽逆轉,事出有因。護士說:忙暈了,錯把臍帶看成那啥了。再說了,誰讓你亂闖產房,沒看見禁止入內嗎?不行就再發一封電報唄,當爹了,還在乎這點兒錢?
這再一封電報,“枕頭爸”躊躇多年,始終沒再發。直到“枕頭”背上書包上小學,一家人去照相館拍了張全家福,寄回老家,一直蒙在鼓里的爺爺奶奶才發現“枕頭”頭上多出的兩條小辮子。
上世紀70年代后期,海城地震,唐山地震,地震的陰影一直籠罩在小城人們的意識里,枕頭的第二封電報就跟地震有關。
一個暴雨瓢潑電閃雷鳴的初秋午夜,刺耳的防空警報驟然響起擊碎了人們的夢,街上開始有人高喊“地震啦!地震啦!”緊接著她家的房門傳來急促的砸門聲和叫喊聲,“地震啦!地震啦!快醒醒!快跑啊!”她家那一片都是平房,街坊鄰里平時處得都不錯,有啥事彼此都會幫襯照應一下。她爸睡眼迷蒙打開房門,被雨水澆得跟落湯雞似的鄰居趕緊往外拽枕頭爸,“地震啦!快跑啊!”
瞬間驚醒的她爸趕緊回身去喊她媽和孩子,她媽摸黑還想穿件外套,鄰居和她爸急得直跺腳:“快起來啊!抱上孩子!”
她媽抱起身邊熟睡的孩子,和她爸沖出家門投入雨中。電閃雷鳴,一個鄰居借著閃電突然對她媽驚呼:“你咋抱個枕頭!?孩子呢?”
父母這才發現,懷里只是一個枕頭,慌亂之中抱錯了,把孩子落屋里了!趕緊慌亂不迭扔掉枕頭,撞撞跌跌沖回家里去找孩子……
這次地震震級很小,防空警報源于雷電意外觸發。這回孩子安然沒事,不過之后得了一個外號“枕頭”。這天天亮“枕頭爸”給老家發了電報:地震,全家平安。這事兒告一段落后,“枕頭媽”時不常想起丟落在泥水中的蕎麥皮枕頭:泡壞了,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