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說起電報,恍如隔世,至少40歲以下的人對此都非常陌生,很多人了解電報都是從一些文藝作品中得知的。電報是一種很古老的通訊技術,在電話沒有普及的年代,電報是最快捷的通訊方式,報喜又報憂是它的特點。因為不具備雙方通話的功能,單方的電報內容很難核實,所以,鬧出了很多誤會和笑話。
在我的記憶中,一毛錢能買一根糖葫蘆的年代,發電報還是件很奢侈的事情,因為,發一個字要3毛錢,幾塊錢也發不了多少字,所以,發電報的人都盡量壓縮字數,說不清、道不明的誤會也就時有發生。
20世紀70年代末,我很小就去部隊參軍,遠離故土和家人的戰友們都盼著能收到親切的家書。每當有人收父母的信,戰友們都會圍上來分享其中的親情和溫暖。但是,只要是通訊員來通知說誰家發來了電報,去拿電報的人大多都會腿軟,基本上都不是什么好事情。
我有個戰友叫劉建設,他是個四川農村人,因為家里很窮,他為了能多積攢點錢補貼家用,2年多沒舍得買火車票回家探親了。前一段時間,劉建設接到家信說母親身體不好,我們大家瞞著他湊錢寄到他家里,讓他母親去看病。后來,他和母親都知道了此事,劉建設對戰友們感激涕零。
再說劉建設的母親2年多沒見兒子,打心里頭想,剛拿到“軍屬補貼”就讓小女兒給哥哥發封電報,有兩個目的,一是要看看剛當上班長的兒子;二是要來部隊感謝一下給她寄錢的戰士們。劉建設母親診斷出有嚴重的心臟病,不能過于激動,他妹妹發電報本想提醒一下。結果,劉建設拿到電報,看到的內容是:母親28日去了,見母別哭。
這下可壞了,當我們聽到號啕大哭的聲音趕過去時,劉建設已經休克了,經過衛生員的一通折騰,醒過來的劉建設迅速拿到了部隊“批準回家葬母”的通知,我們幾個戰友扶著悲痛欲絕的劉建設,趕往火車站買票送他回老家四川宜賓“辦喪事”。
一天過后,我們連隊突然得到門崗的通知,說有家屬來部隊探親,通訊員去大門口接回來一位個子不高,說著滿口四川話的阿姨。讓我們頗感意外的是,她說自己是劉建設的母親,這讓出面接待的領導和我們這些戰友們都不知道如何解釋她兒子的去向,好尷尬呀。最后,還是指導員說話了:“您先住在部隊招待所,劉建設臨時出差,要過兩天才能回來。”我們這些劉建設的戰友們,訓練之余都會來到招待所,去陪劉建設的母親聊天,還能吃四川特產解饞,我們就像是看到了自己的家人似的高興。
一封電報,把本來是母子團聚高興的事,鬧成了匪夷所思的喪事,好笑吧,可誰也笑不起來,真是賠了路費又害人。現在想來,很是感慨,真可謂科技改變生活。如今,人人捧在掌中的手機,肯定不知道它的“祖先”所干過的那些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