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
劉師培,字申叔,號左薷,生于1884年,江蘇儀征人。儀征劉氏是經學世家,尤以治《春秋》、《左傳》,飲譽學林。他本人也嘗以家學第四代傳人自居。他不僅是晚清著名學者,亦是著名的革命黨人。
錢幺同,本名錢夏,字德潛,號疑古,1887年9月12日生,浙江吳興人。著名學者,北大、北師大名教授,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驍將。
1919年11月10日,北京,天氣很冷,北風呼嘯,患肺結核已年余的劉師培躺在病榻之上,人已快不行了。時,錢幺同來探視劉。劉努力張開雙目,望著錢,斷斷續續地說道:“玄同,看來我就要走了,謝謝你和蔡先生(蔡元培)和仲甫(陳獨秀),這些年來對我的照顧。我是過來人。在中國,研究社會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我是最早的人……仲甫的《文學革命論》和你的文化觀點,遠比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激進多了。仲甫和你幾乎是否定了包括漢賦、唐詩、宋詞在內全部古代文學……誰若提倡研究和整理國故,你們就不分青紅皂白,一律打成復辟派,加以攻擊。而我以為,這種偏激如不糾正,只能造成民族虛無主義和傳統文化的斷頁……你們的問題在于,只提倡了從全局上引進西方先進文化,而忽視了引進西方文化必須進行的消化,必須符合中國的實情。你們太情緒化了,連營壘中有不同意見也不允許。我以為在這方面,胡適是對的……”
這真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劉的這番話對錢來說,就像是醍醐灌頂,極具震撼,讓他不得不重新審視了自己的文學主張。
劉去世以后,錢又不遺余力地為其整理遺著。盡管他對劉的很多學術觀點都是持反對意見的,但在編輯過程中,卻毫不挾私,知人論世客觀平和,字里行間彌散的都是對故友的深情厚誼。
尤值得一提的是,劉雖只活了36歲,但其一生筆耕不輟,著述頗豐。然值亂世,遺著多有散佚。錢為征集其遺稿,可謂是煞費苦心。比如,他知自己的同門師弟黃侃曾拜在劉去世前不久,拜師其門下,手中當有一些劉的書稿,而他與黃卻又向來不睦,自覺難以開口。于是,就輾轉了一大圈,終于從黃的一個朋友的朋友處,借來了黃所藏的劉《劇禮》和《儀禮》兩注的副本。又,還有很多劉的遺稿都是錢從其收藏的舊報刊中一篇篇找出來的。
錢在承擔劉的遺著整理編輯工作時,已經50歲了,身體極差,不僅經常要去北師大上課,同時還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承擔著編《簡化字表》的工作和為老師章太炎編《章氏叢書續編》的工作,工作之繁重,可想而知。
《劉申叔遺書》直到1937年3月底才全部編完,錢又為該書撰寫了一篇五千言的文言文序。此后,他又為了這本書的出版而多方奔走,終于使之在1938年11月正式出版。僅一個多月以后(1939年1日1日),錢也油盡燈枯,撒手了人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