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團華
摘 要:江西省萬年縣仙人洞遺址是栽培水稻和冶陶起源地,2萬年前的陶器考古成果被美國《考古》雜志評為2012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為了尋找仙人洞人和農業起源與冶陶起源的源頭,萬年縣和北京大學學者組織了專項舊石器考古調查。文章為解決上述課題提供了新依據。
關鍵詞:萬年縣;舊石器;考古調查
1 調查目的
自20世紀60年代萬年仙人洞遺址和王洞遺址發現以來,萬年縣的史前考古工作進展一直受到考古學界和普通公眾的關心。尤其是1990年以來,在仙人洞及周邊的考古發掘與調查工作的收獲,為解決中國及東亞地區稻作農業與陶器的起源等史前考古重大課題提供非常重要的新資料。為了推動萬年史前考古發現與研究工作繼續深入發展,找到稻作農業起源的源頭,認識東亞地區陶器制作技術出現的背景與影響機制,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專家的關心下,萬年縣文物局于2015年3月至4月,組織了專項舊石器時代考古調查,希望能夠找到比仙人洞遺址更早的舊石器時代遺存,為解決上述課題提供新證據。
2 工作經過
經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舊石器時代考古教研室相關老師的推薦,萬年縣文物局與河北省陽原縣文物管理所聯系,由所長安排幾位長期在泥河灣從事舊石器時代考古調查發掘的優秀技工來萬年縣協助萬年文物工作者,一起進行了為期60天的舊石器考古專項調查。
調查工作首先由位于大源盆地的仙人洞遺址附近開始,重點是附近的洞穴,希望能夠找到類似仙人洞、吊桶環的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但由于客觀條件所限,洞穴調查的收獲不夠理想,僅在大源盆地東緣的蝙蝠洞遺址發現數件屬于新、舊石器時代過渡階段的石制品。之后,工作重點轉入露天遺址的調查。調查隊員沿萬年境內的主要河流尋找出露的更新世地層剖面,力圖在屬于舊石器時代的地層堆積中找到石制品等文化遺存。經過調查隊兩個多月的努力工作,新發現5處舊石器遺址(地點)。這些遺址(地點)發現的石制品均屬礫石石器,是萬年境內的首次發現。石制品的年代明顯早于仙人洞遺址,將萬年縣古人類活動歷史向前提早了數萬年。
3 主要發現
本次調查發現的5處露天遺址(地點),有4處分布在梓埠鎮境內,包括后塘黃家、楊樹橋、山背、花園水庫,另一處在上坊鄉庫門上馮家。在這些新發現中,以后塘黃家地點最具代表性。
后塘黃家地點發現的舊石器遺存位于梓埠鎮李家村委后塘黃家與陶家村后,遺存旁為一磚窯廠(圖1)。本次調查在屬于該遺址范圍的窯廠旁邊采集到一件典型的石核石器,其他石器均發現在紅土壤層中,遺存點層位中的石器距離地表1~2.5米(圖2、圖3)。新發現的石制品均為礫石石器,以附近河流礫石為原料,采用錘擊技術剝片。石制品形體碩大,加工較簡單。已發現的石制品類型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石球等(圖4、圖5)。
其他4處露天遺址(地點)發現的石制品與地層堆積均與后塘黃家遺址發現的情況類似。
花園水庫舊石器遺存位于梓埠鎮垃圾處理場,四周植樹,在遺存點發現若干石器,以石核為主,均在紅土壤層中,其中一塊含鐵質多的黑皮石器,距離地表73厘米(圖6~圖9)。
楊樹橋舊石器遺存位于梓埠鎮楊樹橋村窯廠后,遺存為一處兩點。其南面遺存點落在T141號電線桿下,位于磚窯廠旁,只在紅壤土層位中發現一件凹形刮削器;北邊遺存點位于先德明養殖場以北,C號高壓線基塔下,地表采集到一件石核,紅土壤地層中也發現多件石器(圖10~圖13)。
山背村舊石器遺存位于梓埠鎮山背村烘干廠后,在紅土壤地層中也發現3件石器。石器距離地表90厘米左右(圖14~圖16)。
庫門上馮家遺存位于萬年縣上坊鄉富廠村委庫門上馮家豬場以東南蔡家山,發現石核兩件,石英片一件,都在純凈的紅土壤層中(圖17~圖19)。
另外,在大源盆地東緣的蝙蝠洞遺址,20世紀90年代曾經做過調查與試掘。當時的發現主要是較晚近歷史時期的文化遺存(可能屬于宋元時期)。這次對該遺址進行重新調查,詳細觀察了蝙蝠洞遺址的地層堆積,并且仔細尋找散落在遺址附近的文化遺物,采集到幾件比較典型的石制品,具有很明顯的華南地區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石制品的文化特征(圖20~圖24)。
4 小結
調查工作期間,我們曾邀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王幼平、吳小紅老師等來現場考察研討,對新發現的舊石器遺址(地點)及石制品有如下認識:
①萬年縣境內除以仙人洞為代表的洞穴遺址外,也有數量較多的露天遺址(地點)分布。
②露天遺址主要發現于河流附近階地堆積,目前已發現的石制品均出自相當于2級或3級階地高度的均質紅土地層,與安義等地的發現情況類似,其時代也應屬于晚更新世早至中期。
③萬年縣新發現的礫石石器與江西境內已發現的礫石石器的技術特征與文化特點相近,也應屬于華南礫石工業系統,時代應早于仙人洞遺址。
④本次調查工作的發現將萬年縣境內早期人類活動的歷史提早了數萬年,為探討仙人洞遺址的制陶技術與稻作農業的起源等史前考古重大課題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