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孫煊
摘 要:在實體博物館中,藏品多通過展覽以展示藏品本身,或者通過圖片和文字介紹的方式來呈現。但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高新技術逐漸在博物館領域運用,實現了實體博物館藏品的數字化采集,突破了實體博物館展廳空間的局限性,更多的文物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觀眾的面前,并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了文物時間和空間展示的延續性和廣泛性。
關鍵詞:博物館;數字藏品;展示
藏品數字化采集后的最終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二維圖像為主的展示和以三維立體模型為主的展示。利用現在非常流行的虛擬現實——增強現實與觸摸互動技術,實現了數字藏品以各種有趣的方式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更好地展示文物本身的魅力。
①虛擬現實展示。過去幾年,博物館多致力于虛擬展廳和在線專題展的展示方式,對實體博物館的展廳景象進行數字化重建,完全再現其展廳內的布局、展品和其他設施等,實現對現實情境的營造。觀眾可以通過操作鼠標、鍵盤在展廳內“漫游”,選擇展品,觀賞其圖像或三維模型。這種模式主要是讓觀眾在瀏覽中與藏品發生聯系。這種基于網絡的展示方式成為了絕大多數博物館選擇的主流方式,但是這種展示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對網絡和電腦配置的要求很高,在線展示的內容需要加載很久才能呈現,甚至還需要安裝大量的插件才可以在線觀看,而且數字化成果并沒有在實體展廳中運用。
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借助VR眼鏡和手柄多方位、多角度、多距離地觀看文物,其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讓觀眾自由地穿梭在博物館各個角落,通過手柄等手段觸發,并實現與文物的互動。博物館既可以實現網上漫游,也可以實現線下漫游。目前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在VR應用方面設計開發了《紅巖聯線八處遺址3D虛擬漫游》《夜游民國街》《渣滓洞越獄》VR作品。其中在《紅巖聯線八處遺址3D虛擬漫游》中,我們將遺址內陳列的實物類文物進行3D采集,觀眾戴上頭盔,通過手柄可以實現與遺址內陳列物品的互動。
②增強現實展示。增強現實技術(簡稱“AR”)的基本原理是通過手機攝像頭拍攝現實場景,當AR在設計的時候確定了相關的識別源,在手機抓拍與識別源相關聯的現實場景后即可觸發,并通過服務器運算或者數據庫檢索,實現虛擬場景和現實場景的疊加,從而實現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融合、再現,數字藏品成為AR識別觸發后呈現在觀眾面前的展示內容。目前許多博物館的內容多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在展板上,文物通過展柜呈現。AR技術應用于數字藏品,即可實現平面文物動起來,并以720度隨意翻轉,實現文物動與靜的結合。文創電子書還可以實現將文物帶回家,對此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也設計了一款《巴渝往事》油畫App。
③觸摸互動。引入時下高新技術開展獨立創新的多媒體項目,通過各種科技手段,將歷史的厚重與前沿的創意相結合,能提升數字藏品的可看性、觀賞性、互動性、參與性。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應用高分辨率顯示大屏、觸摸技術,選取30件經典的紅巖一級文物數字化采集成果,包括鎮館之寶——新華日報印刷機高清動態3D模型,開發觸摸屏程序,觀眾只需要輕輕點擊任意文物就可以多角度查看文物信息;在采集的巨幅油畫中嵌入多處遺址熱點,拖動油畫點擊圖中遺址熱點,即可出現文物遺址的圖文介紹;同時將八辦、饒國模故居、桂園、周公館、渣滓洞、白公館、蔣家院子、新華日報營業部舊址精細3D模型和遺址自動虛擬漫游整合在互動觸摸系統中,讓觀眾可以選擇性地點擊遺址模型和自動漫游,不用親自到現場也能真切地了解文物和遺址。
數字藏品突破了實體展廳有限展陳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擴展了藏品的展示范圍和數量,通過虛擬漫游、增強現實、觸摸互動能有效提升藏品和觀眾之間的互動和聯系,拉近觀眾和藏品的距離,讓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了解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