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 韋衍行
在敦煌研究院,有一座名為“青春”的雕像佇立其中——一位短發少女拿著草帽,身體微微前傾,邁出去的步伐彰顯著年輕人獨有的意氣風發。而“青春”的原型,便是如今已滿頭銀絲的樊錦詩。敦,大也;煌,盛也。自1963年從大學畢業后,樊錦詩扎根風沙之中的敦煌,五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守護著這座舉世聞名的文化遺產。改革開放四十年之際,記者專訪樊錦詩,聆聽“敦煌女兒”半個世紀以來的執著與真誠。
一見定終身
見到樊錦詩是在北京冬日里的一個陽光和煦的晴天,上午十點,她如約來到人民網?!皻q月悠悠倏忽如一晃,上海姑娘兩鬢也如霜”,年至八十的樊錦詩滿頭銀絲,身材清瘦。
談起初到敦煌時,樊錦詩笑笑,仿佛在述說一段久遠的故事。1962年,她來到心心念念的敦煌實習。然而,艱苦的條件令常年生活在大城市的她結結實實地吃了一驚:沒有電燈、沒有自來水、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她一邊說著,一邊側過頭,做出洗發的動作,“在敦煌洗完頭發之后,頭發都是黏的,水的堿性太高了。樊錦詩皺皺眉,回想起當時生活環境之惡劣,仍有些難以置信。
既然條件如此艱苦,為何后面仍選擇了敦煌?“作為學生,我第一次看到這么琳瑯滿目的壁畫藝術,全然忘記了外部世界,仿佛沉浸在一個美麗的童話故事之中。”樊錦詩用手比畫著,對敦煌的著迷溢于言表,“類似這個房間一般大的洞窟,就有非常豐富的藝術內容。”只要談及敦煌,樊錦詩就如打開了話匣子,敘述淳樸生動、眼神澄澈明亮。在她溫婉的外表下,有著荒漠與戈壁賦予的直爽與真誠。
敦煌定若遠,一信動經年?!霸浇佑|敦煌,越覺得它真的是深不及底。越了解敦煌,也就越熱愛敦煌。而在敦煌越待越久的她,內心也越來越矛盾——1967年,她與大學時的戀人彭金章結了婚,當時的彭金章在武漢工作,雖然成了家,但夫妻二人卻過著天各一方的日子。樊錦詩的聲音逐漸輕柔起來,似是觸及心底柔軟的一塊,“我丈夫都明白,他知道我對敦煌的感情,他知道我已無法舍棄敦煌?!痹趦扇私Y婚的第十九個年頭,彭金章決定舍棄自己在武漢的事業,陪妻子扎根敦煌。這位遲來的“敦煌女婿”對莫高窟北區的考古做出了突破性的發現,這讓樊錦詩感到安慰,“不管是田野考古還是石窟考古,他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績,這樣我也覺得安心,不然真的是為我犧牲了。
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且符合全部六條標準,在世界范圍內十分少見?!斑@樣一處超越國界、超越時空的文化遺產,我們必須要將它保護好?!狈\詩神色稍斂,語氣中有著不容置疑的認真與堅定。但洞窟藝術的老化,只能延緩、不能逆轉;洞窟保護,無異于和時間賽跑。
1998年,樊錦詩擔任敦煌研究院院長,“保護是我們的任務,研究是我們的任務,弘揚也是我們的任務?!庇慰偷娜找嬖龆嗔钏雀吲d又擔憂。樊錦詩揪心道,“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等因素改變,對脆弱的洞窟而言可能就是不小的打擊。”日新月異的數字技術讓樊錦詩眼前一亮。她決定建立數字檔案,讓洞窟藝術“容顏永駐”?,F在,游客在進洞參觀前,會在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的球幕影院觀看時長20分鐘的主題電影《千年莫高》和《夢幻佛宮》。這徹底改變了莫高窟游客們的參觀模式,不僅優化了游客的參觀體驗,更避免了游客們走馬觀花式地看完洞窟后卻一無所獲的尷尬?!斑@個方法,得到了老百姓的認可,也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認可。我們既發展了旅游業,也保護了石窟文物的價值。”她的眉頭終于再次舒展,仿佛懸在心頭的大石落了地。
如今的樊錦詩雖已退休,卻仍在為敦煌而四處奔走?!白屛易约赫f,我這一輩子已經不能離開敦煌了。這么了不起的一處遺產,能上我為它服務也是我的幸運。”她的笑容真摯,從青春少女到華發如雪,55年的時光她并未虛度?!叭绻傥疫x擇,我還會選擇堅守敦煌?!?/p>
與敦煌結緣
記者:1962年,還在讀大學的您前往敦煌實習,由此與敦煌結緣,并最終將自己的一生與敦煌聯系在了一起。敦煌給您留下了怎樣的第一印象?
樊錦詩:大學的課程里面有石窟相關的內容,我對敦煌的理解僅僅是紙上談兵,因此急切地希望能親自去領略敦煌的美景。作為一名學生,沒有社會經驗,想當然地認為敦煌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敦煌的石窟這么美,研究人員也應該風度翩翩、房子也應該窗明幾凈。到實地之后,我和同學都被瑰麗的洞窟藝術深深地震撼了,從一個洞窟到另一個洞窟,里面的壁畫、彩塑等藝術品琳瑯滿目。我們雖然去過相關的博物館,但像這樣的石窟藝術卻是第次見,其魅力之大使我們完全忘記了外部世界,仿佛置身于童話之中。洞窟里面極美,但研究環境卻極差。離開洞窟時,沒有棧道、沒有樓梯,我們只能膽戰心驚地走靠在一根長木頭的左右兩側分別插入短木條的“蜈蚣梯”。住的房子是泥塊搭建的,沒有電燈、沒有自來水。而且,敦煌交通不便,信息傳播的速度也極慢,收到的報紙日期都是一個禮拜甚至十天之前。因此當我們得知像常書鴻先生、段文杰先生他們在這樣的環境中已經堅守了十幾年的時候,都有些難以置信。
記者:您在大學畢業后正式前往敦煌工作,并且一待就是逾半個世紀。在已經親身體驗過敦煌環境之艱苦后,為什么仍然選擇了堅守敦煌?
樊錦詩:畢業后我被分配去敦煌,其實是符合我所學專業的。第一次親身前往敦煌后,石窟藝術的博大精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學校的學習以及當時實習的經歷也讓我對敦煌有了較為膚淺的初步了解。做出這個選擇其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敦煌越久,越深入地接觸它之后,就越發地感嘆敦煌藝術真的博大無邊、深不及底,仿佛有一種很強的磁力,牢牢地把人吸引住。對敦煌的了解越深,就會對它越發熱愛。不光是我一個人,我的許多前輩一開始也只是想看看敦煌,誰知道這一看,就離不開它了,而且待的越久就越離不開它。
記者:在敦煌工作了二十余年后,您的愛人彭金章先生也決定與您一同扎根敦煌,他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您是怎樣的心情?
樊錦詩:畢業分配的時候,我被分配去了敦煌,當時還是我未婚夫的老彭在武漢。學校當時讓我先去,有新一批的畢業生之后再把我替換出來。所以我心里也沒有雜念,既然國家需要,自然義不容辭。但是后來由于種種原因,我在敦煌越待越久,對敦煌的感情也就越來越深。而且我腦海里一直有著這樣的念頭:我在敦煌沒做什么,難道就這么走了?作為考古專業的學生,我自然非常希望能為敦煌做些貢獻。改革開放后,敦煌研究所的工作逐步走向正軌,此時我和我的先生都已經有了自己的事業,一邊是工作,一邊是家庭,這讓我非常糾結。1986年,在我和我先生結婚的第19個年頭,這個問題終于解決了——我先生了解我,知道我對敦煌的感情,最后他決定隨我扎根敦煌。這意味著他要舍棄自己在武漢的事業,我心里也不好受,只希望他在敦煌也能有所建樹。到了敦煌之后,他確實做出了一番成績,這讓我也覺得安心。
記者:1978年,改革開放的時代春風也逐漸吹到了敦煌。您認為改革開放給敦煌莫高窟帶來了哪些影響?
樊錦詩:敦煌莫高窟從開窟至今已經1652年了。在16世紀中葉,隨著陸上絲綢之路衰落,嘉峪關封關,莫高窟因長期無人管理而被荒廢遺棄,任人偷盜破壞,神圣的藝術殿堂幾成廢墟。直到1944年“國立敦煌研究所”成立之后,才重新得到保護和管理。以常書鴻先生為代表的一批仁人志士身赴大漠戈壁,初創基業。經過幾代莫高窟人的堅守探索、奮斗、前進,薪火相傳之下,敦煌莫高窟有了嶄新的面貌。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來到莫高窟視察,主動向我們詢問有什么困難,并指示有關部門將其解決。改革開放初期的敦煌文物研究所規模雖小,任務卻重。在黨和國家的關心之下,甘肅省委省政府決定擴建擴編、匯聚人才、改善條件。隨著工作環境越來越好、加之1987年莫高窟申遺成功,敦煌文物的保護、敦煌文化的研究可以說是芝麻開花節節高,直到今天都一直在往上走,越來越興旺發達。
保護是唯一的選擇
記者:您曾說,中國敦煌學的真正發展是在改革開放以后,您認為改革開放給中國敦煌學的發展起到了怎樣的推動作用?
樊錦詩:敦煌學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人文學科,石窟的壁畫、藏經洞里的文獻都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內容,不但會涉及藝術知識,還會涉及歷史、民族以及宗教等多個學科。在改革開放之前,敦煌學的研究也在進行,但更多地是壁畫的臨摹。壁畫臨摹的黃金時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的一段時間,很多大幅的壁畫都被臨摹了出來,其成果既可以當成是資料,也可以在國內外展出。如果說到真正的研究工作,那就是在改革開放之后,科研的氛圍變好了,大家科研的熱情日益高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改革開放帶來了中國敦煌學研究的春天。在改革開放期間,我們也積極展開對外交流,我國與日本合著的《中國石窟》名噪一時;而在破譯一些文獻中非漢文的文字時,國外的專家也會更有優勢。但總的來說,目前中國是敦煌學的研究機構最多、研究人員最多、研究成果最豐碩的國家。國外的敦煌學研究也曾顯赫一時,但現在已有些走下坡路的跡象。而中國在敦煌學研究上仍保持著發展的趨勢,并且培養了很多年輕人。
記者: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您逐漸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敦煌事業的管理之中。1998年,您成為了敦煌研究院的院長,當時有著怎樣的感受?
樊錦詩:敦煌莫高窟符合世界文化遺產評定的全部六條標準,這在世界范圍內非常少見。其藝術之博大精深也讓比它在世界遺產中獨樹一幟。因此,當上敦煌研究院院長后,我深知自己肩上擔子的重量。管理并不是不需要學問,反而需要了解更廣闊的學科,面面俱到。而且沒有管理作保障,保護、研究、弘揚都做不好。我從副所長一直到院長,前后將近四十年,是改革開放給了我這個機遇。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沒有國家的好政策、沒有前輩的栽培和幫助、沒有職工的支持,我一個人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無能為力。
記者:在您擔任院長期間,敦煌事業的發展取得了哪些顯著的成果?
樊錦詩:幾十年來,在全體職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取得了不小的進步。首先,我們在法律法規層面對保護工作進行規范。我們在國家已有的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吸收世界文化遺產的理念,并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推動了《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和《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2006—2025)》的頒布實施,對莫高窟價值及其本體和環境的保護、保存、利用、管理和研究進行了系統、全面、科學的評估,制定了總體規劃的目標、原則和實施細則。其次,我們建立起了壁畫保護的科學技術體系。壁畫的保護要從最基礎的地方開始研究——壁畫的泥巴的成分、草的種類、顏料的元素等等,在將基礎問題搞清楚后,再酚析形成病害的原因機理,最后才能根據不同的病害情況,采用相應修復技術和工藝。敦煌莫高窟至今已經超過1600年了,將洞窟的保護工作做好是我們的唯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