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75歲的徐朝興站在中國美術館三層展廳的中間,最后一遍審視自己的作品,再過幾個小時,“青瓷·傳承·復興暨徐朝興從藝六十周年作品展”就開幕了。
走到灰釉‘“觀滄海”大盤前,他停了下來。這是一直徑76厘米的弟窯(相傳:宋朝龍泉縣,有一位很有名的制瓷藝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傳說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親。章村根以擅燒青瓷而聞名遐邇,生一、生二兩兄弟自幼跟父親學手藝,都深得其父的真傳。章村根去世后,這兄弟倆就分了家,各開了一個窯廠。老大生一所開的窯廠就是哥窯,老二生二開的窯廠就是弟窯)瓷盤,尺寸之大、品相之好、刀工之復雜,令人驚嘆。“這是一個老天保佑的作品。”他說道。
一年前的9月,大盤的坯就已制作完成了,此前,還從來沒有哪個窯口燒制過這么大的盤子。面對這個難題,徐朝興想了足足三個月,跟窯工在一起吃飯、干活。當這件作品經過熊熊窯火的冶煉,以完美的姿態展現在眼前時,除了“老天保佑”,他想不出別的句子來形容當時的心情。龍泉青瓷創燒于南北朝時期,發展于北宋,興盛于南宋,明清時,漸趨衰落。如今,龍泉青瓷的燒制技術已被列入了“世界非文化物質遺產”目錄。被譽為“當代國寶”的徐朝興是國家級“非遺”龍泉青瓷的傳承人。
1956年,由于家境困難,13歲、在學校學習成績很好的我,不得不早早地離開了學校,跟著父親,步行到離家八十多公里一個瓷窯廠當學徒。剛開始,因為我當時的個頭還不到1米3,師傅有點不想收我。父親一再地求,也是,命中注定,我要與青瓷打一輩子的交道,師傅才終于收下了我。進廠沒多久,我就靠自己的鉆勁,掌握了做瓷的基本要領,能像模像樣地做出一些小東西了。
其實,命運是靠自己把握的,腳下的路會在勤奮努力中,愈走愈寬。龍泉這個地方雖小,但燒制青瓷的歷史卻很久遠。北宋之前就有,到南宋時,已形成規模,方圓幾百里都是燒瓷的作坊。當時,龍泉窯燒制的主要產品是日用瓷器,窯工不僅技術好,而且產品的樣式種類也多,發掘出來的瓷片經專家鑒定,質量上乘。
龍泉百姓燒制青瓷的傳統一直流傳至今,盡管有時衰落,有時繁榮,但青瓷傳承的歷史脈絡從沒有斷過。
過去,家族里的手藝是傳男不傳女,家傳秘方和技術要領更是不會輕易外露。可想而知,像我們這種非親非故的學徒,能從師傅那里學到的手藝是十分有限的。再有就是我家的“成分”不是很好,在那個年代里,我必須要謹慎度日,很多好機會都與我無緣。因此,想要掌握更好的技術,就必須靠自己不斷地摸索與學習。
記得1958年的一天,我正在廠里干著粗活,總廠黨委秘書忽然把我和另外兩個學徒叫去,神秘地說領導想上我們到仿古小組跟李懷德師傅當學徒。那時,我還不懂得什么叫“仿古”,只知道做粗瓷碗。后來才知道,1957年中央指示要恢復歷史五大名窯的生產,國家輕工業部還發了《關于恢復歷史名窯的決定》的文件,省里成立了以省輕工業廳廳長翟翕武掛帥的龍泉青瓷恢復委員會,從民間召集了五個老藝人,有李懷德、李懷川、張高岳、龔慶平和張高文,又從學徒當中挑選了三個人,分別是周林鑫、蔡林芝和我,成立了由李懷德任組長,由我們八人組成的仿古小組。開始恢復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進行仿古青瓷的制作。
當時我就暗下決心,一定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這件事情可說是我人生中的一個重大轉機。1979年,我創作成功了一件好作品——中美友好玲瓏燈,被外交部選為國禮贈送給了美國領導人,現收藏于白宮。
回顧我的從藝道路,有辛酸的眼淚,也有成功的喜悅。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迎來了藝術的春天。1979年,我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80年被任命為龍泉青瓷研究所所長,1988年但任了總工藝美術師。我從一個普通的工人到連續兩屆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在藝術又從一個普通的學徒工成長為亞太手工藝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這一切,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青瓷研究所不僅僅是仿制古瓷,還要在仿制的基礎上有所革新,這是我當所長后一直在考慮的問題。
有一次,我做了一個三環形瓶的石膏模型進行灌漿,先灌弟窯原料的漿,后灌哥窯原料的漿,讓兩個窯的原料漿在石膏模型中自然混合。灌好漿后,連續試燒了幾次,直到第五次才試燒成功了這件哥弟窯混合的“三環瓶”。這個瓶的整體造型為透空環形,口肩部配置了兩只耳環。工藝上采用的是哥弟窯原料漿混合灌注法,兩種原料漿有機而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天趣盎然。
還有一項革新,就是青瓷絞胎裝飾工藝。傳統絞胎二工藝形成的裝飾紋理不能代替現代青瓷的裝飾,要將傳統絞胎工藝應用于現代青瓷裝飾藝術,變出新的樣式來。這件創新之作的成功,使我更加自信了,作為國家級龍泉青瓷代表性傳承人,如何把龍泉青瓷傳承好,這是我的首要任務。在青瓷的傳承上,我認為首先是精神上的傳承,要以德為先;然后才是技藝上的傳承,在工藝上要做到精益求精;再就是在創作上要鼓勵推陳出新,體現個性化,但是在個性化的同時必須要體現青瓷元素,我絕不提倡以“創新”的名義,使龍泉青瓷的發展偏離主旋律。
作為傳承人,我有責任和義務引導龍泉青瓷往正確的道路發展,同時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年輕一輩搭建更多可以相互交流與學習的平臺,全方位提升行業的整體水平。我創建的“龍泉朝興青瓷苑”就是想以個人力量來推動龍泉青瓷的傳承和發展,讓更多的人來這里上班。我已是古稀之年,我還在努力創作,因為我與龍泉青瓷已緊緊聯系在了一起。龍泉青瓷塑造了我,我的一生屬于龍泉青瓷。我覺得在這條路上,第一要執著,第二要堅守,第三要傳承,這也是我對“工匠精神”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