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峰,白曉倩,劉海學,周永浩,趙承超,孫守鈞
(天津農學院農學與資源環境學院,天津 300384)
作物秸稈是農作物生產系統中一項重要的生物資源。近年來,隨著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秸稈產量隨之增加,從而導致農業主產區秸稈資源嚴重過剩。因此,充分合理利用秸稈資源,對于提高資源利用率,保護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秸稈綜合利用的途徑之一就是秸稈飼料化,因為秸稈飼料是畜牧業粗飼料的重要來源。
我國是玉米種植大國,2005年玉米秸稈產量達2億t,僅次于水稻秸稈產量,占全國秸稈總產量的24%[1]。在以往傳統農業中,玉米秸稈主要用作農村的生活能源和牲畜飼料,其余大部分被露天焚燒,既浪費資源又污染環境[2],是東北、華北地區霧霾天氣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玉米秸稈含有豐富的可利用營養成分[3]。鼓正榮等認為,利用秸稈飼料發展奶牛業具有節約糧食、提高奶牛生產力的優點,經過處理的玉米秸稈消化率提高20.7%,有機物質消化率提高20%左右[4]。劉德軍等研究表明,玉米秸稈果穗以上部分適口性和營養成分均好于下部秸稈,進而提出,將玉米秸稈用作飼料時應優先選擇果穗以上部分莖稈,果穗以下部分可以適當還田[5]。楊耀剛等認為,通過適當添加不同的營養物質,玉米秸稈可作為反芻家畜的粗飼料[6]。目前,制約玉米秸稈飼用的主要瓶頸因素是其秸稈的營養價值較低[7]。因此,增加玉米秸稈的飼用營養品質尤其是粗蛋白含量,是解決玉米秸稈飼用的關鍵問題。
玉米秸稈產量和飼用營養品質的增加,可通過有效施肥實現。張雪彪等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對甜糯玉米秸稈生物量的調控作用,結果表明,甜糯玉米秸稈生物量的最佳施氮量為363 kg/hm2[8]。總之,關于施肥對玉米生長及籽粒產量影響的研究報道較多[9-14],但關于施肥對玉米秸稈產量及粗蛋白含量影響的研究報道較少。本試驗就此展開研究,探討施肥對玉米籽粒和秸稈產量、粗蛋白含量的影響,旨在為高產、優質玉米生產及秸稈飼用提供理論依據。
本試驗于2016年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錢家店鎮和舍伯吐鎮2個地點進行。試驗地地勢平坦,土壤為灰色草甸土,海拔高度為178 m。氣候特點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為6.4℃左右,作物生長期間(5—9月)日照時數為1 554.5 h,≥10℃活動積溫為3 210.0℃,無霜期為150 d。試驗地土壤理化性質見表1。選用當地主栽品種京科968為供試材料。

表1 試驗點土壤基礎理化性質
試驗設8個施肥處理,具體見表2。采用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每小區7行,行長10 m,行距0.58 m,小區面積40.7 m2。京科968于2016年5月2日播種,5月17日出苗。拔節期追肥時間為6月21日,大喇叭口期追肥時間為7月5日,雌穗開花期追肥時間為7月23日,于9月29日收獲。其他管理同大田生產。

表2 施肥試驗設計
成熟時每小區收獲中間3行進行測產,包括籽粒產量和秸稈產量。每小區隨機選取代表性植株3株,將果穗取下,烘干、脫粒;秸稈在105℃下殺青30 min,再在65℃下烘至恒質量,所用樣品粉碎過40目樣品篩,采用凱氏定氮法測定籽粒和秸稈粗蛋白含量。
利用Excel 2007和SPSS 19.0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分析。
由圖1可知,錢家店鎮試驗點N2~N8處理玉米籽粒產量均高于對照N1處理,其中N8處理籽粒產量最高(12 487.51 kg/hm2),與N1處理相比,增產幅度最大,增產率達到66.78%。由此可見,合理施用氮肥能提高玉米籽粒產量。多重比較結果表明,N8處理與其他7個處理的籽粒產量間差異達顯著水平,N2~N7處理與N1處理間差異均達顯著水平。舍伯吐鎮試驗點與錢家店鎮試驗點的結果相同,N8處理籽粒產量最高(12 189.97 kg/hm2),較N1處理增產率達59.90%,且與其他處理間差異達顯著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施用底肥加追施氮肥的施肥方式對玉米籽粒的增產效果最顯著。


由圖2可見,錢家店鎮試驗點不同施氮處理玉米秸稈的生物產量表現為N8處理>N2處理>N5處理>N7處理>N6處理>N3處理>N4處理>N1處理。分析比較N2、N3、N4處理以及N5、N6、N7處理可知,拔節期施氮肥的N2、N5處理,秸稈生物產量較高,說明在氮肥用量相同的條件下,拔節期施氮有利于提高玉米秸稈的生物產量。多重比較結果顯示,N8處理的的秸稈生物產量與對照間差異達顯著水平。舍伯吐鎮試驗點各處理秸稈生物產量表現為N8處理>N6處理>N3處理>N7處理>N5處理>N2處理>N4處理>N1處理,其中N6、N3處理秸稈生物產量較高,說明氮肥用量相同時,大喇叭口期追施氮肥有利于提高該試驗點秸稈的生物產量。多重比較結果顯示,N8處理的秸稈生物產量與N4、N1處理間差異均達顯著水平。綜合分析2個試驗點結果可得,在氮肥用量相同的條件下,拔節期或大喇叭口期施用氮肥可獲得較高的秸稈生物產量,雌穗開花期施肥秸稈生物產量較低。這可能是由于雌穗開花期主要進行生殖生長,施用氮肥對其秸稈生物產量的積累作用不明顯。
粗蛋白含量是衡量玉米籽粒品質的重要指標。從表1可以看出,錢家店鎮和舍伯吐鎮2個試驗點均是N7處理籽粒粗蛋白含量最高,分別為8.28%和8.21%,N1處理含量最低,分別為6.15%和5.94%,N7處理分別比N1處理提高了34.63%和38.22%。多重比較結果表明,錢家店鎮試驗點N7、N3處理的籽粒粗蛋白含量與N2、N1、N4處理間差異顯著,舍伯吐鎮試驗點N7處理的籽粒粗蛋白含量與N3、N4、N8、N1處理間差異顯著。說明在雌穗開花期追施尿素750 kg/hm2,可顯著提高玉米籽粒粗蛋白含量。玉米籽粒灌漿時,營養物質從其他部位向穗部運輸,因此在雌穗開花期追施尿素有利于增加籽粒中氮含量,從而增加籽粒粗蛋白含量。

粗蛋白含量的多少直接反映了玉米秸稈飼用品質的優劣,由圖4可見,錢家店鎮試驗點各處理秸稈粗蛋白含量的表現為N4處理>N3處理>N8處理>N7處理>N6處理>N2處理>N5處理>N1處理,其中N4處理秸稈粗蛋白含量最高,為6.74%,比對照提高了3.74百分點;舍伯吐鎮試驗點各處理秸稈粗蛋白含量表現為N4處理>N8處理>N7處理>N3處理>N6處理>N2處理>N5處理>N1處理,N4處理秸稈粗蛋白含量也達最高,為6.38%,比對照提高了3.89百分點。多重比較結果表明,2個試驗點N4處理的秸稈粗蛋白含量都與N1處理間差異達顯著水平。
2個試驗點玉米秸稈粗蛋白含量均表現為N4處理>N3處理>N2處理以及N7處理>N6處理>N5處理,說明玉米秸稈粗蛋白含量隨著施肥時期的推遲而增加,即晚施氮肥有利于增加秸稈粗蛋白的含量。從施肥用量的角度進一步分析,用量較低的3個處理(N2、N3、N4處理)的秸稈粗蛋白含量總體高于用量較高的3個處理(N2、N3、N4處理),說明秸稈粗蛋白含量并不隨著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玉米生產的首要任務是獲得籽粒高產。隨著玉米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其秸稈產量也隨之增加[15]。充分合理利用玉米秸稈資源,使其飼料化,可解決我國畜牧業飼料短缺問題[16]。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在滿足玉米籽粒高產的前提下,通過合理施肥提高其秸稈的生物產量和粗蛋白含量,以滿足畜牧生產對玉米粗飼料的用量及品質要求。為篩選出最優施肥方案,本研究針對施肥種類、用量和施用時期等方面設置了8個處理,結果表明,N2~N7處理的產量和粗蛋白含量均高于對照,且大部分處理與對照間差異達顯著水平,即通過施肥可同時提高玉米籽粒和秸稈的產量及粗蛋白含量,與張雪彪等關于不同施氮量對甜糯玉米秸稈生物量影響的研究結果[9]一致。

本研究中,與對照相比,N8處理對玉米籽粒和秸稈的增產效果均最顯著,平均增產率分別達到63.31%和17.50%。說明在相同條件下,N8處理對籽粒的增產作用要大于秸稈。在錢家店鎮和舍伯吐鎮試驗點,N7處理玉米籽粒粗蛋白含量最高,分別為8.28%和8.21%,N4處理玉米秸稈粗蛋白含量最高,分別為為6.74% 和6.38%,和對照間差異均達顯著水平。由此可見,就2個試驗點而言,雌穗開花期追肥氮肥不僅可以提高玉米籽粒的粗蛋白含量,而且可以提高其秸稈粗蛋白含量,為施肥的關鍵時期。比較各施肥處理可得,玉米秸稈粗蛋白含量隨著施肥時期的延后而增加,但并不隨著施氮量的增加而遞增,可為生產上合理施肥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底肥施用氮磷鉀復合肥375 kg/hm2,并在拔節期追施尿素375 kg/hm2,可使玉米籽粒和秸稈產量同時達到最高值,是最優增產方案。為獲得最高的籽粒和秸稈粗蛋白含量,生產上可根據不同需要合理施肥,即雌穗開花期追施尿素750 kg/hm2時,籽粒粗蛋白含量可達最高值,雌穗開花期追施尿素375 kg/hm2時,秸稈粗蛋白含量達到最高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