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利,張曉慷,王瀅秀,韓金濤,張新剛
(山東省農藥科學研究院/山東省化學農藥重點實驗室,山東濟南 250100)
白粉病別稱白毛病,是一種廣泛發生的世界性病害。在我國,夏秋露地和春保護地黃瓜每年都因白粉病的發生造成大量減產[1]。黃瓜白粉病是由葫蘆科白粉菌(Erysiphecucur bitacearum)或單絲殼白粉菌(Sphacrotheca fuliginea)引起的[2],病原菌主要通過氣流傳播,具有潛育期短、再侵染頻繁、流行性強等特點[3]。目前,防治白粉病的主要手段是化學殺菌劑,但由于白粉病病菌繁殖率很高,同一流行季節可繁殖多代,加之內吸性殺菌劑大多作用位點單一,病菌在藥劑的選擇壓力下極易產生抗藥性,國內外已有黃瓜白粉病病菌對苯并咪唑類、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劑類(EBIs)、有機磷類、羥基嘧啶類、甲氧基丙烯酸酯類、苯氧基喹啉等6類殺菌劑產生抗藥性的研究報道[4]。隨著環境法規制定普及和公眾環保意識的加強,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減輕生態環境壓力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未來農業的發展趨勢[5]。
近年來,利用微生物防治黃瓜白粉病的研究國內外均有報道,Romero等研究3種微生物對黃瓜白粉病的防效,結果表明,枯草芽孢桿菌對瓜類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接近于2種重寄生菌和醚菊農藥對照[6]。芽孢桿菌作為重要的生防資源已廣泛用于防治植物病害[7-11]。本研究通過對1株具有黃瓜白粉病生防效果的細菌進行初步鑒定,確定其遺傳地位。并對盆栽黃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進行試驗驗證,分別與商品化生物農藥進行對比,以期為該產品的進一步開發奠定基礎。
供試黃瓜品種為寶楊5號,為易感病品種,購自上海種子市場。
1.1.2 培養基 菌種分離篩選和活化培養基:3 g牛肉膏,10 g蛋白胨,5 g NaCl,15 g瓊脂,1 000 mL自來水,pH值為7.2~7.4。
種子菌液制備和菌種發酵基礎培養基:3 g牛肉膏,10 g蛋白胨,5 g NaCl,1 000 mL自來水,pH值為7.2~7.4。
1.1.3 對照藥劑 100億CFU/g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購自美國拜沃股份有限公司。
1.1.4 試驗儀器 主要儀器有搖床、培養箱、潔凈工作臺、高壓滅菌鍋,均購自上海博訊實業有限公司醫療設備廠。
1.2.1 拮抗細菌的分離純化 采用梯度稀釋平板涂布法分離黃瓜白粉病根際土壤中的細菌[12],根據平板上菌落形態、顏色等挑取單菌落進行純培養。
1.2.2 種子菌液的制備 將分離保存的菌種轉接到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平板上,在28℃溫度條件下培養48 h進行活化,活化后挑取部分菌落接于裝液量為100 mL的250 mL錐形瓶的種子菌液制備培養基中,30℃,180 r/min振蕩培養48 h即為種子菌液。
1.2.3 發酵液的制備 將發酵好的種子液按5%(體積比)的比例接種到裝有200 mL菌種發酵基礎培養基的500 mL錐形瓶中,30℃,180 r/min振蕩培養72 h備用。
1.2.4 拮抗細菌的篩選 以黃瓜白粉病病原菌為指示菌,采用活體生測法,篩選對其有效的拮抗細菌。在溫室條件下,挑選飽滿的黃瓜種子播種到小花盆里,保濕,置于25℃室溫下光照培養。待黃瓜幼苗長出2張真葉時,挑選長勢一致的黃瓜苗,將分離篩選的細菌發酵液濃度調至1010CFU/mL,噴灑于黃瓜葉片上,待藥液晾干后接種孢子濃度大概為10萬個/mL左右的懸浮液,用接種噴霧器在黃瓜苗上均勻噴霧接種,大概接種2 h(為確定篩選的拮抗細菌是否具有預防效果,于接種白粉病菌前24 h進行發酵液的噴灑)后試材自然風干,然后移至恒溫(24℃左右)室燈光下,培養期間每天保溫、保濕。于1、2周后按黃瓜白粉病的常規分級標準及方法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每個處理重復3次。對照藥劑為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以清水作為空白對照。
醬油主要由大豆、淀粉、和小麥粉經過發酵而成,這些成分在被人體吃下之后都會變成無色的氨基酸和多肽混合物,而其黑色來源于其中所含的焦糖色素,并不會促進黑色素形成也不會沉積在皮膚或傷口上,不必擔心變黑。
1.2.5 生防菌株SDNY-038對黃瓜白粉病溫室盆栽生物活性的檢測 采取盆栽的方法,檢測生防菌株SDNY-038試驗樣品對黃瓜白粉病的活體抑制效果。檢測方法同拮抗細菌的篩選。
1.2.6 生防菌株SDNY-038的鑒定
1.2.6.1 生防菌株SDNY-038的培養性狀與形態特征 在活化培養基上觀察菌株SDNY-038的生長情況,菌落形態采用革蘭氏染色,按常規操作試驗[13]。
1.2.6.2 生防菌株SDNY-038的16S rDNA片段的擴增與序列分析 菌株基因組DNA的提取參照Sambrook等的方法[14];引物為擴增細菌16S rDNA的通用引物[15],正向引物:5′-AGAGTTTGATCCTGGCTCAG-3′,反向引物:5′-ACGGCTA CCTTGTTACGACT-3′。PCR產物由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測序中心進行測序,將結果在GenBank中進行Blast同源序列檢索。采用ClustalX 2.0軟件進行多序列匹配排列,用系統發生推斷軟件包MEGA 3.1轉化成Mega格式后進行系統發育分析。采用Kimura-2-Parameter模型,用鄰接法(neighborjoining,簡稱NJ)法構建系統發育樹,自舉分析10 000次重復檢測分子系統樹的置信度,最后確定菌株SDNY-038的分類地位。
采用Excel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以及差異性分析。
采用活體生測方法對土壤中分離得到的細菌進行篩選,對黃瓜白粉病致病菌有防效的菌株相對較少,拮抗能力較強的菌株只占2.5%左右,有較弱拮抗作用的菌株占5%,其他均無防效。選取拮抗能力較強的1株拮抗細菌編號為SDNY-038,經過多次復篩,均表現出較好的生防效果,提前2 h噴灑和提前24 h噴灑與清水對照相比均具有顯著性差異,提前2 h噴灑在7、14 d后的防治效果分別為87.45%、87.35%,提前24 h噴灑在7、14 d后的防治效果分別為57.84%、41.70%,提前2 h噴灑比提前24 h噴灑在7、14 d后分別提高29.61、45.65百分點(圖1)。

盆栽測定結果顯示,對生防菌株SDNY-038在施藥7 d后的噴施效果進行調查,生防菌株SDNY-038的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分別為3.31、78.00%,防治效果比陽性對照藥劑高出59.93百分點,14 d后的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分別為12.11、84.67%,防治效果比陽性對照藥劑高出66.37百分點,病情指數與防治效果與空白對照相比均呈顯著性差異(圖2)。
生防菌株SDNY-038在基礎培養基上生長迅速,菌落呈圓形,乳白色,不透明,無皺褶,邊緣不規則,菌落表面光滑,濕潤,經革蘭氏染色鑒定為革蘭氏陽性菌,能水解淀粉和還原硝酸鹽,葡萄糖、木糖、甘露糖以及檸檬酸鹽生長試驗反應均為陽性。

經測序,生防菌株SDNY-038的16S rDNA全長序列為1 471 bp,在GenBank數據庫中進行Blast比對,結合進化樹(圖3)分析,結果顯示其與芽孢桿菌屬(Bacillus sp.)相關家族親緣關系最為接近,同源性達到99%。結合相關的形態特征以及生理生化鑒定結果,可以初步判斷生防菌株SDNY-038為芽孢桿菌。

近幾年,隨著國家對環境安全越來越重視,化學農藥新品種的登記以及產品生產的門檻越來越高,生物農藥的研制成為大勢所趨,發掘高效低毒的生物農藥并不容易,盡管過去幾年人們開發的生物農藥數不勝數,但真正有較好防治效果的產品是少之又少。對黃瓜白粉病具有防效的生防菌在國內外有不少的報道[16-18],說明生防菌用于黃瓜白粉病的防治具有較大的發掘潛力。
通過對黃瓜白粉病根際土壤菌進行分離純化,以及活體黃瓜白粉生測試驗篩選,發現1株對白粉病具有較好防治效果的生防細菌,通過對該菌株16S rDNA進行鑒定,結合相關的生理生化特征,發現其與芽孢桿菌屬于同一屬,具有較好的預防保護效果,在對幼苗處理7、14 d后的防效分別達到78.00%、84.67%,持效期較長,具有較好的應用開發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