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榮靜,王 姍,鮑華鵬,李珂欣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句容 212400)
油用牡丹是一種多年生落葉小灌木,是芍藥科(Paeoniaceae)芍藥屬(Paeonia)牡丹組(Sect.Mouton DC.)植物中產籽出油率高(>22%)的種的統稱,表現為高產、高品質、高含油率、低成本管理等優良特性[1]。油用牡丹耐干旱、耐瘠薄、耐高寒,適合荒山及丘陵地區綠化造林,林下種植,不僅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還有很高的生態效益和經濟價值。油用牡丹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樹種之一,提取的牡丹籽油中油酸、亞油酸、亞麻酸等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83.05%~90.29%[2]。油用牡丹以其合理的脂肪酸組成、豐富的營養成分及明顯的保健功能深受消費者喜歡。目前已有學者在牡丹籽油的提取工藝、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活性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3-5]。
油用牡丹中鳳丹結籽量大,種籽出油率高達22.31%,是目前種植最為廣泛的品種之一[6-7],其適應性強,是目前山東、河南、安徽等地的主栽品種,其他多個地區如北京、天津、貴州、山西、福建均有引種成功的報道[8-12],但江蘇句容地區未見規?;a的報道。目前油用牡丹的繁殖方式主要是以種子繁殖為主,這就導致了種苗間存在差異性。筆者于2016年引入鳳丹品種,觀察其生長發育情況,在引種期間發現油用牡丹鳳丹株形有差異,主要表現在牡丹葉片大小形狀不一,顏色深淺不一致,有些植株開花結實,有些則不開花結實,不同單株間結實大小、多少均不一樣,筆者結合前人報道,針對這些差異指標進行分析,包括葉形、株高、葉長、葉寬、植株生長勢、花期、結實情況,嘗試優選單株,篩選出結實性好的單株,旨在為進一步開展高產栽培奠定基礎。
筆者于2016年9月下旬從山東菏澤引進4年生、株高40 cm鳳丹苗2 000株。
田間試驗于2016—2018年在江蘇省句容市江蘇農博園基地(119°14′E、31°57′N)內開展。句容位于北亞熱帶的江蘇寧鎮丘陵地區的西南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15.4℃,1月份平均溫度2.5℃,7月份平均溫度26.1℃,極端最低氣溫為-14℃(1955年1月),年降水量為1 072.8 mm,無霜期238 d,日照2 057.2 h[13]。
1.3.1 定植方法 2016年7—8月,對栽植地進行清理整地,土壤深翻40~50 cm,同時添加60 kg/hm2多菌靈進行土壤殺菌消毒。9—10月種植時,定植株行距40 cm×50 cm。共引種2 000株,栽植后進行常規管理,第1年不施肥,第2年開始除草、施肥等田間管理。
1.3.2 植株分類方法 2017年4月5日根據葉形的不同進行選株,每種葉形選10株,分類掛牌做標記,進行定株觀察研究[9]。調查性狀包括株高、葉長、葉寬、長勢、一級分枝數、開花結實情況、物候期和葉斑病情況。
1.3.3 指標測定方法 株高測定取植株基部到最頂點的高度,計算平均值;葉長測定取從植株基部往上的第2分枝的倒3葉的葉長,計算平均值;葉寬測定取從植株基部往上的第2分枝的倒3葉的葉寬,計算平均值。
葉斑病鑒定病情級別劃分:1級,葉片上無病斑或僅在下部葉片上有零星病斑,病斑占葉面積≤5%;3級,下部葉片上有少量病斑,占葉面積6%~10%,上部葉片有零星病斑;5級,下部葉片上病斑較多,占葉面積11%~30%;7級,上部葉片有少量病斑,下部葉片有大量病斑,病斑相連,占葉面積31%~70%;9級,全株葉片基本被病斑覆蓋,葉片枯死[9]。
1.3.4 物候期調查方法 于2016年開始調查物候期,包括萌芽期、始花期、盛花期、結實期、種籽成熟期、落葉期、開花數和開花率。萌芽期指調查植株5%的芽鱗片裂開,頂端露綠;始花期指5%左右花芽完全開放;盛花期指25%花芽完全開放;坐果期指盛花期開放的花中5%能觀察到子房明顯膨大;落葉期指調查植株5%葉片已開始變黃脫落。
數據采用Excel 2013進行處理,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計算與分析。
在試驗小區內觀察到鳳丹葉形差異明顯,有些植株葉片為狹長形,有些植株的葉片為橢圓形,有些植株葉片接近圓形,根據植株葉形的不同,將油牡丹分為3種類形,分別定義為狹長形、橢圓形、近圓形。
筆者通過直接觀察法對鳳丹的葉形進行了分類,為確定分類是否可行,對不同葉形的葉片長度和寬度進行了統計(表1、表2),結果表明,3種葉形鳳丹的葉長均值差異不大,但3種葉形的葉寬根據葉形不同有明顯差異,葉長/葉寬比值隨葉寬變小逐漸增大(表3),最終表現出葉形上的差異,因此根據葉形劃分為3種類形是切實可行的。

表1 鳳丹不同葉形植株的葉長

表2 鳳丹不同葉形植株的葉寬

表3 鳳丹不同葉形植株的葉長葉寬比
由表4可知,3種不同葉形的植株平均高度為48.71、51.44、55.20 cm,其中葉形為近圓形的植株的平均高度最高。
由表5可知,不同葉形的植株一級分枝數均值是有明顯差異的,葉形為狹長形的植株一級分枝數最多,均值達到6.1個,葉形為橢圓形的植株一級分枝數為4.1個,而葉形為近圓形的植株一級分枝數最少,僅為2.9個。調查中葉形為狹長形的植株的一級分枝數均達到5個以上。

表4 鳳丹不同葉形植株的株高

表5 鳳丹不同株形的一級分枝數
由表6可知,不同葉形的鳳丹植株葉斑病沒有明顯規律性,但是3種不同葉形的植株均有不同程度的葉斑病,這可能和句容地區的梅雨季節有一定關系,調查日期正是梅雨季節剛剛結束,推測植株葉斑病的大面積發生與此有關。
由表7可知,狹長形、橢圓形、近圓形植株葉片干物質量均值依次增大,橢圓形和近圓形葉片較大,干物質量也較大,狹葉形植株葉片較細長,表現為干物質量較小,不同單株間葉片干物質量個體間差異較大。

表6 鳳丹不同葉形植株葉斑病情況

表7 鳳丹不同株系葉片干物質量
由表8可知,3種不同葉形的植株均在4月上中旬進入開花期,狹葉形植株最早開花,近圓形植株最遲開花。2月中旬芽開始萌動,4月上旬始花,4月中旬盛花,但單花花期僅10 d左右,田間花期一直持續到4月16日最后一朵花凋謝,7月中旬至8月中旬果實成熟,落葉出現在8月中旬至11月,9月下旬至次年1月出現退梢枯枝現象。不同葉形植株開花結實情況有差異,狹長形植株開花率達80%,結實率達70%,而近圓形植株開花率和結實率均很低,分別為20%、0%,推測開花的植株可能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并不一定能夠結實,以上說明4年生油用牡丹鳳丹在句容地區葉片狹長的株形更易開花結實。

表8 鳳丹不同葉形植株的物候期
從表9可以看出,葉長與分枝數不顯著;葉寬與分枝數呈極顯著負相關,與葉長相關性不顯著;株高與分枝數、葉寬呈極顯著正相關,與葉長相關性不顯著;葉片干質量與分枝數、葉長相關性不顯著,與葉寬、株高呈極顯著正相關。
同一種植物在不同地區栽種時,引種時期也不相同,洛陽地區9月下旬至11月中旬均可選擇2~3年生鳳丹植株引種栽培[14]。句容地處北亞熱帶的江蘇寧鎮丘陵地區,最適宜的定植時期為9月下旬至11月上旬,定植采用裸根栽種3~4年生植株,成活率可達90%以上[13]。不同地區也應當選擇適宜的品種,在句容地區引種栽培鳳丹是切實可行的。
油用牡丹的種植已經取得了較為可觀的成效,目前要做的便是探尋適宜于各個地區有效的種植方法以及病蟲害防治措施,使其可以充分發揮物種優勢[15]。為了提高油用牡丹的結實率,不僅要選對品種,合適的栽培措施是至關重要的。適時施肥有利于油用牡丹的生長結實,段祥光等研究表明,氮肥在450 kg/hm2水平時,鳳丹光合特性及籽粒產量有大幅提高,450 kg/hm2尿素為合理的氮肥施用量[16]。在句容地區由于每年6—7月為梅雨季節,連綿的陰雨天氣導致牡丹很容易感染葉斑病,根據筆者的栽種情況來看,句容地區牡丹葉斑病較為嚴重,因此栽植時宜選擇背風向陽、地勢較高的地塊。在5月病蟲害高發期,每隔一段時間使用150~225 kg/hm2辛硫磷顆粒劑進行殺菌,預防病蟲害的發生[12]。

表9 鳳丹不同葉形植株分枝數與株高、葉長、葉寬、葉片干質量的相關系數
油用牡丹目前的主要繁殖方式還是播種繁殖,種間差異較大,天然異交特性與多年無選擇的栽培種植使其后代群體混雜嚴重,容易發生變異,因此結實率株間差異明顯。筆者發現引種栽培的鳳丹牡丹3個葉形中狹長形牡丹分枝數最多,易于開花結實,開花結實率也是最高的,崔虎亮等研究發現,分枝因子是影響油牡丹開花結實的主要因子之一[17]。提高油用牡丹產油率的關鍵是提高牡丹籽粒產量。產量指標的變異系數差異大,各指標容易受到環境及栽培條件的影響,因此選擇適宜的牡丹株形對牡丹產油量的提高是有重要影響的。分析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建立綜合的選擇體系,能夠為油用牡丹優良單株的選擇奠定基礎。
筆者根據油用牡丹鳳丹在句容地區栽培的情況,根據植株的葉片形態不同,所測定的葉長、葉寬及葉長葉寬比值,將油用牡丹劃分為3種葉形,分別為狹長形、橢圓形和近圓形3類,不同葉形的植株平均高度也不相同,其中葉形為近圓形的植株的平均高度最高。
在句容地區葉片狹長的株形更易開花結實。不同葉形的植株一級分枝數均值是有明顯差異的,葉形為狹長形的植株一級分枝數最多,達到5個以上。3種不同葉形的植株均在4月上中旬進入開花期,狹葉形最早開花,近圓形最遲開花。其中狹長形植株開花率達80%,結實率達70%,而近圓形植株開花率和結實率均很低,分別為20%和0%。
句容地區鳳丹的葉斑病較為嚴重,不同葉形的鳳丹植株葉斑病雖然沒有呈現出明顯的規律性,但是3種不同葉形的植株均有不同程度的較為嚴重的葉斑病。
葉形為近圓形的植株類形植株較高,葉寬較大,干物質量也較多,但是分枝數較少,開花率和結實率均較低,而葉片類形為狹長形的植株類形葉片雖然狹長,干物質量也相對較低,但分枝數多,開花結實率高。所以在句容地區,引種栽培分枝數多的植株易于開花結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