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2018年度機械工程學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工作綜述

2019-03-22 05:36:18賴一楠曹政才李宏偉
中國機械工程 2019年5期
關鍵詞:科學研究

賴一楠 葉 鑫 曹政才 李宏偉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北京,100085

0 引言

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工程科學二處(以下簡稱“科學處”)認真貫徹基金委新時代科學基金資助導向:“鼓勵探索、突出原創;聚焦前沿、獨辟蹊徑;需求牽引、突破瓶頸;共性導向、交叉融通”,優先資助具有重要科學研究價值和重大應用前景,并有可能成為新的知識生長點的基礎研究,注重學科平衡、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現對科學處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與資助、項目進展與結題審核,以及相關管理工作進行總結回顧。

1 2018年度科學基金評審與資助

1.1 總體評審與資助

截至12月31日,科學處2018年度共接收各類項目申請6 507項,申請數量繼續保持穩中略升的態勢,涵蓋的項目類型有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重點項目、重大項目、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含延續資助)、“航天先進制造技術研究”聯合基金、“共融機器人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和“航空發動機高溫材料/先進制造及故障診斷科學基礎”重大研究計劃、應急管理項目等。按照規定程序,經過嚴格評審,科學處共資助各類項目1 278項,資助直接費用70 499萬元,具體情況詳見表1。

1.2 三類項目申請、受理、評審與資助

科學處2018年度共接收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和地區科學基金項目(以下簡稱“三類項目”)申請6 075項,占學科所有申請項目數量的93.36%,同比增長13.59%。經初審,三類項目不予受理108項,其中面上項目6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35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13項。不予受理的主要原因見文獻[1]。經評審并報批, 資助三類項目共計1 202項(表1),其中,面上項目平均資助強度60.00萬元/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平均資助強度24.98萬元/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平均資助強度39.73萬元/項。

表1 2018年度科學處主要項目申請及資助

面上項目和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請數量排名前10的依托單位申請情況如圖1所示;地區科學基金項目申請數量排名前5的單位分別是蘭州理工大學、南昌航空大學、昆明理工大學、華東交通大學、廣西大學。

“三類項目”的各二級代碼對應領域的申請與資助情況如圖2所示。與2017年相比,各領域的申請量都有所增長,其中,機械結構強度學(E0504)申請數量增幅最大,為33.20%;除機械結構強度學(E0504)和機械設計學(E0506)外,其他二級代碼領域的資助率相比2017年均有所下降,其中機械摩擦學與表面技術(E0505)領域降幅最大,下降了5.33%。

圖1 2018年度面上項目和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請量前10名的依托單位申請情況Fig.1 The top 10 host institutions with the most applications of the general program and youth science foundation in 2018

圖2 各二級代碼對應的領域申請與資助情況Fig.2 Application and funding under each secondary code

1.3 “航天先進制造技術研究”聯合基金評審與資助

“航天先進制造技術研究”聯合基金(以下簡稱“航天先進制造聯合基金”)實施4年以來,共受理150個依托單位(179個合作單位)的523項申請。經嚴格評審,共批準41個依托單位(62個合作單位)的87項申請,包括集成項目3項、重點支持項目53項、培育項目31項。獲批項目中,航天系統牽頭項目21項,涉及單位14個,包括集成項目3項、重點支持項目12項、培育項目6項;航天系統參與項目50項,包括重點支持項目38項和培育項目12項[2]。

2018年度“航天先進制造聯合基金”接收了35個依托單位(44個合作單位)的申請41項,其中,集成項目7項、重點支持項目34項。經初步審查,共受理申請39項。經函評和會評并報請聯合基金管理委員會批準,“航天先進制造聯合基金”資助直接費用4 200萬元,其中,資助集成項目2項,資助率28.57%,平均資助強度841.5萬元/項;重點支持項目11項,資助率32.35%,平均資助強度229萬元/項[3]。

1.4 “共融機器人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重大研究計劃評審與資助

2018年度“共融機器人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重大研究計劃包括重點支持項目和培育項目兩種類型,51個依托單位共申請項目92項,其中重點支持項目24項、培育項目68項。經初步審查,共計受理各類項目89項。項目評審會于8月3日在哈爾濱召開,專家評審組認真審閱申請書和函評意見,聽取項目負責人答辯,秉承“擇優支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對項目進行了表決。本年度重大研究計劃資助直接費用2 400萬元,其中, 資助重點支持項目6項,資助率25.00%,平均資助強度270萬元/項;培育項目12項,資助率17.65%,平均資助強度65萬元/項[4]。

2 項目進展與結題審核

2.1 年度進展與結題報告審核

2018年科學處共接收2013—2016年度批準的各類項目進展報告2 898份,2012—2014年度批準的各類項目結題報告1 163份。大部分項目在理論、方法和技術研究方面有一定創新,所取得的成果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良好的應用前景,對學科發展和行業進步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其中,傳動機械學(E0502)和制造系統與自動化(E0510)領域成果較為突出。

科學處對項目年度進展和結題項目成果進行了認真審核,將結題項目實際取得的成果與申請書中的預期成果進行比對,客觀評估項目的研究質量和完成度。評估結果及項目負責人執行基金委相關規定的情況將作為今后項目審批時績效掛鉤的重要參考依據。

由山東大學主辦、濟南大學與齊魯工業大學協辦的第十三屆設計與制造前沿國際會議(ICFDM 2018)于8月15—17日在濟南舉行[5]。設計與制造前沿國際會議(ICFDM)是由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美國吳賢銘基金會聯合發起的系列國際學術會議之一,也是機械工程學科展示優秀結題項目成果和基礎研究最新進展的交流平臺。會議期間,科學處在2017年度結題的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和地區科學基金項目中遴選了174個項目進行了成果展示,推薦其中的45個項目作了優秀結題項目結題報告,從中評選出1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結題項目。優秀結題項目清單見表2。

表2 ICFDM 2018評選的優秀結題項目清單(按項目批準號排序)

2.2 重點項目中期檢查與結題審查

重點項目結題審查與中期檢查學術交流會于1月29—31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對2017年結題的10個重點項目、2個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和2個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進行了結題審查,對12個重點項目和3個重點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進行了中期檢查,并進行了相關學術交流。結題項目負責人對項目的進展情況、計劃執行情況、主要研究成果、合作與交流情況,以及人才培養情況作了全面系統的匯報,中期檢查項目負責人匯報了項目階段性進展,與會專家提出了若干建議。

典型的優秀結題項目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焦宗夏教授承擔的“新型直接驅動式液壓伺服泵的基礎研究”重點項目,該項目為滿足多電飛機等重大裝備對高性能功率電傳技術日益增長的迫切需求,提出了直線電磁驅動電靜液作動新原理,研究發現了電機諧振頻率與系統頻寬的內在聯系,揭示了直線伺服泵的流量調節機理和影響規律,推導了瞬態和穩態的流量公式,設計了一種基于新原理的雙單元直線驅動伺服泵(圖3),給出了系統交互配流基本構型,建立了流量調節機制;發明了一種新型復合哈爾巴赫陣列諧振直線電機,揭示了其諧振工作機理和能耗規律,實現了高效能諧振工作模式,提高了諧振頻率;針對交互配流伺服泵,建立了閉環伺服控制模型,給出了基于調幅調頻和調相的控制方法,提出了基于交互負載補償機制的幅相控制策略,實現了多通道協調控制;研制了直線電磁驅動伺服泵樣機(圖4),構建了電靜液作動系統,搭建了實驗平臺,完成了伺服泵的動靜態試驗和帶載試驗,驗證了新型電靜液作動系統高頻寬優勢。

圖3 雙單元直線泵結構圖Fig.3 Double unit linear pump structure

圖4 直線驅動電靜液作動器原理樣機Fig.4 Linear-driven electro-hydrostatic actuator prototype

典型的中期優秀項目如上海交通大學朱向陽教授主持的“深腔作業連續體機器人的運動學分析和力位操控性能綜合”重點項目,該項目提出了超冗余度機械臂機(結)構基于末端跟隨的狹小空間設計與軌跡規劃方法,研制了圖5所示的超冗余蛇形機械臂功能樣機(36驅動、24自由度),實現了4.9~9.8 N負載條件下2 mm的末端跟蹤精度;提出了連續體機械臂的非“常曲率”運動學建模及參數標定方法,研制了基于高彈鎳鈦合金的連續體機械臂原理樣機及遙操作控制系統(圖6),完成了深腔環境下的視覺檢測與操作實驗。

圖5 超冗余度機械臂Fig.5 Hyper-redundant manipulator

圖6 連續體機械臂Fig.6 Continuum manipulator

2.3 “航天先進制造技術研究”聯合基金中期檢查

“航天先進制造技術研究”聯合基金中期檢查與學術交流會于3月11—13日在西安召開[6]。本次會議旨在檢查2015年度獲批的15個重點支持項目的執行情況。各項目負責人匯報了項目進展情況和項目取得的代表性創新成果,專家組對后續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議。

15個重點支持項目取得了許多創新性成果:①在大型輕質高強構件/復合材料成形制造技術研究領域,解決了直徑3.35 m以上火箭燃料貯箱封頭無焊縫整體旋壓成形制造的缺陷控制難題;提出了差異壁厚構件準同步凝固與淬火變形控制理論與技術;②在數字化設計制造理論與技術領域,解決了火箭用大直徑弱剛性網格壁板鏡像銑削過程瞬態穩定性分析和壁厚自適應補償的高精度鏡像銑削加工問題;③在先進焊接與連接技術基礎領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姿控發動機推力室大尺寸Cf/SiC復合材料噴管與Nb過渡環連接的新型耐高溫釬料,揭示了焊接界面反應機理,實現了高強度連接,發展了一種適應時變空間焊接位姿的多曲面鈦合金構件激光智能焊接新技術,基本解決了航天運載器環形氣瓶、測溫舵焊接內部質量控制問題,在某型號航天運載器上得到了成功應用;④在表面工程及薄膜制備技術基礎領域,解決了空間大功率微波器件抑制微放電的陷阱結構制備問題,發展了微放電效應抑制表面處理技術,初步應用于導航二代試驗星微波開關等微波部件,建立了一套星載網狀天線高精度索網結構多源誤差分析與設計方法,形成了一套考慮繩索力學松弛行為及不確定性的索網結構找形與形面調整理論與方法,已成功應用于我國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一號可展開網狀天線、天通一號01星大型星載天線,以及某高精度傘狀可展開天線設計中。

2.4 重大項目結題審查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精準微創手術器械創成與制造基礎”結題驗收會于2月2日在長沙召開[7-9]。專家組對該項目執行情況給予高度評價,一致認為該項目全面完成了既定目標,結題審查予以通過,綜合評價為特優。

該重大項目由天津大學王樹新教授主持,研究團隊包括天津大學、中南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多家科研單位。項目以微創手術器械為載體,圍繞生/機接觸界面仿生設計與載能作用規律、微創手術操作運動/力映射關系、結構/功能一體化制造新原理等科學問題開展研究,將精(安全接觸、精確制造)與準(準確定位、靈活操作)融入手術器械設計與制造之中,通過醫工交叉融合,深入開展了微創器械系統設計理論與制造新原理研究。

五年來,研究團隊取得多項研究進展:①揭示了高頻電刀電極表面組織黏附的熱電耦合影響機制和類冶金結合機制,建立了抗黏附電極的設計準則;②揭示了典型生物體表結構防粘機制,發現了液體單方向搬運新現象,建立了梯度Taylor毛細升理論,提出了液膜/氣膜隔離式仿生防粘策略;③建立了微創手術操作映射模型及耦合絲驅動理論,提出了剛度可控結構設計方案,并基于厚板折紙原理,設計了新型折展機構手術鉗;④設計了基于纖維束編織結構阻塞機理的剛度可調多單元器械臂,并實現柔性器械臂畸變可控;⑤通過體外模型、動物模型及臨床手術三個層面(圖7、圖8),構建了微創手術器械綜合評價體系。項目執行過程中,研究團隊共發表SCI論文100余篇,其中Nature論文1篇,Science論文1篇。

圖7 自然腔道手術器械樣機圖Fig.7 Prototypes of natural orifice surgical instruments

圖8 自然腔道手術器械動物試驗Fig.8 Animal tests with natural orifice surgical instruments

2.5 “納米制造的基礎研究”重大研究計劃結束評估

“納米制造的基礎研究”重大研究計劃于2010年正式啟動,實施周期8年,總經費1.9億元人民幣,共支持集成項目4項(經費5 500萬元,占比29%)、重點項目24項(經費6 240萬元,占比33%)、培育項目121項(經費6 231萬元,占比33%)和戰略指導項目4項(經費981.88萬元,占比5%)。研究內容覆蓋納米精度制造、納米結構制造、跨尺度制造和微納制造新方法探索四大研究領域,形成了納米精度制造的新原理與新方法、大面積微納米結構高效制造方法、Top-down與Bottom-up結合的納米制造新原理和激光微納制造等微納米制造新原理和新方法探索四個集成項目群。

科學處非常重視本年度重大研究計劃的結束評估工作,組織成立了結束評估顧問專家組、指導專家組、報告起草組和工作秘書組,對結束評估工作進行了任務分工。并陸續在西安、北京、濟南等地組織召開了5次全體工作會議、30余次各小組討論會和6次秘書組統稿會,梳理了在過去8年里“納米制造的基礎研究”重大研究計劃所取得的研究進展與研究成果,形成了自評估報告。

基金委于2018年12月13—14日在北京對重大研究計劃“納米制造的基礎研究”進行了結束評估,綜合評估專家組聽取了該重大研究計劃的總結報告、成果報告和戰略研究報告,經質詢、討論和投票,認為該計劃全面完成了既定任務,達到了預定科學目標,評估結論為優秀,建議批準該重大研究計劃實施結束。

該重大研究計劃自啟動以來,瞄準納米制造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和發展趨勢,著力推動機械、材料、物理、化學、生命、信息、力學等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始終遵循“有限目標、穩定支持、集成升華、跨越發展”的總體思路,通過加強頂層設計,不斷凝練科學目標,積極促進學科交叉。在實施過程中,指導專家組和管理工作組各司其職、合理推進,充分發揮了專家學術管理與項目資助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模式,確保項目研究的針對性、項目資助的公正性和項目完成的質量。通過原理創新及前沿技術攻關,培養匯聚了一批學科交叉、從事納米制造研究的優秀隊伍,為我國納米制造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解決中國制造的戰略任務、在國際上形成有重要影響的研究成果發揮了重要作用。主要取得了以下創新性研究成果:

(1)揭示了材料的原子層級化學機械去除機制,建立了光學全頻段亞納米精度的加工方法,形成了晶圓化學機械平坦化裝備、光刻機鏡頭拋光裝備,在集成電路生產線獲得應用,打破了國外壟斷,為芯片制造行業解決“卡脖子”問題提供了關鍵支撐。

(2)提出了界面電荷調控的納米壓印新原理、新方法,研制了氣電協同壓印、卷對卷跨尺度壓印等系列納米壓印裝備,在國家重大工程、國防軍事、消費電子等領域獲得了應用,使納米壓印從實驗室走向了工程應用。

(3)提出了電子動態調控的飛秒激光制造新原理、新方法,實現了對瞬時局部電子動態的主動控制,研發了激光微納制造技術和裝備,為某重大科學工程的靶球制造提供了支撐。

(4)發展了微結構表面的局域選擇性多重構筑和批量化制造方法,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納米制造方法與工藝體系,自主研發了裝備17臺/套,在若干領域打破國際壟斷。

3 相關管理工作

3.1 面向原創探索,造就杰出青年人才創新團隊

2018年度機械工程學科共有5人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①天津大學陳焱在機構與結構交叉的國際學術前沿領域,系統深入地研究了剛性折紙的運動學理論與創新設計,攻克了厚板折紙的國際難題,并將機構學與結構力學有機結合,解決了空間機構網絡的自由度與協調排布等理論難題;②西南交通大學王開云等創建了重載列車與軌道動態相互作用的系統分析方法,提出了降低重載列車縱向沖動的關鍵技術策略,開發了減輕重載列車與軌道動力作用的關鍵技術,在我國重載鐵路10多個重點工程中得到了大規模的成功應用,產生了重大的社會經濟效益;③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王立平等在機械表面長壽命功能防護薄膜強韌與耐蝕設計、苛刻環境多因素強耦合損傷與延壽,以及新型強化與延壽薄膜體系完善與創新應用三個方面取得了創新成果,建立了完備的材料研究和應用驗證體系;④華中科技大學高亮針對車間調度中工藝柔性與連續生產帶來的求解挑戰,建立了集成式工藝規劃與車間調度的解空間表征模型,設計了保證種群多樣性的混合初始化方法,構建了局部修正和完全重調度相結合的在線重調度策略,提出了基于解空間地形的高效自適應優化方法,共刷新32個國際標準測試集的世界最好解,成功應用于船舶、通信、冶金等重點行業的骨干企業;⑤北京理工大學邱麗榮等發明了基于定焦原理的激光差動共焦超大曲率半徑/超長焦距測量方法和差動共焦干涉元件參數綜合測量方法,成功研制多臺套激光差動共焦新原理儀器,解決了激光核聚變靶丸幾何參數、超長焦距及超大曲率半徑等參數高精度測量的國際性難題。

中北大學劉俊教授團隊的“極端環境下的特種傳感與動態測試方法”項目獲批創新研究群體項目資助。該團隊近二十年來面向超高溫、高壓、高沖擊等極端環境下的特種傳感與動態測試開展新機理、新方法以及新儀器研究,解決了高精度探測、高密度集成與高可靠性難題,在超晶格納米薄膜介觀壓阻效應、諧振式光學微腔力光效應、半捷聯慣性測量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原始創新性;浙江大學譚建榮團隊申報的創新研究群體項目“機電液系統基礎研究”獲得6進9延續資助,這是科學處第四個獲得6進9延續資助的項目。

3.2 瞄準國際前沿,提升共融機器人整體實力

“世界機器人大賽——共融機器人挑戰賽”是“共融機器人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重大研究計劃的展示平臺。挑戰賽以“人-機-環境共融”為主題,秉承“聚合、創新、創造”三步走理念,通過前沿技術仿真賽、先進機器人場地賽、創新技術路演賽等多種比賽方式,匯聚“共融機器人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重大研究計劃的創新成果,為從事共融機器人領域研究的高校院所和企事業單位提供一個全新的學習、展示、交流和競技平臺,促進我國機器人基礎理論、技術和產業的創新發展與人才培養。比賽分兩個階段開展:第一階段比賽于4月26—27日在京舉行,開展共融機器人仿真組、機器人創新路演組、機器人青年創意組三個組別的比賽,來自全國的78支隊伍近300余名隊員參賽[10];第二階段比賽于8月15—19日在2018世界機器人大會現場同期舉行,比賽分為足式移動機器人組與雙臂協作機器人組,吸引了包括華中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十余支國內頂尖高校、科研機構以及企業的相關團隊、百余位參賽選手競相參與[11]。

2019年“世界機器人大賽——共融機器人挑戰賽”賽事方案已經發布(可登錄http://trico-robot.hust.edu.cn/查詢)。

3.3 加強戰略布局,梳理重點資助方向

(1)聚焦動力學共性基礎科學問題。由哈爾濱工程大學承辦的“動力機械中的重大動力學共性基礎科學問題”研討會于1月7—8日在哈爾濱成功舉行[12]。會議深入分析了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和柴油機等動力機械中與動力學相關的基礎科學難題和技術挑戰,凝練出關鍵科學問題,研討未來5—10年該領域的資助重點。動力機械難題是長期困擾我國航天、航空、車輛、船舶、能源領域的“心臟病”。本次論壇圍繞我國動力機械發展戰略中涉及動力機械的重大動力學共性基礎科學問題展開研討,以動力學為線索,深入分析旋轉動力機械、往復動力機械、動力傳動機械等動力機械的發展趨勢,從而進一步提升動力學相關領域的基礎研究水平,推動理論突破、促進學科融合、孕育技術突破,提高我國動力機械領域的原始創新能力。根據與會專家的建議,“動力機械中的重大動力學共性基礎科學問題”列入《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面上項目群。

(2)形成中英低碳制造跨學科優先合作領域及指南建議。由基金委與英國工程和自然科學研究委員會聯合資助、華中科技大學承辦的“中英低碳制造研討會”于3月14—15日在武漢成功舉辦[13]。本次會議旨在探討中英雙方在低碳制造領域的合作潛力,提出中英“低碳制造”優先合作領域建議。來自機械、化工、材料、冶金、建筑等多個學科領域的15位英方代表和16位中方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圍繞“成功的低碳制造意味著什么”、“低碳制造發展的主要障礙是什么”、“在低碳制造的基礎理論方面還存在哪些不足”、“中英雙方潛在合作領域有哪些”四方面進行了為期兩天的深入討論,梳理出了雙方重要科學合作研究領域,并對各領域的重要性進行了投票,為最終形成跨學科優先合作領域及指南奠定了基礎。目前,該領域已經完成雙邊評審和資助。

(3)研討群體智能前沿科學問題。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國防科技創新研究院承辦的“軍民融合與群體智能技術”研討會于7月27—28日在京召開[14]。會議圍繞重大研究計劃科學目標,從不同領域深入分析了群體智能的前沿科學問題和技術挑戰,研討了未來5—10年該領域的發展重點和方向。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群體智能是實現多學科交叉融合、多團隊協同創新的前沿陣地,應圍繞群體智能涌現機理和操作系統的多態分布架構等相關基礎科學問題開展理論創新和系統集成,以期產出重大基礎研究成果和滿足國防安全重大需求的集成演示系統,進一步拓展共融機器人領域的研究深度和廣度,研討成果也為重大研究計劃集成項目提供了指南參考。

(4)探討制造科學國際發展新趨勢。由南方科技大學承辦的“第五屆全球華人教授制造科學中青年論壇”于8月12—14日在深圳舉行。論壇立足于應對制造業的全球挑戰,圍繞非金屬精密加工、增材制造、多物理場多尺度加工、特殊環境制造等領域開展了分論壇報告和面對面研討,共同探討制造科學的國際發展趨勢、前沿問題和領域以及中國制造科學和制造業的發展戰略等內容。分論壇報告環節,學者們進行了內容豐富、邏輯嚴謹、話題創新的專題報告演講;專題研討會環節,與會學者進行了深入細致的面對面探討,暢所欲言,形成了別開生面、百家爭鳴的場面。本次論壇為未來5—10年制造科學發展提供了戰略建議與參考。

(5)梳理智能制造優先發展方向。由華中科技大學承辦的智能制造學科發展前沿研討會于8月28—29日在無錫召開。與會專家圍繞智能制造發展面臨的“卡脖子”問題,就智能制造新模式、新理論、新方法以及智能制造學科前沿發展方向等進行了深入的研討。面對國際制造業的未來競爭,專家們建議加強對前沿跨學科研究的資助,加強高校和產業界在先進制造研究領域的合作,開展前瞻性制造技術研究,服務于“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通過5—10年的時間,使我國在先進制造核心領域的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部分領域達到領先水平。

(6)加強輕質材料焊接連接基礎研究。由山東大學承辦的第三屆“輕質材料焊接與連接基礎研究”中青年學者論壇于11月15—16日在濟南召開。此次會議設立了四個專題:①輕質及異質材料焊接/連接的新原理、新方法、新工藝、新裝備;②輕質及異質材料焊接/連接的界面冶金行為及其調控;③輕質及異質材料焊接/連接的結構設計與可靠性評估方法;④輕質材料增材制造工藝與其他焊接/連接問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上述四個專題就當前國內制造業重大需求、焊接應用基礎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焊接與連接“卡脖子”技術背后的關鍵科學問題和未來發展方向等進行了深入討論,對輕質材料及異質材料焊接基礎研究的未來發展形成了共識。此次會議對凝聚焊接領域研究共識、明確焊接領域技術需求、找準焊接領域技術瓶頸、形成焊接領域基礎研究共性導向、促進焊接領域的交叉融通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4 2019年工作展望

2019年,科學處將聚焦“明確資助導向,完善評審機制,優化學科布局”三大改革任務,全面落實基金委黨組深化科學基金改革的決策部署和學部的工作要求。培育重要方向和促進原始創新,發揮基礎研究作為“源頭”和“總機關”的作用;做好智能輔助評審系統的維護和建設工作,實現評審專家與申請項目的高效匹配;優化學科布局,堅持人才和團隊建設,引導樹立正確科學價值觀,為建立新時代科學基金體系、追求卓越科學研究作出貢獻。

致謝本年度的學科工作得到了胥國祥、周偉、康嘉杰、李波等兼聘老師的大力支持和幫助,特此致謝。

猜你喜歡
科學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點擊科學
點擊科學
科學大爆炸
小小藝術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科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福利姬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都市激情亚洲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yjizz国产在线视频网|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色综合4| 婷婷综合色| 免费aa毛片|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粉嫩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色吧|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欧美一级黄片一区2区| 亚洲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91九色国产在线| 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国产区| 久久国产V一级毛多内射|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日韩二区三区| 成人亚洲国产|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国产在线专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亚洲二区视频| 狂欢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日韩美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三级视频网站| 国产人成午夜免费看|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成人在线天堂|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免费无码网站| 久久中文电影|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91精品国产福利| 亚洲三级成人| 五月婷婷伊人网| 亚洲成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久久|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久久公开视频|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播五月综合| 欧美一级夜夜爽|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精品久久777| 超碰91免费人妻| 四虎成人精品|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日韩av在线直播|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无码人妻免费| 国产97色在线| 4虎影视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亚洲午夜天堂| 夜夜操国产| 国产91无毒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交换配偶在线视频| 乱人伦99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