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豫 新疆阿拉爾電視臺
懸念俗稱“扣子”、“關子”,實際上就是平時所說的“故弄玄虛”,它被定義為在欣賞電視劇、電影、故事情節等表現出來的對發展環節的深切關懷,設置懸念是記敘文寫作中的一種表現手法,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設置一個疑問或者沖突矛盾,以達成使情節環環相扣、激發讀者閱讀興趣、突出文章主旨和人物形象、震撼人心的效果。電視紀錄片如同新聞等紀實類節目一樣,運用相關的電子設備和手段,客觀真實地記錄社會生活,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現象為題材,著重展現原生態的反映社會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的電視節目形態,無論是現實性題材、歷史性題材還是現實與歷史相結合的題材都要求作者在真實和紀實的前提下以真誠嚴謹科學的態度對待生活、對待創作,將電視紀錄片的魅力“非虛構性”最大程度地展現出來,即紀錄片的角色扮演必須是表現的人物本身,不能找其他人扮演;故事片的發展是未知和充滿變化的。隨著我國影視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我國電視紀錄片的質量和數量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真實、自然、精致的紀錄片鏡頭讓觀眾獲得藝術與精神的雙重愉悅和享受,但我們需要正視的問題是:伴隨多元化市場的演進,我國電視紀錄片在國際市場中還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在敘事情節上進行創新能更好地引起觀眾的共鳴,從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來看,設置懸念這一技巧的應用是當下電視紀錄片迫切需要的應對之術。
電視紀錄片是利用電視劇敘事的媒體,它所記錄的是生活中真實發生的事情。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未知的,也就是說人們并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么,這種未知性必然會引發觀眾對未發生事情的渴望與了解,生活本身就是由一個個的懸念構成的,電視紀錄片的創作者利用懸念這一敘事情節和技巧按照時間順序對生活進行記錄,這一記錄手法使紀錄片擺脫了平淡的敘事從而強化了紀錄片中故事情節的發展提升觀眾對紀錄片的理解能力和觀賞能力;懸念的設置可以更好地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從而擴大紀錄片的傳播效果,觀眾對故事情節的好奇心一旦襲來難免要追根究底,迫切地想要弄清楚具體的故事細節,電視劇運用懸念這一手法蓄勢、渲染故事氛圍增加未知的故事情節的懸疑感、神秘感,這會進一步起到拉伸觀眾好奇心的作用,使觀眾對“意料之外”的結局產生強烈的震撼和共鳴,獲得前所未有的欣賞快感,從而間接地提高紀錄片的傳播效果使它的主題更為深刻。[1]電視紀錄片《三十二》在選題上本身就是一個懸念,觀眾不禁猜想“三十二”是什么意思,作者想要表達的故事梗概是什么?只有看完所有情節才知道是講全國32位慰安婦的故事;《檔案》系列的紀錄片在遵照客觀、真實原則的基礎上對所要敘述的故事情節拋出引子、鋪設畫面、編排敘事情節,使觀眾帶著強烈的興趣去探索每一個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在美國紀錄片《離巨星二十英尺》中主人公將自己的故事和具有代表性的幾位歌手的事件用設置懸念的手法將有感染力的故事情節表現出來牢牢抓住觀眾的視線,從而增加紀錄片的敘事性;美國紀錄片《起碼的我》主要講述連續吃30天的麥當勞有什么嚴重后果,導演為避免敘事的單一性和重復性,運用加快敘事節奏和巧妙變更敘事者的方法使紀錄片的過渡更為自然、敘事手法更加多元豐富。
懸念作為紀錄片故事化的必要環節,兩者是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懸念是紀錄片進行敘述的時候采用“設問不答”、“非完整呈現”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增強觀眾對敘事情節的渴望與期待,從而升華紀錄片的主題并擴大其傳播效果。懸念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都始終貫穿在整個故事的發展過程,紀錄片中的懸念主要分為結構性懸念、主題性懸念、細節性懸念等三種類型,有了懸念的參與紀錄片更加具有故事化和吸引力,但無論運用哪種類型的懸念,紀錄片仍然要以客觀、真實為最大遵循,本文就以結構性懸念為例來展開懸念的敘述。
在結構編排上設置紀錄片的懸念。采用紀錄片敘事的一般特點是沉悶、平淡、寫實,紀錄片得創作者不僅要給觀眾講述一個真實的故事,還要將這個故事講得富有情趣、引人入勝,采用懸念這一手法正是為了打破沉悶、增加故事趣味、增強情節吸引力,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在看似客觀平淡的敘述下蘊藏巧妙匠心從而直入人心的目的,在敘事結構上采用順序、倒序、插敘、直敘的表現手法設置懸念是最常見的懸念設置的方式,順敘是按照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即發生、發展、結局等情節進行敘事的方法,這是一種平鋪直敘的手法,采用順敘的手法設置懸念要注意隱藏結尾;倒序是打亂故事發生的先后順序進展將結局、高潮設置在紀錄片的開頭,激發觀眾對故事發生的來龍去脈的 探索,引發觀眾的“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結局”的強烈好奇心,倒序本就是一種帶有懸念的敘事手法,只不過這種手法更多表現在故事的結尾,插敘是一種中斷正常的故事情節插入一些與情節表現有關的視頻引起觀眾微小的心理波動,紀錄片《河姆渡文明之謎》通篇以一些奇怪的碎石為線索,通過進一步的探究者證實碎石為碳化的稻谷,又通過設置下一個懸念“稻谷是什么時候開始種植?”去進一步探索我國古代文明之路,該紀錄片就是以不斷設置懸念的方式引發觀眾的好奇心和探究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