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精武
(長治學院 體育系,山西 長治 046011)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宗教在影響與塑造人們信仰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文化現(xiàn)象,其中武術就極具代表性,峨眉武術同樣受宗教的深刻影響,由此具有鮮明的地域及文化特征。所以,相對于其它武術流派,峨眉武術受宗教尤其是道教的影響更甚。同時,峨眉武術的發(fā)展又推動了道教文化的發(fā)展,二者在較長的歷史時期內相互促進。
峨眉山上存在的不僅僅是道教,還有佛教。但這并不代表他們之間是有矛盾的,因為佛教和道教傳入的時間本來就不一樣,并且兩者的基本教義與傳播途徑也不盡相同,但不同宗教間總是有沖突的。佛教與道教之間的沖突在歷史上有影響的主要有以下幾次。第一次是在晉代,爭論的中心是誰最先來到峨眉山。不管是道教方面還是佛教方面,都拿出了證明自己的資料。從以往的經驗看來,菩薩所說的常駐山中,指的就是佛門中人。道教則說,峨眉山上的光明山從很早開始就有菩薩居住了,道教和佛教兩家都說自己才是先來的,以此一直爭論不休。
但根據史料,道教開始于峨眉山的時間比佛教早幾百年。在峨眉山上的很多山峰中,中鋒嶺是最適合修行的,于是道教就在那里修建了乾明觀。然而后來佛教也想把那里歸自己所用,最后道教還是敗于佛教,明果乘勢進駐中鋒,將觀這一名稱改稱為寺。在唐朝,道教和佛教的斗爭越演越烈,原因是由于唐朝的高祖認為自己的祖先是道教的,因而大力支持道教,使得當時的道教隊伍不斷的壯大。但隨后的幾代皇帝中,有的崇尚道教,有的則崇尚佛教。這些狀況,都影響著當時佛教和道教的地位。因此,導致了峨眉山道教和佛教勢力的此消彼長。
兩者的第二次斗爭是在宋代。在宋代初期,峨眉山上的萬年寺鑄造了一尊銅像,并以這個作為標志。因此佛教在大宋皇帝的支持之下,在公元九百八十年,也鑄造了一尊騎象作為自己的標志,并以此作為普渡眾生的標志,發(fā)揚佛教的精神。同時還產生了很多關于道教武術的傳說,還有很多人練習道教的武術。因此,佛教和道教的斗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峨眉的武術也在道教的影響下不斷發(fā)展。
道教的發(fā)源地是中國四川,而鶴鳴山被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是道教的最早發(fā)祥地。以“青城天下幽”著稱青城山是道教的第五洞天,是我國西南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道觀。可以看出當時的道教文化覆蓋了當時的很多地域,而養(yǎng)生文化也于彼時開始流行。距峨眉七十公里之遙的彭山,說明了引導術在道教很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這也為后來峨眉武術的發(fā)展提供了非常良好的條件。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東坡就曾住在峨眉山上,而他早年的第一位老師就是一位道士,同時蘇東坡也受到了這位道士老師的細心栽培。因此蘇東坡從小對于道教和道士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蘇東坡后來居住在海南的時候,在《眾妙堂記》中寫到:“眉山道人張易簡教小學,常百人,予幼時亦與焉。居天慶觀北極院,予蓋從之三年。謫居海南,一日夢至其處,見張道士如平昔,泛治庭宇,若有所待者。”從中可以看出道家文化對蘇東坡的影響可以說是非常深刻的。
其主要宗旨就是為了養(yǎng)生。《四川武術大全》第四十八章《通臂拳源流》中曾經記載道:“春秋戰(zhàn)國時由白猿公所創(chuàng),姓白,名士口,字衣三,道號動靈子,就是現(xiàn)在的四川峨眉山的司徒玄空,他在年邁的時候被人稱之為白猿道人,在峨眉山上收了很多徒弟。”后來的很多文獻資料中都采用了同樣的說法,但是,這一說法僅僅只是作為了峨眉道士的起源說法,并沒有真正的說出他的具體內容,其中的關聯(lián)也沒有詳細說明。所以,想要更進一步的研究峨眉武術和道家文化之間的關系,還需要慢慢考證。在唐代之后,就開始很少有人相信什么靈丹妙藥了,而是相信練習武術可以幫助自己延年益壽。因為道家的武術主要以氣功為主,講究的是內在與外在的結合。根據現(xiàn)存的一些資料記載,峨眉武術最早源于民間,這也是其迅速流傳的原因所在。所以說,峨眉的道教武術是真正意義上的養(yǎng)生氣功。
峨眉的武術派系中還包含著拳法,早在南宋時代,就已經記載了關于峨眉武術由于道家文化的影響而發(fā)展出了一種屬于自己的拳法。南宋的時候,一個峨眉的道長,根據大自然的啟發(fā),模仿了猴子的各種動作,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獨特的拳法,稱之為猴拳。因為這位道長當時眉毛是純白的,因此稱之為“白眉道人”,所以,這種獨特的拳法也被稱之為“白眉拳”。除了這個之外,中國佛教曾經有一位副主席也在考證了很多古籍之后指出,峨眉武術中另外一個很大的分支,就是氣功。它的開始時間也是在南宋時期,這就是峨眉臨濟氣功,不過它的產生時間比較晚一些,是在南宋的末期,也就是在佛教和道教的第二次斗爭結束的時候產生的,是佛教的一位禪師發(fā)明的。一開始只是在內部流傳,后來才開始慢慢為外人所熟知。但根據文獻資料記載,這位禪師本來就是道家中人,對于養(yǎng)生之術頗有研究,是后來才入佛門的。他的養(yǎng)生功主要模式就是吐納,不管是練習的方法還是書本中記載到的內容,都是到道家的方式。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峨眉的武術受到的道家的影響是非常深的。
而后到了明代和清代,峨眉的武術又有了進一步發(fā)展。其中有兩種拳法的始源開始于明代。有很多詩詞都是用來描述它的,其中多是三十行的七言詩,是很多學者研究峨眉武術的必須要閱讀的資料。對于這些詩詞有兩種不同的說法。第一個就是程大力教授所說的這些道教所屬流派的主要訓練的功夫,主要修行的人是僧人,但是這又是道教的文化,這肯定是有所矛盾的。但是無論從哪個方面看來,這都是一首描寫寺廟的詩詞,所以,這應該還是贊揚佛教的。第二種說法是這些詩詞是為了贊揚峨眉的道教文化,但是更多的學者還是認為這里面的詩詞句描寫的主要還是道教。因此第二種說法應該更合理,因為所有的詩詞不僅僅描寫了峨眉武術,而且還詳細說明了一位道人練功的過程。而且在明代就有了僧兵,按照僧兵的說法,這些文人是不可能把僧人寫成道人的。這其中有一首詩歌中就有寫道:“浮屠善幻多技能,少林拳法世稀有,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深山白猿授。”根據這四句的理解,我們可以看出這里主要描寫的還是對于道家中人的武術起源,而不是少林的武功,“忽然豎發(fā)一頓足,巖石迸裂驚沙走。來去星女擲靈梭,夭矯天魔翻翠袖。”這四句可以看出,描寫的主要是道家武術的行進流程、動作以及完成的招式,描寫的是道人在空中來去自如的表現(xiàn),其姿勢是非常優(yōu)美的,身法也顯得非常玲瓏有致。這些詩詞歌句,不單單表現(xiàn)了當時的四川地域的文化藝術形式以及模式,同時還指出了道家氣功的深厚內功,這種內功的氣息顯得非常的高深。
第二種拳法發(fā)源于明末清初,在武術專家吳殳的《手臂錄》中有詳細記錄。根據相關的歷史資料記載,這本著作主要有四卷,其中前面的兩卷主要的是描述跟槍法有關的內容,其中峨眉槍法就記載在內。在這以后的八年,作者又把關于關槍的部分內容描述的更加詳細,成為了另外一本書。這本書里關于峨眉槍法的記載是很多練習槍法之人趨之若鶩,是非常的想要看到的,可以說這是一部關于槍法記載的最有名的一部著作。此書的作者本人可以說是文武雙全,學識淵博,精通詩詞歌賦以及音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一位非常不可多得的人才。此外,他還是一位對養(yǎng)生非常有研究的人,也可以說,他也許就是道教中人,因為養(yǎng)生這一說法就是由道家最早提出的。
峨眉武術的重要代表是峨眉拳,根據相關的資料記載,它是峨眉武術中的一個重要的分支,源于一位道姑的創(chuàng)作。一開始是為了防身所用,是諧音而來的叫法,稱之為峨眉拳。據說一位非常癡迷于峨眉拳的人的說法,當時他練習了很多門派的拳法,峨眉拳就是其中的一個。他認識到,峨眉拳是一種由很多不同門派的武功匯聚而成的,一種是說創(chuàng)造他的人是一位來自河南的師祖,而另外一種說法就是上面所說到的道姑,說她才是最早的創(chuàng)始人。不管哪一種,都是由道家最早開始練習的。曾經有資料中記載過,一位道姑為了能夠有一種武功可以用來防身,為了不跟別的門派有沖突,有自己的特點,經過了十三年的不斷歷練,終于創(chuàng)造出了屬于自己的峨眉拳,于是就叫自己門下的弟子練習這套武功。因為是道姑,來自峨眉,所以稱這套武功為峨眉拳。
其實,河南也有峨眉拳,但是他們最早的起源是不是同一個門派還不得而知。此外,還有別的拳法也可以代表峨眉山的武術,它綜合了道教武功的精華,保留了它自身的特點,集結了一批愛好者。
根據上述分析,筆者認為:無論是現(xiàn)代的峨眉武術,還是具體的拳法以及槍法,他們的起源以及套路都是可以看出道家的精髓的,他們都帶有很濃厚的道家的文化風格。可以說,峨眉武術體現(xiàn)了道家文化,道家文化也已深刻影響了峨眉武術的發(fā)展。不管是以前,現(xiàn)在,還是未來,峨嵋的武術都會不斷的更新,不斷的往更好的方向發(fā)展下去,但是無論如何演變下去,道家文化都會在其左右,持續(xù)地影響著峨眉武術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