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茗
保定市31677部隊幼兒園 河北保定 071000
學前教育是教育體系最為基礎的部分,基礎是否夯實直接關系到幼兒今后的成長與發展。幼兒時期,也是幼兒自身人格形成、神經發育、機能提升的黃金發展時期,教師在此階段對幼兒進行合理的指導,能夠使其獲益最大。學前教育愈加受到人們的重視,但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會出現學前教育小學化、教學內容繁重等諸多的學習誤區,違背了幼兒成長的規律。揠苗助長式的教學方法,不但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無益,反而起到適得其反的教學效果。故此,本文將詳細分析學前教育的幾個誤區。
學前教育小學化是當下幼兒教育最為普遍的一個誤區,甚至有愈演愈烈的現象。家長認為幼兒在學前教育階段多學一些知識,能夠及早的適應小學生活,在同齡人中取得學習優勢。幼兒園在家長的期盼下,為了保持園內的入園率,也將其作為幼兒園招生的主要優勢。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學前教育小學化成為了近年來一種普遍現象。幼兒教育小學化是一種違背幼兒身心生長規律的一種方式,一方面,由于幼兒在學前教育階段知識學習任務量加重,幼兒的身心健康發育與性格養成的時間必然會被壓縮,學前教育的關鍵教學目標無法實現;另一方面,幼兒過早的產生厭學心理,導致幼兒在升入小學后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狀態持續下滑[1]。
學前教育是幼兒的啟蒙教育階段,此時幼兒在學前教育養成性格與熟悉外界的待人處事規律,最為重要的是如何以個人的身份融入到集體與社會當中。但可以看到近些年來小學教育呈現功利化的趨勢,幼兒成為了家長攀比的工具,將素質教育轉化為特長技能比拼,部分幼兒甚至要學習三到四個興趣班,對于幼兒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幼兒興趣愛好的培養不是朝夕之事,幼兒本身由于年齡較小,其自身的心智程度還不足以支撐其作出明確的興趣選擇,以成年人的意愿為幼兒直接選擇興趣愛好,往往不利于幼兒潛力的挖掘與天性的釋放[2]。
幼兒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就是幼兒教育溺愛化,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與挫折承受能力均有所下降,這與當代的少子女政策有一定的關系,多位老人將愛集中于幼兒一身,也就出現了教育溺愛化的表現。但關鍵在于家長自身沒有采用正確的方法教育幼兒,幼兒的身心健康得不到正確的發展,長此以往幼兒的社會交際能力與抗挫折能力都得不到合理的提升。
幼兒教育是一件循序漸進的長期教育事業,讓幼兒在合適的階段做恰當的事,往往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首先,幼兒園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去除“小學化”,尤其對于剛入園的幼兒來說,應該注重培養幼兒的個人基本生活技能,循序漸進的提升幼兒與他人的社會交往能力。與此同時,在知識教學方面應該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切忌為低齡幼兒留書寫作業,降低幼兒的知識學習負擔,并將知識教學與生活教學緊密相連,讓學生知識學習中形成人格與培養能力,從而達到“減負增效”的教育效果。
在面對學前教育急功近利這一誤區,需要家園共育,正確認識到培養幼兒應該順應其規律,特長的培養也應該以幼兒自身興趣為基礎,給與幼兒充分的自主選擇權,尊重幼兒的好奇心與自主能力的形成。一方面,幼兒園在開展不同的興趣課時,可以仔細觀察幼兒對于哪些課程感興趣,并與家長進行及時的溝通,讓幼兒嘗試相關方面的特長學習。如果幼兒在特長學習中出現厭學心理,家長也應該及時的停止課程,詢問幼兒失去興趣的原因。另一方面,幼兒園可以成立幼兒園小社團活動,讓幼兒自行選擇喜歡的活動課,強化幼兒的自主選擇能力,充分挖掘幼兒的興趣天賦。
挫折教育是幼兒園培養幼兒身心健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教育,但與此同時的也應該弱化溺愛的家庭教育現象。為此幼兒教師可以多設計小組合作實踐型的教學活動,讓幼兒在合作中開展游戲、學習,并在小組幫助下實現人際交際能力與自我克服能力的提升,具備團隊合作的意識。幼兒教師也可以設置“我和媽媽做家務”等實踐活動,讓家長共同參與到幼兒的能力的培養當中,讓其具備一定的感恩意識與動手做家務的能力。同時教師要與家長經常保持溝通,為家長灌輸“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培養幼兒的獨立自主能力,才能夠真正的促進幼兒的長遠發展。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前教育是一項長期教育工程,幼兒園與家長在教育幼兒的過程中,應該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態,充分的尊重幼兒的自主能動性,注重培養幼兒的身心健康,從而促進其健康人格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