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華
昭平縣樟木林鎮朝江村小學 廣西賀州 546800
當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們所承擔的心理負擔越來越重,心理問題越來越多。我國中小學教師目前面對著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素質教育全面實施的現狀,他們的工作負擔越來越重,勞動強度也越來越大,導致心理壓力和心理疾病日益突出,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逐漸浮出水面。
大量研究表明,影響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原因主要包括多項客觀因素,這些因素與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密切相關。同樣的外界環境,對不同的教師來說,產生的心理效應也是不同的。由此可見,外界的客觀環境和教師的主觀因素相互作用是中小學教師心理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隨著人們對子女教育水平認識的深入,中小學教師工作也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對教師的職業要求也越來越高。人們總是期望教師不僅擔任學生的“傳道授業”者,也期望教師擔任學生的“心理咨詢師”,還要符合知識淵博的“學者”和“科研工作者”等角色。在社會中近乎完美的角色期待,給中小學教師帶來了沉重的心理負擔,加劇了教師內心的矛盾,引發心理問題。
目前,人們總是以升學率和教學成績來評價學校的好與壞,更以教師的教學成績來評估班級的好壞,導致中小學教師之間相互競爭、相互猜疑,甚至成為了潛在的敵人,導致教師之間人際關系緊張。這也是中小學教師普遍存在人際敏感、敵對等心理問題的原因[1]。與此同時,學校對教師評價機制建構的也不夠科學和完善,有的學校制定了“工作量考核”、“學科權重系數”,設定了教師的督導室、考評管理部門等,專門對中小學教師的業績進行考核。這樣眾多的考核制度,打擊了部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使教師感受較大的工作壓力,引發多重矛盾沖突。
教師由于職業的習慣,便總是無意識的把學校的角色帶到家中。如果家中夫妻關系和睦,彼此相互適應,也知道如何面對調整,生活便會幸福。如果夫妻關系緊張,不能互相適應,不夠理解,便會誘發家庭矛盾。另外,由于中小學教師工作量繁重,工作壓力大,常常使教師力不從心,造成家庭關系緊張,常常受到家人的責怪、抱怨,加劇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壓力。二、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主觀影響因素。
1.人格特征
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心理問題較多的中小學教師大多具有特質的人格特征,尤其體現在內向型人格特征。這些教師反應速度較緩慢、感情細膩、富于自我體驗,易受到傷害。在行為上猶豫不決、畏縮不前,使他們失去了許多自我發展和表現的機會[2]。人際交往上,不喜歡向他人談及真實的想法,逃避或拒絕與他人交往,使他們獲得的社會支持較少,在遇到意外事件或困難時,沒有傾訴對象。在遇到應激事件時,引發心理危機,很難解決,使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到影響。如果教師為外向人格特征,積極樂觀,情緒穩定,沉著自信,不易被困難所折服,整體心理健康水平會較高。
2.環境適應力
個體生存的外部環境是多變的,多數都不是受個體意志控制的,是需要個體對環境進行調整和適應的。在不同年齡階段的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中發現,中年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最差,在這個年齡階段,教師要面臨事業的上升階段、職業的轉型階段,同時還要面臨照顧子女、贍養老人等多重社會責任,對教師的適應能力提出了巨大的考驗。因而,環境適應能力的強弱,往往影響著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
3.自我評價能力
自我評價能力是個體對自己的客觀認識、準確評價的能力。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與其自身的自我評價能力密切相關。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如果教師對工作壓力認識不夠,缺乏自我減壓能力,不能及時有效地自我調節,將會導致問題不斷累積,影響到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
綜上所述,面對升學的壓力以及社會各方面有形和無形的壓力,一些教師的心理不斷發生變化,尤其是中小學教師,會產生更多的心理問題。教師又是一個特殊群體,工作性質要求他們對自己的工作對象傾注更多的情感,給予更多的心理關照。因此,分析和研究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發展,有針對性地加強教師心理健康的疏導、輔導,不僅直接影響到教師日常的工作和生活質量,而且關系到學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