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群娣
廣州市增城區清燕小學 廣東廣州 511300
客家山歌是我國民歌體裁中屬于山歌類的一種,其曲調古樸、語言通俗、韻律感強,反映著客家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是我國地方民族音樂文化中的一朵絢麗奇葩。
客家山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了詩經三百篇的風格,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音樂文化對傳統的民族音樂文化帶來了嚴重的沖擊,使得民族音樂發展空間逐步縮小。在此背景下,青少年都熱衷于現代音樂,而對帶有本土性的客家山歌音樂文化知之甚少,導致客家山歌陷入了后繼乏人的境地。
在學校音樂教育階段,弘揚民族音樂已經被納入到音樂新課標中,促使了各個學校積極開展客家山歌的校本課程研究,使學校擔負起了傳承和發揚客家山歌的重任。但是,僅僅依靠學校傳承客家山歌是遠遠不夠,這只能對青少年進行民族音樂文化教育,而未能引起全社會對客家傳統文化的關注。所以,在客家山歌的傳承中仍需要專業音樂協會以及客家山歌傳承人的共同努力,利用多媒體技術擴大客家山歌音樂文化的傳播范圍。
客家山歌傳承要與小學課程相結合,讓學生從基礎教育階段就接受客家山歌音樂文化的熏陶,激發學生熱愛本土音樂的熱情。客家山歌進校園傳承活動的開展,可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小學開設校本課程,由音樂教師編寫校本教材,在校本教材中精選傳統山歌曲目,如《學生向你敬個禮》、《客家姑娘愛唱歌》、《鴨嘛嘰噶》、《月光光》等。在校本課程教學中,要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創新手段,融入新媒體資源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慢慢喜歡上聽、學、唱客家山歌。二是邀請客家山歌專家來校進行專題講座,講授客家山歌的唱法以及客家山歌蘊含的民族音樂文化,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三是組建客家山歌采風隊,積極開展客家山歌社團活動,鼓勵學生參與采風活動,與音樂教師一同深入到客家地區采集有關客家山歌的資料。
新媒體時代下,客家山歌的傳承要明確新媒體技術在文化傳播互動中的定位,增添客家山歌時代氣息,逐步擴大新媒體傳播效應。由于客家山歌中的古樸曲調和陳舊歌詞與新時代的音樂文化漸行漸遠,所以在客家山歌的傳承中必須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理念,解放傳統的創作思路,用新視角、新內容、新內涵增加客家山歌的吸引力。具體策略如下:一是在客家山歌歌詞中融入現代生活元素,使歌詞與生活更加貼近,不再局限于情歌對唱、贊美山水等傳統內容;二是在客家山歌作曲上,既要保留傳統客家山歌的曲調風格,又要融入現代音樂樂器進行伴奏創新,使客家山歌的作曲富有新意,能夠唱響時代之音;三是在客家山歌的歌唱語言上,既要保留客家方言,又要融入普通話,讓人們能夠領略到客家山歌的語言魅力,即使聽不懂客家方言,也可以跟著曲調進行哼唱。
新媒體時代下,客家山歌的傳承需要依靠專業協會和學校的共同努力,在新媒體平臺上營造客家山歌音樂文化氛圍。具體傳承策略如下:一是依靠專業的客家音樂協會,在多媒體平臺上發布權威性和專業性的客家音樂文化信息,方便學校和廣大群眾借助多媒體平臺掌握更多的藝術文化資源。二是依靠學校培養客家山歌專業人才,將學校教育資源與多媒體資源進行整合利用,在學校網站上開辟客家山歌專欄,上傳客家山歌的教學視頻。三是整合客家地區的山歌資源,將有關客家山歌的音頻、視頻、圖片、影視作品、文字資料等內容進行分類管理,轉化為電子資料,上傳到多媒體平臺上共享。
新媒體時代下,為客家山歌傳承提供了更多的渠道,有關部門和學校要借助新媒體技術,擴大客家山歌傳播范圍,創新客家山歌傳播形式,從而使客家山歌在社會中逐步形成影響力,調動起年輕人學習客家山歌的熱情。具體做法如下:
1.共享文學資料。客家山歌研究學者要深入在客家地區的旅游勝地,挖掘當地的文化信息,讓客家山歌傳承者講述下客家山歌名曲名段背后蘊含著的故事,并將其記錄下來,形成寶貴文學資料,將研究成果及時發布到互聯網平臺上,實現客家山歌教育資源共享。
2.創建微信公眾號。利用微信、微博、Facebook、Twitter等互聯網社交平臺開辟客家山歌傳承的新路徑,如在微信上創建客家山歌的公眾號,定期分享客家山歌資料,實現與公眾之間的互動交流,讓公眾能夠通過公眾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學唱客家山歌。同時,還可利用網絡平臺組織客家山歌網絡競賽活動,設置相應獎項,激發公眾的參與熱情。
3.拍攝微視頻。利用微電影、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將客家山歌拍攝成小短片,將其上傳到網絡平臺上,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客家山歌,感受到客家山歌的民族傳統文化魅力。
總而言之,新媒體時代下,學校音樂教育要承擔起傳承客家山歌的重任,積極開設校本課程,并整合利用多媒體技術和資源,豐富校本課程教學內容。同時,專業音樂協會、客家山歌傳承者也要借助新媒體技術和互聯網平臺,不斷創新客家山歌音樂文化的傳播方式,喚起各界人士對客家山歌文化的關注,進而促進客家山歌更快更好地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