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曉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 外國語學院,福建 福州 350202)
在國際化的大城市和旅游景點,公示語都是非常重要的語言形式。公示語常見于公共場合,是一種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的應用型語言。中國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每年都有大量游客來到中國,公示語的翻譯成為代表中國形象的重要窗口。優秀的譯文能夠在給外國游客提供便利的同時提升國家形象,并促進國家間的經濟與外交合作。
2005年全國第一屆公示語翻譯研討會后,公示語一詞被學術界所認可。對公示語的定義,各大詞典和學者的解釋不盡相同。
英文中最接近“公示語”含義的英文詞匯是“signs”。《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對公示語的定義是:記錄在紙張、木板或金屬材料上的文字或圖片,旨在為人們提供信息、介紹或起警示作用。
楊全紅指出:“公示語屬于特殊文體,一般出現在公共場合,它通常通過寥寥幾個字,或用簡明的圖示,或文字或圖示兼用,迎合受眾的要求或引起人們的注意”[1]。
世界旅游組織圖形標志手冊對“signs”的定義是一個標記,器物或象征符號,被認為并允許代表或區分事、物、概念或地方。
劉美巖、胡毅對公示語的定義是:“公共場所展示的文字,其作用在于提供信息并引導人們”[2]。
關于公示語的功能,學者們也有不同的看法。呂和發認為,公示語具有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及強制性四種功能[3]。公示語還具有感召功能[4]。
公示語除了實際應用中的功能外,還具備一些特殊功能,如景區公示語能呼吁人們愛護環境,交通標識能引導人們,商業廣告牌除了促銷產品還能激發人們的購買欲等。
公示語是一種特殊形式的交流方式,是通過語言向公眾傳達相關信息的溝通媒介。丁恒祁認為公示語的語言應簡潔、規范、統一、醒目、方便、正式[5]。
公示語是一種特殊的應用文體,簡潔是公示語最重要的語言特征。它的表達通常都只包含一個詞、一個詞組、一個簡單句子或使用縮略語。公示語使用的目的是能迅速吸引人們注意,標注公示語的載體通常空間有限,因此它通常使用簡潔精煉的語言。為了讀者更方便迅速地讀取信息,公示語還經常使用圖片,做到圖文并茂。尤其當目標讀者身處不同國家時,圖片相對于文字來說更加直觀,也更容易被不同文化的人們所理解。
此外,公示語大多傳達的信息是日常生活常見的,面對對象明確,即面向社會大眾,交際目的一致,并具備清晰的應用范圍[6],所以公示語的表達必須簡明精確,使用常見詞匯,避免使用生僻詞匯、俚語或專業術語。
生態翻譯學起源于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是翻譯理論的一個新型領域。它將“翻譯學”與“生態學”相結合,是基于生態學的一種跨學科的翻譯研究途徑。生態翻譯學從翻譯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角度,對翻譯的本質、過程、標準、原則和方法進行新的描述和研究[7]。
2001年10月,恩創·哈格斯在香港浸會大學翻譯學研究中心作了題為“從達爾文的適應與選擇原理到翻譯學研究”的講座[8],首次提出在“自然選擇”論的指導下構建“翻譯適應選擇論”的設想。同年12月,胡庚申在國際譯聯第三屆亞洲翻譯家論壇上提出了《翻譯適應選擇論初探》的論文,從適應選擇論這個嶄新的角度對翻譯的過程和方法進行了闡述,并提出譯者適應翻譯環境并對譯文作出選擇的觀點。這篇論文的發表為全面構建生態翻譯學理論奠定了基礎,標志著從生態學視角進行翻譯研究的開始。
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有關生態翻譯學的應用研究在各項領域展開。許多高校的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都以生態翻譯學為理論框架。國內最早運用生態翻譯學理論為指導的碩士論文是安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翟紅梅的論文《翻譯:譯者的適應與選擇——林語堂英譯<浮生六計>》。
翻譯適應選擇論是生態翻譯學的核心觀點。生態翻譯學認為翻譯生態與自然生態有諸多相似之處,“翻譯”與“自然界”存在著內在邏輯關系。翻譯環境是和諧統一的整體,翻譯活動不僅是與它所存在環境的互動,也是與其他內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在翻譯活動中,譯者要不斷適應翻譯生態環境,對譯文作出選擇,并產生優質的譯文。因此,成功的譯文與其所處的生態環境息息相關,兩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分析生態環境對翻譯的影響是學習翻譯生態的基礎。通過研究影響生態翻譯學的因素能夠了解影響翻譯的物質和精神環境,通過兩者間的交互作用探索環境與翻譯間的互動機制。
翻譯中的“自然選擇”即譯者或譯文要適應翻譯生態環境,要受翻譯生態環境的支配。翻譯活動的主體是譯者,“譯者主導”、“譯者中心”是翻譯適應選擇論的核心理念。譯者的活動是翻譯活動的核心。譯者對原語的理解以及譯文的質量在翻譯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翻譯活動的進行取決于譯者發揮的主導作用。
對譯者來說,翻譯是適應和選擇不斷循環的過程。譯文的產生過程實則為譯者進行適應和選擇的活動[9]。在這個循環交替的過程中,譯者在翻譯生態環境中擔當雙重身份,除了要適應原文所處的翻譯生態環境,還需要對譯文作出選擇。譯者在適應中選擇,即適應性選擇;同時也在選擇中適應,即選擇性適應。選擇和適應對譯者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在這個過程中,體現了翻譯的主導方法是“求存擇優”、“汰弱留強”,而翻譯行為的目的則是“適者生存”、“強者長存”[10]。
判斷公示語譯文是否標準不能僅看某些詞的翻譯是否正確,或者看譯文是否忠實于原文,最重要的是譯文能否實現翻譯的最終目的。在翻譯過程中,生態翻譯理論強調的是在翻譯生態系統中不同要素的平衡性。在適應選擇論的指導下對景區公示語翻譯進行研究,必須考慮到譯者與譯文在整個生態環境中的地位,并處理好它們與翻譯生態環境間的關系。
1.景區公示語英譯的語用語言失誤
語用語言失誤是由語言障礙引起的,指所用的表達不符合英語母語國家的習慣,或將自己本國語言的使用習慣套用到英語中[11]。龍韌指出目前我國景區公示語的翻譯由于沒有把握正確的語用原則,忽略了語用的等效性,從而導致譯文與原文作者意圖不符合,甚至引起信息傳遞偏差或交際障礙[12]。以下將從生態翻譯理論的角度對公示語翻譯進行分析。
(1)用漢語拼音代替英語譯文
譯文用漢語拼音替代英譯會使譯文讀者不理解拼音所表達的含義,從而導致公示語失去其存在的作用和價值。因而譯者在翻譯時應充分考慮目標讀者的語言習慣,對譯文的翻譯生態環境不斷適應和轉換,從而產生最佳譯文。
例1 原文:孔廟
原譯文:Kong Miao
參考譯文:Confucius Temple
例1屬于向導性公示語中,旨在為游客提供信息導向。該例子中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外國游客所熟知的中國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孔廟”中的“孔”即為“孔子”,應譯為“Confucius”更易于讀者理解。譯者要對翻譯文本期望達到的目的有一定了解才能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要求。原譯文將“孔廟”的“孔”簡單地譯成拼音“Kong”,將“廟”譯為“Miao”會讓外國游客不知所云,建議將“孔廟”譯為“Confucius Temple”。
(2)重復翻譯
詞匯只有在特定的語言環境才會有其特殊的含義。相同的詞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含義也不盡相同。公示語作為承載大量信息的媒介,其用詞簡明但卻要求準確,對詞的翻譯要求頗高。如果翻譯不當,就會由于忽略公示語的語境而導致部分內容重復翻譯。
例2 原文:請緊握扶手
原譯文:Please hold on to the handrail when use
參考譯文:Please hold on to the handrail
例3 原文:母嬰室
原譯文:Mother and Baby Lounge
參考譯文:Baby Care Lounge
例2目的是提醒人們要緊握扶手,以免發生危險。生態翻譯學認為,譯者必須發揮在翻譯中的主導地位,置身翻譯生態環境,同時對翻譯生態環境做出最佳適應。該公示語所處的翻譯生態環境是乘坐自動手扶梯的情景,因此原譯文最后兩個詞“when use”是翻譯中的多余詞匯。參考譯文“Please hold on to the handrail”的翻譯文本更符合公示語簡明、簡練的特點,也因為能充分體現其所處的翻譯生態環境而成為高質量的譯文,并接受翻譯生態環境的檢驗。
例3“母嬰室”的原譯文“Mother and Baby Lounge”為中文的逐字翻譯。原文“母嬰室”的重點所指應是母親帶著嬰兒休息的地方,休息的主要對象是嬰兒,而不是母親,因而“嬰”是原文本中的關鍵詞,“母親”一詞不需要譯出。公示語語言簡潔,措辭精確,要求譯者在翻譯時更要處理好翻譯生態環境與翻譯文本間的關系,將原文本最核心的部分形成譯文。只有這樣的譯文才具有更強的可讀性,也容易被目標讀者所認可。因此,原文“母嬰室”的參考譯文建議修改為“Baby Care Lounge”。
譯者在翻譯時應同時注意到原文和譯文的翻譯生態環境,刪除譯文中一些重復的成分,使外國游客在看到英譯文本時能直觀地了解公示語所傳達的意思。
2.景區公示語英譯的社交語言失誤
社交語用失誤是指交際過程中人們會經常性地將母語習慣帶入自己的思維和表達,從而導致的語言形式使用或語用含義理解的失誤。在交流過程中,而這些母語模式的思維和表達是長期以來在人們頭腦里建構起來的。因此在翻譯時,譯者應注重讀者的認知環境與認知能力,避免社交語用失誤。
(1)缺乏禮貌,口氣生硬
例4 原文:游客止步
原譯文:No Tourists
參考譯文:Staff Only
例5 原文:勿隨地亂丟煙頭
原譯文:Do not litter the cigarette ends on the floor
參考譯文:Thank you for using the ashtray
例4“游客止步”的公示語經常出現在正式場合,對西方國家的人來說類似于直接命令游客“不許進入”。原譯文“No Tourists”沒有考慮讀者母語的思維模式,將中國文化融入到英語的譯文中,容易使外國游客感覺公示語的表達粗魯,產生負面情緒,最終導致跨文化交際失敗。譯者應使譯文同時適應原文和英語語言的翻譯生態環境,對譯文不斷選擇和優化,因此參考譯文“Staff Only”因更貼近譯文讀者的語言習慣而被他們所選擇。
例5的標識語“請勿隨地亂丟煙頭”如果出現在有煙灰缸的場合下,可以譯為“Thank you for using the ashtray”[13],比起直譯的原譯文“Do not litter the cigarette ends on the floor”,更能使讀者感受到公示語包含的情感,拉近譯者與受眾的距離。
翻譯時譯者應充分考慮文本與譯文的翻譯生態環境,譯者的選擇過程和譯文的優化過程應充分尊重讀者的情感,盡量避免使用一些讓外國游客看似不禮貌的表達,在語氣上要順應譯語語言的文化習慣,使譯文更容易被目標讀者所接受。
(2)忽略價值觀
由于缺乏對中國和英語為母語國家的文化差異了解,國內一些景區的公示語譯文使用了不恰當甚至是錯誤的表達方式。文化重疊構成跨文化交際的基礎,文化的特定性使翻譯的過程復雜化。這些文化因素是文化沉淀的產物,而文化沉淀又是各種語言交匯的產物,因此翻譯的過程就是對比文化差異的過程[14]。
例6 原文:70歲以上老人免票
原譯文:Free For Old People Aged Over 70
參考譯文:Free For Senior Citizens Aged Over 70
雙語公示語不僅體現不同語言文本的對立,更是不同文化和價值觀沖突的反映。同樣一種人或者事物在不同的國家就會有不同的內涵和聯想。在中國,例6的原文中“老人”是一種尊稱,表達的是對年長者的敬意。但是在西方,“old people”卻含有老而無用的意思。根據西方文化,該標識語應改譯為“Free For Senior Citizens Aged Over 70”。如果譯者不了解“old people”在西方文化中的含義,即缺乏對譯文翻譯生態環境的充分認識,此類譯文就會成為外國人眼里的不文明用語,嚴重破壞景區形象,甚至阻礙國家間的友好交流。
語言與文化相互依賴,與文化構成一個整體。因此,譯文除了要明確表達原文的意思,還要體現中西方文化的價值觀差異。能夠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譯文應成為溝通不同文化價值觀的橋梁,使之達到生存、生效的目的。
(3)忽略文化背景
為了讓外國游客讀懂并理解公示語的譯文,要求譯文要符合英語讀者的表達習慣和思維模式。中英文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和文化體系,忽略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的譯文就會導致社交語用失誤。
例7 原文:黃龍洞
原譯文:Yellow Dragon Cave
參考譯文:Huanglong Cave
在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念中,“龍”是權力、富貴和吉祥的象征,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中國歷代帝王天子也被稱為“真龍天子”。但在西方,“龍”是邪惡的,是兇殘肆虐的怪獸。翻譯是跨文化的活動,但原譯文“Yellow Dragon Cave”脫離文化背景,忽略了東西方的文化差異。這樣的譯文會引起外國游客的誤解,而不愿意走進這個景點。建議參考譯文為“Huanglong Cave”。生態翻譯學認為,只有被讀者所選擇的譯文才能得以生存,因此譯者應該在不斷適應和選擇中產生最佳譯文。
生態翻譯學認為,翻譯時要處理翻譯生態環境、翻譯文本及翻譯群落三者間的關系。生態環境下的翻譯是由原文本、原語和譯文構成的,是社會、語言、文化、交際多方面的聯系與互動。翻譯的過程是譯者不斷適應生態環境并選擇的過程,即適應選擇論。生態環境不僅包括語言環境,還包括文化環境及譯者面對的原語交際環境。因此,生態翻譯學不僅從語言層面闡釋了翻譯活動,還將其延伸到更廣闊的視角。
1.語言維度適應性選擇轉換
由于中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公示語的中英譯文在語言表達上存在很大差異。在以原文為典型要件的大翻譯生態環境中,公示語翻譯包含了對詞匯的選擇適應。譯者面對的文本是完全不同的語言類型,翻譯時首要的是對語言的適應和選擇。公示語的很多誤譯現象是由于譯者沒有從語言維度考慮譯文導致的。
例8 原文:小心碰頭
原譯文:Knock head carefully
參考譯文:Mind your head
這則公示語將“小心碰頭”譯成“Knock head carefully”,譯文的錯誤在于從字面上對原語進行直譯,而沒有根據特定的環境對原語作出必要的語言轉換。譯者沒有對譯文作出優化選擇,譯文也不能適應英語的翻譯生態環境,原譯文不僅沒有起到提醒游客“小心碰頭”的作用,反而會誤導外國游客,讓他們覺得碰頭的時候要小心。建議參考譯文為“Mind your head”,能夠同時適應原文和譯文的翻譯生態環境,使譯者和譯文同時接受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
2.文化維度適應性選擇轉換
赫曼斯Theo Hermans認為,語言與文化相互影響,不同的文化背景會產生不同的語言,反之,不同的語言也會引起文化間的差異[15]。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使漢英兩種語言不僅在語言系統和語言風格上有很大不同,在語言的應用上也各不相同。
例9 原文:老弱病殘孕專座
原譯文:Seats for the old, weak, sick, disable and pregnant
參考譯文:Courtesy Seats
例9原譯文同樣是對原語文本的逐字直譯,譯文較長,不符合公示語語言精練的特點。同時,譯文中包含一些在西方文化中缺乏禮貌的詞匯,例如old、disable,容易讓外國游客產生不愉快的情緒。參考譯文“Courtesy Seats”對原文本的理解比較全面、深入,表達了原文本的文化內涵,讓外國游客看到這則公示語就能馬上理解這是特殊人群專屬的座位。
文化維度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要求譯者在翻譯時要有一定的文化敏感度,克服由文化差異產生的誤譯,這樣才能產生選擇度較高的譯文版本。
3.交際維度適應性選擇轉換
除了語言和文化層面的選擇轉換,譯者還要同時關注交際維度方面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另外,原語文本與譯語文本的思維模式差異,兩種語言的表達習慣和文化背景差異,都應該在譯者的考慮范疇之內。
例10 原文:文明出行,理性消費
原譯文:Civilized traveling, rational shopping
參考譯文:Well-behaved traveling, rational shopping
這則公示語原文的原意是要提醒游客在景區游玩時保持文明舉止,在景區購物時要有清醒的頭腦,謹防受騙。原譯文讓人不明白哪些行為是“civilized behavior”。由于“civilized”在理解上存在歧義,如果理解為“開化的”,就容易使人聯想到“野蠻的”,因此不能很好地傳達原文的交際意圖。建議將譯文修改為“Well-behaved traveling, rational shopping”,能更好地作到交際維度的適應性轉換,譯文的整合適應選擇度更高。
公示語的直接目的是吸引譯文讀者的注意,傳達原文的有效信息,并讓公示語提示和指導目標讀者的行為。因此在翻譯公示語時,譯者要高度重視從交際維度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處理好原文本與讀者間的關系,充分考慮讀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
生態翻譯學理論能夠用于指導翻譯實踐,因為翻譯不僅是一項語言活動,同時也是涉及兩種不同翻譯生態環境的活動。公示語的漢英翻譯涉及中英兩種語言。語言與文化有密切的聯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反之,文化包含并影響語言。翻譯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兩種語言及文化的差異,使譯文實現語義上的對等。生態翻譯學強調譯者的中心地位,指出“翻譯是在翻譯生態環境中譯者作出適應性選擇的活動”。本文對國內旅游景區公示語的常見錯誤進行了歸納,希望闡述及案例分析能提高景區的翻譯質量,為中國邁向世界盡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