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倩倩
西安城市建設職業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14
建筑環境藝術設計便是將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有機結合起來,以為社會公眾創造更好的生存、生活、發展環境為目的的整體設計,是營造理想人居與生活空間的設計行為。
建筑環境設計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利用各種藝術手段和技術方法對空間設計、規劃和景觀構筑物進行設計,充分滿足人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協調人、社會和自然三者之間的關系,實際上就是對人居環境的建設和設計。
隨著我國城市高速度、大規模的建設,城市環境、辦公環境、家庭居住環境的設計與裝修標準大大提高,建筑環境設計公司與施工團隊數量急劇增長,可以看出建筑環境設計專業的發展迅猛,在人們消費水平提升的同時,對生活環境要求越來越高,需求從以前的硬件設施轉變為如今的對美化、生理、情感、行為有更高的要求,在美觀的基礎上還要有藝術性、舒適性、創造聯想性等,但我國的建筑環境藝術,尤其是我國城市公共環境藝術目前處于初級階段,與國外相比還是有差距。
環境藝術中的藝術性,是以美術為骨架,不僅需要利用環境藝術基本造型、光色、尺度、比例、體重、質地等形式美的設計手法,還要考慮到功能、空氣、聲音、溫度、氣味等因素。所謂藝術有視覺的,也有聽覺的和嗅覺的,既是靜態的,也是動態的,它是一項綜合創造,通過對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歷程及西方美學原理的相關文獻進行究,從西方傳統繪畫發展、景觀空間構成要素、近現代平面藝術創新的角度歸納影響環境藝術設計“藝術性”的因素,探究如何在環境設計中更好的體現其藝術性,營造更富藝術內涵的環境空間。
在各個生長環境、不同文化背景的城市中,自然植被及環境景觀都有很大的差異,自然環境與人文建筑相結合后,反映出來的人與自然的關系,造就了不同地域風格迥異的景觀環境。建筑環境從設計過程中的設計規范、設計要求、嚴格的審圖,再到具體的施工過程中的施工結構、施工組織、施工技術、施工方案等,都少不了工程技術的要求,整體環境的設計要與周圍的建筑呼應,使得整體的比例、對比、植被色彩格調相協調,從小的景觀局部利用人的心理和空間感受,來規劃整體的環境設計。
建筑環境設計主要是以水泥路面和混凝土路面為主的剛性路面,在道路規劃中設計一些喬木、灌木、綠籬等植被進行點綴,形成立體的景觀效果,但是有時略顯單調,層次感不夠,空間感缺乏,給人一種平淡無奇的感覺,在進行設計過程中對空間把控力不夠,沒有產生節奏變換使得層次感和次序感,有時缺乏過渡語言,使得體驗者感受不到空間的豐富性和趣味性,有種單調的感覺。對于建筑外部空間設計要滿足體驗感和愉悅感,對于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在建筑環境中適當增加一些生活、情感、人情的味道,使得使用者在休憩中增加人與人的交流。
人機工程學一直是建筑設計類專業的必修課,但是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卻很少,忽視了環境與人之間的互動,缺少人性化的設計理念,在以后的設計中多體現人體相結合的設計,會更受使用者的歡迎。國家目前在推行垃圾分類工作,建筑及生活垃圾是尤為嚴重的,和一些城市化建設過程中對土壤和生態環境系統的破壞,工業中的廢水、污水等要有合理的規劃設計,對于水資源短缺的現狀,利用植被設計雨水花園,通過設計手法和工藝來改善環境。
建筑環境整體進行科學布局,在進行環境設計中注意設計中現實環境和設計的經濟成本的問題,各個景觀要素、環境大小使得單體景觀與整體景觀相結合,塑造出獨具特色的風格,有濃重人文氣息的景觀。了解建筑環境周邊的現狀,對整體的布局進行統一規劃,考慮到出入口位置、交通流線、功能組織、景觀節點合理規劃,實現自然景觀和人為環境融和,同時增加使用者的舒適感。
對于環境設計中的材料盡量采用綠色環保的材料,還可以考慮新的設計手法,如雨水因為常年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引起水資源短缺、徑流污染和城市洪澇,雨水的收集、處理和綜合利用技術成為全世界急需解決的問題,而雨水花園有明顯的針對性、生態性、實用性、融合性、觀賞性。此外雨水花園的構造成本較低,且維護與管理比草坪簡單,與傳統的草坪相比,雨水花園能夠給人以新的景觀感知與視覺感受。首先為控制徑流污染,雨水花園處理較嚴重的初期雨水,其次為控制徑流量,減少區域雨洪徑流量,同時也起到美化環境和凈化水質的作用。
在當前五位一體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生活環境質量越來越重視,建筑環境夾雜了歷史、人文背景、生活習慣等,使得歷史環境和地域文脈得到保護和延續;設計師要挖掘更深層次的文化和地域環境資源,尋找更合適的建筑設計手法、布局方式、技術措施、環保材料的運用,形成新型的生態環境設計方法,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環境質量,構建更加和諧美麗的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