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力 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
藝術來源于生活,朗誦也不例外。張頌老師曾提出:廣義備稿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文化水平、專業技能等三個方面。[1]這三點都是需要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大量積累的。只有做好廣義備稿,才會使狹義備稿更具體、更準確。《我的南方和北方》是很多朗誦愛好者耳熟能詳的稿件。
“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理,一千個人可以朗誦出一千種南方和北方。筆者是一個自幼成長在西北藏區的女生,可是發現民風淳樸、風景秀麗的家鄉并不為大多數人所知。每每談及西北大家的反應是漫天黃土……很是可惜。因為筆者熱愛旅游也深深折服于各地的文化,沉醉于祖國的大好河山之中。搭檔來自南方的城市。選這篇稿件想表達各自對南方北方的認識和真實感受。明晰了廣義備稿后開始具體的備稿工作。
齊越老師主張拿到稿件要先確定三點,是什么,對誰播,怎么播。張頌老師更具體地提出了備稿六步。下面結合稿件來說明。
從具體的內容分析,可以劃分為四層。劃分層次也是為了防止朗誦沒有起伏。
第一層:以大江相隔的南北方位置開頭引到南方北方的距離。南方和北方好像很遠,遠的無法用腳步去丈量。可是南方和北方好像又很近,大雁南飛、燕子歸來,都能將南北方緊密相連。
主要表現出南北方雖有距離但又血脈相連。
第二層:從我的南方是李煜和柳永的南方對比我的北方是李白和高適的北方。一江春水滔滔東流的南方愁怨對比胡天八月、刀光劍影的北方。
這是從歷史上文人墨客的視角下來描寫南北方當時的場景,戰火連天,朝代更迭。
第三層:通過黃山、衡山、峨眉、雁蕩、烏篷船、青石橋、油紙傘、天山、昆侖、長白、太行、黃土窯、窗花紙、蒙古包。分別體現南方的婉約美和北方的豪放美。
這是作者從他那一代人視角下,對祖國統一、百姓安居樂業的謳歌,體現了祖國的幅員遼闊和民俗風情的豐富多彩,和他主人翁意識的體現。
第四層:從古到今……我永遠的故鄉和天堂![2]
從古至今,物是人非,而祖國的大好河山永遠以母親般的胸懷滋養著這片土地上的兒女們。
中心內容不是主題。這篇稿件是通過對南方北方的美景和博大精深文化的贊美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對豐富文化的贊頌以及對家國振興的信心。
背景既要橫向聯系又要縱向聯系對比,突出“可感性”。創作者主要考慮的背景是祖國日益強大的今天作為當代青年,作為未來從事黨和人民耳目喉舌的我們更應該堅定文化自信,贊揚家鄉的大好河山。
要明確播講目的,要讓播講對象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次朗誦的第一重目的是歌頌祖國大好河山,提升大家的民族自信心,介紹家鄉給更多的人。第二重目的是聯系到了播講對象。朗誦會的觀眾是老師和同學,對于同學們來說從剛開學聆聽著《年輕的白楊》和優秀的師哥師姐們的寄語,可以說大家都滿懷憧憬。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間研究生時光接近尾聲,大家想著未來逐漸清醒。未來不知道要去南方還是北方?結合這一點,筆者想通過朗誦讓大家知道有詩的地方就有遠方,南方北方各有各的風采,都值得去熱愛。
主要層次在第三層,因為第三層是具體描寫現代人肉眼看到的景象。用紅線(播講目的)把大小珠子(重點與非重點)巧妙地連綴成精美的藝術品(播音作品)[3]。
徐濤老師的《我的南方和北方》更加傾向于對南方北方疆土的贊美而敬一丹老師的朗誦像是她人生閱盡千帆后的一種回憶。筆者作為青年學子,在朗誦該稿件時體會到的除了對中華盛世的贊美還有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因此基調是:贊揚的,憧憬的。
言為心生,以聲傳情。所有的有聲語言藝術都應該堅持真聽真看真感受的原則。用心感受生活,感受藝術。作為創作者我們更是要先感受、先體驗,再表達,切忌一味模仿名家的外在聲音形式,不認真備稿。這樣會本末倒置。有聲語言是瞬間藝術,想要抓住一瞬間的精彩。必須踏實做好每一步。有聲語言的創作是二度創作,如果不去做大量備稿工作是不能準確表達作者的意圖,更不能體現二度創作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