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惠 徐州工程學院
人類自誕生到現在,與自然之間一直都在奏響一支美妙的變奏曲。但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這支變奏曲的韻律卻越來越不協調,甚至產生了異樣的聲音,讓人覺得刺耳難受。這支變奏曲的變化,主要是身為演奏者的人類,越來越不顧及樂器大自然的功能與承受能力。全憑自己的喜好編寫不合適的曲譜,甚至用粗暴的方式進行演奏,導致大自然受到了巨大的傷害,而人類也再也難以聽到美妙的樂章。大自然出現頹敗之勢,人來自然也難以從大自然獲得好的創作靈感,甚至即便有好的曲譜,也難以彈奏出好聽的曲調。人與自然之間的三重關系,都是人類發展過程中與自然之間形成的真實關系,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這些關系相互交叉重合,使兩者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復雜。而人類與自然關系發展至今,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兩者關系的高度扭曲,人類因破壞自然環境對自然造成了巨大傷害,自然環境被破壞同時也危害到了人類的生存發展。因此,很有必要對人類與自然之間的三重關系進行分析和樹立,以探索兩者之間和諧關系的重新構建,使人與自然真正實現和諧相處和共同健康可持續發展。
人類經歷了數千萬年的發展,先不說人類所有的生產活動都是基于自然的軀體,光是人類的每一次生產變革,都會都自然造成一定的損壞。自然環境被嚴重破壞的現狀,不僅是自然身上的傷痕,也是人類發展的證明。人類為了創造自己心中所謂的文明,肆意擴張、破壞環境、浪費資源,導致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從之前的和諧相處,逐漸轉變為自相殘殺——人類因破壞自然環境對自然造成了巨大傷害,自然環境被破壞同時也危害到了人類的生存發展。由此可見,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已然扭曲。
生態危機并非我我國獨有,當前全球都面臨著來自自然環境的“報復”,若人類還不能意識到這一點,依舊我行我素,自然環境必然會讓人類付出更加慘痛的代價。當前各個國家都在為保護自然環境做出努力,但破壞生態環境的情況卻也屢禁不止。高樓大廈不斷拔地而起,化學工廠污水依舊奔流不息,就連人類種植的糧食作物,都沒能逃脫被農藥“滋潤”的下場。環境急劇惡化后,人類開始嘗試通過一些先進的手段使空氣變好、海水變藍。當人們在這一方面取得成功之后,越發沉浸在文明高度發展的成功,與改造大自然成功的喜悅中去。人類自以為自己戰勝了大自然,掌握了生態平衡的先進技術,越發肆意妄為的破壞大自然,最終人們會陷入難以拯救自己的巨大危機當中。導致人與自然環境扭曲的根本原因,就是現代工業文明的出現。現代工業文明雖然促進了人來的大發展,但更顯而易見的是,其違反了任何自然的相處規律,從精神、物質等方面,都起到了破壞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現代工業文明追根到底,是享受、消費和征服自然,這種理念從一開始就是錯誤,造成了人類面臨巨大生態危機的必然。
人和自然之間的本然關系,最初是生態學的研究結果。所謂的本然關系,就是人和自然之間的最初關系,本應該保持的關系。從生態學的角度而言,人和自然之間并不是相互對立的存在,而是共同體。人需要靠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人類對自然做出哪些行為,決定了人將從自然那里得到怎樣的生存環境。生態學和西方學者的人與自然分離學說相互對立,其揭示了一個現實存在的事實:任何事物都難以獨立存在。當人類征服了大自然,將自然資源消耗殆盡,并不意味著人類成功了,更多的是意味著人類失去了自己的美好家園。因為人類生存的所有必需品,都來自于自然,環境決定著人類的生存方式,生活在冰川中北極熊不可能吃到綠色樹葉。生態學的研究中,人類和自然之間存在著兩重關系:一種是人類作為自然生物的一種,離不開自然這個為其提供生存必需品的環境;二是人類在物種競爭中成為勝利者,同時也獲得了支配自然的能力。從人和自然之間的兩重關系來看,人在和自然之間的關系中,需要承擔兩個角色:一是作為自然生物來保護自然平衡;二是為實現自身發展,從自然中掠奪資源,損害自然的利益。但無論是保護還是破壞,很顯然,自然才是整個游戲規則的制定者。人類只是從其手中獲得了支配權,卻不能可能超越自然。因此,生態學認為,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建立,要符合自然法則,遵從生態規律,要尋找一種雙方都能得益的平衡關系。
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那就是人作為一種智能生物,能夠主導和決定兩者之間的關系。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之所以扭曲,是因為人類采取了破壞自然的行為。因此,當前人類依舊可以為實現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采取一定的實踐,來恢復和重構與自然的本然關系。其實從人類第一次為生存打造工具的時候,已經開始構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之后的為生存所進行的生產、建造房屋等,都是在和自然構建關系。而這種關系,無一不是以人為主而形成的關系。在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論中,人類通過工具或技術對自然進行著動態的改造,建立了當前與自然之間的實際關系。人類以這種實踐為基礎,實現了從自然中獲取物質,以滿足自身的物質生活需求。由此可見,實踐是人類與自然構建關系的根本。人類通過實踐構建與自然關系,主要有三種方式:觀念、行為、技術(或工具)構建。人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如何建構與自然關系的觀念,并通過行為將這種關系進行構建,而技術則是人類構建關系的中介。通過技術、工具,人類可以按照自己的觀念,將自然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模樣。由此可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使其和自然關系之間存在的天然關系,構建為人工化的行為。
雖然人類和自然之間關系扭曲已經是既定的事實,但并不是說這種事實不能改變。人類可以通過一些能保護、修復自然的措施,還修復和自然之間的本然關系。在本然關系下,自然不再是人類的剝削的對象,而是相互共存的朋友。人類和自然之間存在相互的義務和權利,是一種平等的相互關系和共存關系。大自然之中存在物種和種群之間的競爭關系,確保著大自然內的生態平衡,因此自然界中的各種生物和非生物都有著自身存在的必須性。當前,人與自然之間的三重奏已然不是動聽的樂章,人類必須要為恢復兩者之間的關系,譜寫和彈奏新的樂章——建設生態文明。生態文明的建設,將會使人與自然扭曲的關系得到緩解,并重新回到本然關系之中。第一步,人類要改正工業文明些錯誤的思想理念。也就是人類要放下為了自身發展,而不顧自然被破壞的思想,認識并重視人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的事實,以及尊重和愛護自然。自然身上這些由人來造成的創傷,今日人類要以積極的態度進行治療,并給予大自然更多的保護。生態學的研究中揭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本然關系,這位生態文明的建設指引了方向。第二步,要基于人與自然之間的本然關系,以生態學的理念為基礎,采取實踐行動。人類重構與自然關系的實踐有兩重性:一種是人類作為自然中一分子,一種高智能生物,為保持著展現人和自然關系的實踐,也就是生態實踐;一種則是將自然作為一個對象,根據人類的需求和意愿進行實踐。這種實踐主要是讓自然成為人類的資源庫,為人類的發展風險自己,也就是社會實踐。很顯然,現代工業文明就是基于后一種實踐,忽略了人是自然中意愿的既定事實。不過,當前人類為重構與自然關系的實踐,也不能全部都采用前一種實踐方式。因為人即是自然的一員,同時也具備一定的社會性。因此,人類的實踐,應該是兩者的協調與融合。也就是人要采取一種既能使自身利益得到滿足,又能保護自然生態,確保生態平衡的實踐。采取生態實踐并不是說人類不能繼續發展,而是說曾經為發展而破壞自然的實踐并不可行,是一種難以讓人類長期利益被滿足實踐。破壞自然,就等于損害人類的利益。生態實踐是社會實踐的根本,而社會實踐則是生態實踐的有力保障。
人類經歷的漫長的進化過程,成為了當前具備高智商的生物。對于人類而言,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類已然將自己當做自然的統治者。想要通過自己的力量建立新的大自然秩序,改造大自然。但當前生態環境危機這一慘痛的教訓告訴人類,人類這種毫無節制的揮霍,自以為是的改造,并不能使人類擁有更好的生活。資源枯竭、空氣污染、全球升溫、水資源匱乏等,成為擺在人類面前難以解決的重大問題,不僅影響了人類的進步發展,甚至對人類的身體健康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實現與自然關系的重構,已然成為人類當前亟待開始的工作。與自然像朋友一樣相處,各取所需,相互幫助,共同發展,使人與自然能夠和諧相處,才能使人與自然共同獲得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