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秦珠 甘肅省天水市科學技術協會
課外閱讀是青少年最為常見也是接觸最長的一種學習行為,文史類的閱讀有助于培養學生語文素養,趣味性閱讀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放松身心,但鮮少有學生會選擇科普類的閱讀刊物。在大眾認知中,科普類讀物是一種十分晦澀并且要求讀者具有極高科學素養的書籍,許多學生認為科普類讀物對自身知識水平而言實在是“太難了”,不可否認,科普類讀物的確比文史類等讀物更加啟迪學生的智慧,但科普類讀物并不會篩選讀者,科普類讀物是一種面向大眾化水平的刊物,它的作用在于啟迪學生智慧,拓展群眾視野,將新時代的科技知識轉化為群眾印象中的“常識”,從而有效提高社會公眾的科技素養。
無論是偉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還是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他們在學生學習的研究方面,不約而同地達成了同一種共識,即“學習的最大動力就是興趣”。如何提高青少年科技素養,自然是激發他學習的興趣,然而,很多家長存在這樣的疑問,科普讀物為什么能夠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因為在大眾的認知中,科技等同于一種枯燥無味且反反復復的實驗,而科普讀物自然也等同于晦澀難懂的刊物。但從現代科普刊物的性質上來看,自然也不難懂得為什么科普閱讀能夠有效激發青少年閱讀的興趣,現代科普刊物主要定位人群是社會大眾或青少年學生,因此,這類科普閱讀刊物往往會選擇人民群眾身邊事或青少年感興趣的熱門話題出發,從而有效引起人們閱讀的興趣,以生動形象的文字,再加上趣味性的描述,讓青少年在輕松愉悅的閱讀氛圍中學到基礎知識[1]。
有部分學生喜歡生動形象的趣味閱讀,而科普類刊物中恰恰能夠以風趣幽默的筆觸描述冷硬的生物,例如《昆蟲記》中作者對生物的描寫,往往會以“人”角度進行描述生物行為,從而極大地引起青少年觀察的興趣;一些學生喜歡未來科技的幻想,他們并不缺乏想象力,而是更喜歡追求“新奇”的東西,而在《三體》中,作者恰恰以生活化的筆觸描寫未來科技的發展與實現,讓學生身臨其境;另外一些學生更喜歡閱讀條理清晰與邏輯嚴謹的小說類讀物,而在科普閱讀中也有以機器人為主角的推理小說。因此,無論是從對學生的良性影響方面,還是從科普閱讀本身的知識層面上來看,科普閱讀能夠切合每個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與興趣偏好,讓學生能夠在閱讀中感受快樂、積累知識[2]。
在當前青少年群體中,他們最喜歡談論的無非是某個明星話題或主播行為,在他們的眼中,與明星等公眾人物有關的話題成為他們首要的娛樂消遣,而科技新聞等話題,大部分青少年普遍認為這些話題過于嚴肅或脫離實際,并不能取得心理上的滿足,這一現象明確體現出了當下青少年群體極度缺乏科學態度。科學態度是青少年在學習或生活中所持有的觀點與理念,例如大部分青少年在學習《牛頓與蘋果》的知識后,會堅定不移地認為“地心引力是由牛頓發現的”或“地心引力讓水從高處落下”,這些觀點或想法都是青少年科學態度的具體體現。青少年正處于一種極受影響的成長期,無論是正面影響還是負面影響都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轉變,這就是為什么我國教育部十分強調對于青少年的“正確導向”[3]。
科學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向學生傳授知識、普及科技,更是為了培養青少年的科學素養與科學能力,在新時代中,現代社會逐漸向“高效化、科技化、創新化”轉型,其中科技更是社會轉型的主要支撐力與生產力,現代社會也因此更加需要高科技素養的人才。青少年作為社會中的新生一代,在未來,他們必然走向社會開啟新的人生,為了更好的面臨來自社會的挑戰,青少年必須抓住一切機遇,努力提升自身科學素養,以嚴謹的科學態度與高尚的科學道德修養,推動社會有效發展。一方面,有限的課堂科學知識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甚至無法幫助學生進步,另一方面,當前青少年正十分渴求科學知識的引導,而科普類閱讀恰恰涵蓋了非常廣的知識面,能夠在各方面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科普閱讀作為普及科技基礎知識的主要刊物,它與學校中科技課程形成互補,將課堂上過于抽象的理論知識點具象化,讓學生緊密聯系社會生活,鼓勵學生通過生活實踐聯系科技理論[4]。
在青少年科技課程的推行方面,科學出版社曾對本地中小學生科學態知識狀況進行調查,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大部分的青少年在科學知識儲備上存在很大的漏洞,而學??萍颊n程受不到應有的重視,導致青少年只能通過課外實踐活動或閱讀行動補足科學知識領域中的缺口,但從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的青少年缺乏真正有效的刊物引導,并沒有取得預期的學習成果。青少年主要的生活模式可以簡單劃分為家庭環境與學校環境,兩種環境互相銜接,使得當下很多青少年無法有力開展科學實踐活動,而父母與教師又過于擔心實驗的危險性,導致青少年無法通過生活實踐確立科學態度。在當前青少年主流的實踐活動中,絕大部分是理論性的課題研究與社會觀察,過多的理論實踐使得青少年在實踐性實驗中缺乏有效參與,同時還限制了青少年聯系社會生活的能力。而科普閱讀恰恰是選取了青少年身邊常見的事物,讓青少年能夠充分依照自己的生活實踐經驗進行驗證。例如在“地球是圓的”這一實驗探究中,絕大部分的青少年缺乏環游世界的條件,而在科普讀物中,編輯選擇了以青少年身邊的事件,如先看到桅桿再看到船體的生活經驗,幫助青少年進一步理解科學知識[5]。
在未來社會發展方向的抉擇中,我國已經確立以“科教興國”為主戰略,強調培養“具有創新型能力的人才”,教育作為我國振興發展的有力支持,強調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就是強調社會創新精神的構建,而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就是提升社會科技發展的速率。為此,科普閱讀作為為學生提供科技知識積累的有效渠道,在明確自身發展方向的同時,也要順應時代發展,為培養青少年科學素養作為一定的貢獻。一方面,培養“具有創新型能力的人才”并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而是決定我國未來發展質量的重要變革,另一方面,青少年的科學素養仍然取決于學校、家庭等方面的影響,為此,科普類讀物應該立足于事實的基礎,強調對事件本質的探索與總結,具有十分嚴謹且真實的“邏輯性”,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科學素養。
綜上所述,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科技讀物對學生健康成長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在科學技術倡導的今天,科學課程逐漸成為學生必修課程,而科普類讀物作為學生課外科學知識點的延伸與補充,對于學生而言,科普閱讀既是一種學習上的補充,也是一種猜想上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