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輝 海峽導報社
十多年來,在經歷了傳統媒體時代、網絡媒體時代、新媒體時代之后,我們終于要面對一個“融媒體”時代——多種媒體平臺之間逐步融合,新聞內容極大豐富、內容形態豐富多彩、傳播方式多種多樣、受眾群體規模龐大與細分市場并存。
融媒體時代對新聞傳播實效性有了更高要求,需要我們充分認識到媒體融合的重要意義,主動采取應對措施,保證在融媒體環境下實現新聞傳播的高效進行,保證獲得更多發展機遇。
融媒體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融合,通過對多種媒介載體的整合,讓媒體形式更加多樣化,主要包括報紙、電視、廣播、網絡、微信、微博和新聞客戶端等,不同媒體形式不一,相互之間能夠保持互補的狀態,可以實現新聞傳播內容、人力資源配置、傳播策略與宣傳等有效整合,讓各媒體的資源融合、利益融合、宣傳融合以及內容融合目標順利實現。融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方式與途徑有了巨大變化,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等應用大幅度提升了新聞傳播速度,也讓新聞傳播面臨著巨大挑戰[1]。
在融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效率也實現了大幅度提升,能夠實現現場直播,讓公眾在重大新聞上的關注需求得到了滿足[2]。以自然災害現場直播為例,采編人員能夠在豐富素材中進行挑選,通過不同種內容形態和傳播模型,讓新聞傳播實效性得到提升。
2016年“莫蘭蒂”臺風正面襲擊廈門時,海峽導報的融媒體報道就是一個生動的案例——“報+網+雙微”的方式進行滾動報道,報紙保證每天對廈門市各界抗臺風的準備工作及信息進行官方發布,體現權威性;臺海網(www.taihainet.com)設置專題,實時滾動播報,24 小時全流程覆蓋,做到5 分鐘一波次更新,保證海量信息的收集;更廣泛的傳播來自于微博、微信和各種平臺號,一方面聚合各方信息,另一方面加強核實發布,保證內容迅速直達。
2016年9月15日,臺風登陸的前8小時(下午3:50 左右),防風需求,廈門海滄大橋要在一小時內關閉,海峽導報、臺海網官方微信及時同步刊發,在20 分鐘內,海導官微瀏覽率超過10 萬+,臺海網超過6 萬+,市民在最短時間組織歸家。
臺風當晚登陸,廈門市轉入搶險,各路文字、攝影、攝像記者進入各自現場,源源不斷從前方發回各種一手資料,后端的報刊、網站、微信、微博編輯根據自身需求同步篩選信息制作過審發布,一個融媒體工作環境搭設起來。
在前端記者源源不斷的原創信息、臺海網海量社會信息聚合的支持下,9月16日,導報微信號“生活貼”刊發《暖城丨廈門從不缺段子手,廈大的“夏”字找到啦!》在三小時內達成100 萬+的閱讀率,該文采用與傳統新聞寫作完全不同的方式,采集了各種有趣現場圖文來表現廈門人的樂觀堅強,極大鼓舞市民情緒。
9月18日,臺海網官方微信刊發的《重建家園 我們眾志成城 用雙手再現廈門速度》,通報廈門各界團結一致,全力搶險救災的進度,迅速攀升至30 萬+;同步臺海網推出網絡專題文章、圖片、視頻等完整呈現;當晚,報紙推出4 個專題版,全面解讀這一速度。
這樣融媒體配置結構,讓新聞傳播完成了權威性、及時性、廣泛性和高到達率的模型構建,這是提高新聞傳播的影響力與傳播力的積極嘗試。在實踐中,傳統媒體采編人員對融媒體有體驗認識,加強了對新聞內容與形式的創新,加強對基于新媒體應用的拓展創新,加強了基于各媒體平臺特點的新聞形態創新,從整體上保證新聞傳播水平的提升。
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如何在融媒體環境下提升新聞傳播實效性,需要多方的變革配合。
在融媒體條件下,需要我們的采編人員具備一崗多能的素質,即要能適應傳統媒體的采編要求,也要能掌握適應微信、微博語境的內容編輯發布要義,同時還要擁有對影像、視頻的基本處理(含拍攝和簡單后期制作)能力。采編人員應該提升自身的素質,增強自己的專業能力和職業道德,才能對新聞第一現場和新聞收集等進行掌握[3]。
融媒體環境之下,新聞信息中包含的內容豐富多彩,傳統模式下新聞信息的采集、審核、處理需要改變——需要改變思路,開創新的途徑,創造新的管理模式,給新聞的時效性、傳播效果奠定基礎。
在媒體融合之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廚房”是很必要的——它是整個媒體機構總指揮總大腦。如果把前端的記者做為信息來源點管理,后端的24 小時的“中央廚房”——大編輯部可以為前端提供信息分析、實時策劃、調動指揮的作用,為后端(平臺發布部門)提供內容分揀、內容改寫、圖片和視頻制作、專題企劃的能力。這一模型也得到了實踐的驗證,從傳統時代紐約時報模型到現代融媒體時代的要求,實施上內核沒有變過——大編輯部是第一位的。
融媒體提升新聞信息的時效性,可借助網絡大數據技術和平臺,根據群眾的興趣和觀看的特征等,給群眾提供新聞信息[4]。例如:有的群眾喜歡觀看財經類的新聞信息,就可以借助融媒體給這類群眾推送財經信息。有的群眾對某一行業的新聞信息比較關注,就可以給這類群眾推送相關的行業新聞信息。
融媒體還可結合社會熱點話題,群眾關心的社會熱點等,提升新聞對群眾的服務程度;并借助網絡平臺投票和調查等模式,讓群眾對新聞和新聞的傳播模型提出意見,及時調整完善傳播途徑中的不足之處,提升用戶黏著度,促進新聞的實效性和傳播力。
應該指出的是,在日益激烈的融媒體環境中,新聞節目應該創建優質的新聞內容,擁有自己的優勢,避免陷入同質化陷阱。例如,人民日報在“中央廚房”新聞中,特別重視對新聞內容的質量,做到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優。好的內容自然會說話——群眾滿意了,瀏覽率高了,傳播效果自然就高,傳播實效自然好,這達成了正循環。因此,要想提升影響力和時效性,核心還是內容為王,讓優質新聞內容得到廣泛的關注程度。
總之,融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方式日益多元化,也讓傳統新聞傳播有了更多新的思路與模式,有利于新聞傳播實效性的大幅度提升。然而融媒體發展中也為傳統媒體產生了更高要求,既需要關注新聞的真實性。也要在信息獲取途徑上進行拓寬,并提升新聞信息甑別的專業能力。為了保證融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實效性的提升,新聞工作者應該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素質,不斷提升采編與傳播的效率。在新聞傳播中也要嚴格審核,并提高社會公眾對新聞的關注度,分析受眾在新聞方面的需求,從而保護新聞內容更具針對性,提升融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