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運琪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歷史人文紀錄片《江南》通過解說詞加畫面中規中矩的表達手法,充滿人文情懷的敘述口吻,聲情并茂的鏡頭語言,為觀眾輕揉慢捻地展開一幅江南水鄉的潑墨畫卷。運用垂直板塊式的空間為結構,分別向我們解讀了江南古鎮——周莊、同里、烏鎮的風土人情和居民等人文意境。試圖傳遞中國文化根系扎入土地深處的人文情懷。最早人文關懷一詞起源于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學科,由此延伸而來的一種理念,中國傳統文化也不乏人文精神的濫觴,更加注重的點是群體本位的價值取向,既關注民眾的現實生存狀況,又重視個體及民族的全面發展,建筑于歷史本身、以人為本的精神主旨的歷史人文紀錄片日漸成熟,就是依托于如此強烈深厚的文化背景,《江南》以其獨特細膩的文化視野,含蓄抒情的鏡頭語言,承載著千百年的人文歷史,生動委婉地詮釋了江南宛若癡情女子長久地守候在南方的那一份深情。
在整個紀錄片推動的節奏和內容構建上,似乎有意將“水”這一意象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貫穿全片,給人一種詩歌散文的韻味:形散而神不散。世人眼中的江南似乎跟水是息息相關無法割離的符號,《江南》恰好利用了這個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符號,透露出純粹的中國文化生動且雅致的人文鏡像。跟隨著緩緩移動的鏡頭,來到三月的江南水鄉,細雨霏微,幽婉纏綿,仿佛置身于其中,一條長河如同血脈流通了所有古鎮小城,代代相承的水鄉居住文化一目了然呈現在觀眾的視野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畫面船夫穿過玲瓏的小橋,櫓聲咿呀,櫓下的歲月卻無聲,隨著東去的流水悄悄的逝去……這幅船夫搖櫓的畫面曾多次出現,為影片的自然過渡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沉重的櫓聲也抒發出一種歲月長河,悠久的歷史感,從而更加契合影片的基調。這里的“水”是紀錄片的主要線索,更是成為了江南歷史的見證者。
紀錄片《江南》根據不同的景致畫面,單純以男聲女聲的旁白解說結合背景音樂的表現手法,不僅使觀眾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還達到了區分空間結構,抒發情感的效果。影片的音樂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從樂器的種類上區分,主要的是笛子和長蕭。這兩種樂器的音色極賦有清新脫俗的韻味,仿佛是專門為江南水鄉而造的,音律時而悠遠婉轉,時而明快靈動,為紀錄片增添了一抹藝術氣息。而當表現戰火紛爭,南園茶樓被大火吞沒時,音樂漸漸悲亢凄涼,鋼琴和大小提琴的運用恰如其分地表達出對戰爭的激憤,以及火燒南園的痛惜哀傷。西洋樂器的融合充分展現了中國藝術文化的包容性,人文是不分地域國界的,情感是統一的。惟其如此,紀錄片中才多次出現極具江南地域特色的女聲民謠唱曲。農婦輕搖著船櫓,行駛在水面上,淳樸的唱腔旋律,平民化的視角,自然的南方小調更能帶動觀眾走進畫面的真實感受。《江南》不僅揭示社會歷史的現象,戰火年代的景象及社會變革中的普通人群世相,以平民化的視角記錄江南人群的生活狀態,順著悠遠的音樂,仿佛把觀眾帶到了文化歷史沉淀的最深處。
“在古鎮上走一走,以這樣的方式體會江南,我們細致而又明確地感受到了江南的精神和風采。”詩情畫意的解說詞配上同等秀美舒緩的畫面,視聽上的雙重結合將觀眾帶入了一幅幅動人的江南水鄉圖中。通過大文化的視野,運用思辨、敘述、抒情為一體的,多個視點,全方位的詮釋了江南傳統文化中的意象美。無論是展現江南地域風情的園林、山水、市井、工藝等,還是蘊含東方農耕文明、鄉土建筑文化、社會發展文脈等山河畫卷,都凸顯了中國血脈相承生生不息的人文情懷和名族精神,但這不意味著紀錄片《江南》傳統教化,還有什么比尊重地域文化、生命、熱愛生活更大的意義,把教化蘊于平凡之中,潤物細無聲,更能顯示《江南》其韻味的深厚。
而今的江南,繼續沿承古時的風土人情,以其深邃的歷史文化底蘊,清麗婉約的水鄉古鎮風貌,聞名遐邇。無論是周莊、同里、還是烏鎮,都是江南水鄉上一道迤邐的“倩影”,她們凝結了千百年來的民族精神,深情地守候在水一方。同樣,紀錄片《江南》肩負著歷史文化,承載著社會意識形態而創作,凡是矢志于歷史人文紀錄片創作,都充滿著深厚的人文關懷精神,主題的提煉和構思中延續了潛移默化的啟迪和引導作用,人文關懷的意識一脈相承,鮮明強烈,不著痕跡地透露出江南水鄉最真實純粹的特質。
中國的歷史人文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和視聽藝術大致如同《江南》,基本都只是采用一些中規中矩的傳統拍攝制作模式,制作形式的單一導致整體節奏緩慢枯燥無味,很難留住觀眾的視線,這也使得國內的人文紀錄片很難有很大的突破,所以,創造性地使用多元化的元素,在保留最大特質——人文關懷的基礎上加強紀錄片的故事性,是中國歷史人文紀錄片急待加強的工作。例如《江南》在描述南園茶樓被戰火吞噬的年代,采用情景再現的手法將歷史重現在,但其沒能用鏡頭語言詳細將故事展開敘述,考慮到整體紀錄片的結構和基調只能一筆帶過。實際上不僅歷史人文紀錄片采用故事型作品廣受歡迎,就連政論型、文獻型紀錄片,也都在努力搜集大大小小的故事、情節,側重于表達社會人群或者典型性人物的刻畫,這樣一方面能夠讓紀錄片的人文關懷更加平民化和具體化,另一方面更易于走進大眾視野,用以書史、說理、傳播知識,從而把教育性、理論性題目做得更富于影視特點。
中國歷史人文紀錄片的視聽藝術既有中國文化自身的表現力,又能夠博采眾長包羅萬象,作為一種影視類型,必然隨著時代的大眾審美取向的變化而變化,拋棄傳統式的說教和單一乏味的拍攝手法,學習影視作品中故事化的特點,增強藝術表現力,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感觀和精神需求。這必定是一個舍舊取新的過程,在記錄真實的前提下,重點渲染那些富有張力的細節,在細節中刻畫人物性格,用富有立體感多層次的人物去感動觀眾,用有血有肉的真實故事去吸引觀眾。中國歷史人文紀錄片的視聽藝術一旦擺脫了傳統的理論說教,畫面加解說的枯燥單一,就能變得多元具體、從而捕捉更多鮮活而有意義的真實故事,使紀錄片更富有情感,更加人性化,更引人入勝,更符合人們的接受習慣和審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