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江 新華社廣東分社
歷年來假新聞研究領域中最令人矚目的成果,主要可以分為三類:心理學角度的虛假消息研究、醫學角度的虛假消息研究和虛假消息的傳播研究。
心理學維度的虛假消息研究不但在數量上首屈一指,論文的影響力上也在眾多學科的相關研究中出類拔萃。有學者認為,極端的政治誤解會扭曲公眾辯論,削弱人們形成有意義觀點的能力。在當代社會,虛假消息普遍而持續地存在著。虛假消息可能來自謠言,也可能來自政客以及既得利益集團。此外,媒體格局的變化,包括互聯網的到來,已經從根本上影響了信息及虛假消息的傳播方式。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試圖撤回虛假消息的努力甚至會適得其反,反而增加錯誤信念。實證結果表明,僅僅是重復謠言就會增加其影響力,然而,提供一個取代其因果結構的替代方案可以減少虛假消息的影響,可以通過“接種”來抵消虛假消息的影響,媒體素養教育也能有所作為。
近年來,兒童和成人的錯誤記憶效應受到了廣泛關注。注意力最初集中在效果本身。大多數觀察者現在都認為,盡管受到約束,錯誤記憶效應是穩健和可復制的。使用非強制性程序,有可能誘使人們錯誤地記住他們從未經歷過的事情。許多研究表明,接觸目擊事件的虛假消息會導致兒童和成人產生錯誤記憶。實證研究發現,兒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出現這種記憶錯誤。兒童目擊者會受到來自其父母的虛假消息的影響,因此,在對兒童證詞的準確性做出判斷的時候,必須考慮到兒童在正式面談前接觸到虛假消息的可能性。差異檢測原理預測,與記憶力好的人相比,記憶力較差的人更容易受到虛假消息的影響。研究證實,兒童(5-10 歲)和老年人(65 歲以上)的記憶相對不準確,也比較容易受到虛假消息的影響。
虛假消息可能會損害記憶,或者導致人們對已發事件產生混淆。與共同目擊者的討論可能會扭曲或覆蓋原始事件的記憶元素,也有可能是參與者混淆了原始事件和事件發生后虛假消息出現的上下文,導致“來源”混淆。事后提供的誤導性信息可能導致人們錯誤地報告該虛假消息。實驗表明,事件發生后的信息,如果經由另一個人傳遞,會影響人們的記憶報告。信心指數可以很成功地預測兩人中誰說服了誰。有專家指出,關于記憶從眾效應的一個合理解釋是,它是一個“社會”過程的結果,共同見證信息是由于“規范”或“信息”的影響而產生的反應。規范性影響來自于個體對社會認同的需求,而信息影響則反映了個體對準確性的渴望。
醫學領域是虛假消息泛濫的重災區,研究者對此給予了高度關注。在過去二十年中,隨著慢性疼痛和醫療保健費用的普遍增加,伴隨著不可靠的科學知識和公然的虛假消息以及阿片類藥物高效、安全的危險假設,帶有不良后果的阿片類藥物流行在美國已經升級。電影、報紙、雜志、電視節目、書籍、廣播節目和廣告都是傳播嚴重精神疾病經歷的工具。然而,媒體往往歪曲了精神疾病經歷。精神障礙患者因為這些不實陳述遭受著社會的蔑視和歧視。廣告可能提供有關遺傳的虛假消息,夸大消費者的風險。其他因素引發的廣告可以利用消費者的恐懼和擔憂來操縱他們的行為。數據表明存在有關精神疾病的偏見和虛假消息,影響了患者治療方式的選擇以及尋求幫助的行為。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來教育公眾,鼓勵使用現有的有效干預措施。
互聯網在傳播反疫苗接種信息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盡管已經被證明是無效的,但是,提出的對付這種虛假消息的最普遍方法還是通過更好的教育。反對接種疫苗的網站在互聯網上有很多。有證據表明,個人會向互聯網尋求疫苗接種建議,這些建議可能會影響疫苗接種決定。因此,認識到反疫苗接種運動所作的虛假宣傳對于嚴格評估網絡上遇到的信息與虛假消息至關重要。目前關于疫苗的公共衛生傳播可能并不有效。對于一些家長來說,他們實際上可能增加誤解或減少接種疫苗的意圖。試圖增加對傳染病的關注或糾正有關疫苗的虛假宣傳,可能尤其會適得其反。
網絡社交媒體上大量用戶提供的內容,方便了人們圍繞共同的信仰、興趣、世界觀和敘事聚集在一起。盡管人們對所謂的“集體智慧”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但謠言和陰謀論仍然存在。網絡傳播的謠言和陰謀論,經常會引起快速、大規模和天真的社會反應。研究發現,雖然科學故事和陰謀故事的消費者在內容方面呈現出類似的消費模式,但是級聯動態不同。對內容的選擇性接觸是內容擴散和形成“回聲室”的主要驅動因素。科學家們最重視保護科學不受虛假消息影響和教育公眾的科學知識交流,而最不重視旨在建立信任和與公眾產生共鳴的交流。社交媒體和帶有用戶生成內容的在線服務已經提供了大量可用的信息和虛假消息。政府官員尋求利用這些資源來改善與公民的服務和溝通。然而,大量的社交數據流會產生很多噪音,必須對其進行過濾才能檢測出有意義的模式和趨勢。研究表明,當社交媒體上的人愿意提供有可信來源的簡短反駁信息時,社交媒體也可以起到糾正虛假消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