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揚 哈爾濱師范大學
社會高速發展的進程之中,當下已經進入了新的階段和新的高度,目前的社會環境與媒介生存環境決定了新聞行業需要具備很高的職業素養與職業道德,要格外注意新聞職業當中出現的有關道德方面的問題,當今的新聞行業已經不是簡單做做記錄,對新聞做出評價然后進行報道這樣簡單粗糙,于是新聞失實現象也不再是表象那樣簡單。
在社會轉型時期人民群眾對于新聞傳播的真實性尤為敏感,對社會導向有著非常巨大的作用。除了起到輿論監督與黨外民主監督的作用外,也肩負著告知人民群眾其周圍的生存環境的真實面貌,輔助群眾作出客觀理性的判斷,對于安撫大眾情緒,穩定社會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新聞失實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為無意性失實和故意性失實,無意性失實指的就是:因為不深入的采訪,以訛傳訛,使得原始材料本身缺少真正意義上的真實性,又或者是因為編輯校隊人員在工作中的疏忽紕漏所造成的一種失實。而故意性失實指的就是:明明知道原本的新聞材料與所發生的新聞事件本身的實際情況不相符合,但卻不及時改正,或者有其它非正常的目的所造成的失實。在這其中原因便是不可勝數的,個人原因和社會原因都屬原因的范圍之內。
網絡具有開放性,它可以給受眾們提供一個信息交流平等又快速的大廣場,大街小巷的每一個人都能通過網絡對所發生的新聞事件進行轉發、評論、輿論監督。這種現象是好的,它可以有效的將新聞傳播面積最大化,同時可以有效的監督輿論。但有利的同時也存在著弊端。
早期媒體有著很強的局限性,如開始的報刊,到后來的廣播,電視,除了版面,時間等限制之外,廣泛的受眾與嚴格的監管制度也讓傳統媒體不得不注意諸如新聞道德,輿論導向,價值取向等諸多因素。但作為新媒體的網絡媒體卻是一個開放性的媒介載體,這個載體幾乎不存在傳統媒介的所有限制,不僅傳播對象廣泛,傳播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群體,任何人都可以在網絡媒體上發布信息或進行類似的傳播活動。在現代社會的生活中,網絡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網絡媒體傳播信息量龐大,受眾范圍廣泛,注定會輕易造成巨大的社會影響,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很多網絡媒體傳播者為了制造一時的轟動,吸引大眾眼球,不惜制造失實的虛假新聞,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
傳播內容生產編輯者在網絡新聞中占著重要的地位,肩負著網絡新聞的審核工作,需要保證在新聞公之于眾前,核實內容的真實性。但在虛假新聞的傳播中,失職的責任是多方面的,原因也是出在各個環節,有些新聞內容生產者制造出虛假新聞是無心之失,可能是從業經驗短,沒有意識到新聞真實性的重要,審核環節馬虎大意。但有些失職則是有意為之,出于個人利益目的,夸大新聞實事,扭曲新聞真相,妄圖造成一定的轟動性,從而贏得社會反響,提高新聞關注度。
解決問題要從源頭下手,防范新聞失實,自然要從內容生產者方面做出第一考慮,從聲源處解決噪音。首先,加強公民新聞的核實審查制度,并提高公民記者的職業水平和個人素養,對公民記者的專業技能培訓的同時,監督公民記者的職業道德水平。在網絡新聞的監管上,應該實行獎懲措施,獎勵優秀的真實網絡新聞,提高優秀內容生產者的工作積極性,同樣,對于失實新聞報道,對社會造成嚴重惡劣影響,應當嚴厲打擊新聞源頭與傳播者。只有良好的監管體制,才能有效遏制網絡平臺的虛假新聞報道。
公權力的公信力深深影響著社會的穩定性,只有不斷完善傳播規則與網絡平臺機制,才能夠有效的提高網絡媒體的公信力。無論是何種媒介,都應該時刻牢記自身的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做出正確的,真實的,有利于社會的輿論導向。正如前面所言,提高媒體公信力,只有依賴于嚴格的傳播制度與高度的自律才能得到,嚴格制定并監管行業內的生產規范,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才能樹立有公信力的媒體形象。
除了虛假新聞制造源頭外,嚴格的傳播監管也是重要的新聞失實防范手段,在傳播過程中減少噪音。網絡編輯在傳播新聞的過程中應對內容進行嚴格的把控與監管,不僅要對內容中色情暴力,迷信愚昧的成分進行篩選,也要對新聞秉承著實事求是的作風,對新聞內容要有著獨立的判斷能力,加強對新聞內容的調查與研究。不能一味追求轟動對失實新聞進行放行。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也是建立公權力公信力的基礎。在社會轉型時期人民群眾對于新聞傳播的真實性尤為敏感,對社會導向有著非常巨大的作用。除了起到輿論監督與黨外民主監督的作用外,也肩負著告知人民群眾其周圍的生存環境的真實面貌,輔助群眾作出客觀理性的判斷,對于安撫大眾情緒,穩定社會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在經濟危機正在持續的目前,新聞傳播真實的意義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