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國家開放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編輯在文化發展和傳承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編輯工作的產品也正是文化發展的一種表現形式。編輯意識的方向,編輯能力的強弱,編輯工作的優劣,編輯質量的高低,都直接影響著國家文化事業的發展。
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每個社會崗位都應該有自己的責任和擔當。編輯應該在職業操守和規則下做好相應的工作,為我們所從事的職業和工作擔當,為我們生產的產品擔當,這是編輯應該具備的擔當精神、主人翁意識與責任意識。只有我們承擔起歷史責任,勇于擔當,社會才能進步,祖國才會繁榮,人民才能富強。編輯作為承擔文化傳承工作的重要角色,有著必須具備的能力、素養、水平和質量要求。編輯要有比較全面的綜合素養,要涉獵政治、文化、經濟、技術、科技、社會、宗教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和技能,要不斷養成和錘煉自己的水平和能力。然而,編輯的綜合素養不是一朝一夕練成的,要成為“通才”“雜家”,編輯需要大量的生活閱歷、增廣見聞、傾聽閱讀和學習積累,達到敏銳度的培養、常識的積累、語感的養成和能力的提高。
同時,在時代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的背景下,一些傳統媒體逐步退出歷史舞臺,各式新型媒體層出不窮,編輯需要打開眼界,跳出狹義的編輯定義,去充分了解圖書出版的新媒體、新技術,掌握新媒體發展方向和新技術應用情況。每個編輯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在實踐中有針對性地逐步完成向全能型編輯、學者型編輯、專家型編輯的轉型提升,為終身學習型社會的發展,為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思想是圖書產品的心,內容是圖書產品的核,而質量是準確表達圖書產品核心的基礎和前提。保證圖書質量,打造優秀圖書,需要編輯具備廣而博的知識面,需要編輯具備較高的審美情趣,需要編輯具備高水平的編輯業務能力,更需要編輯具備審慎嚴謹的工作態度和欣賞美的眼光,能將這些能力充分表現在我們的圖書產品中的,需要編輯具備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不是說出來的,而是一點一滴,通過時間、經驗積累出來的。圖書產品質量的高低,除了取決于作者的精耕細作之外,還有編輯付諸于其中的創造力、批判思維、卓然的眼光和與作者平等溝通的能力。編輯應該能夠判斷書稿的優劣勢,要真正靜下心來面對作者,面對作品,學會按照作者的語言、思維和觀點來處理稿件,找到正確的角度對書稿進行合理的、恰當的、符合要求的修改,最終編出品質上佳的圖書。
編輯工作是枯燥和艱辛的。編輯工作的基本內容就是遵照國家對圖書編校質量的一系列規定和要求來處理書稿中的編校問題,消除書稿中的字詞、語言、標點符號、內容、體例、表述等一系列錯誤,這一過程需要編輯真正潛心于書稿中,仔細斟酌其中可能出現的政治性問題、科學性問題、文字的問題,長時間、反復地審校書稿。正是因為編輯文字的工作較為枯燥且對編輯的責任心要求十分高,才需要編輯具備工匠精神,不斷地打磨、均衡地考量,持之以恒,從而獲得進步、取得創新。編輯的文字工作如同搭建房屋的地基工程,無論何等模樣的高樓大廈,只有地基的穩固和堅實,才能成就地面建筑的美輪美奐。
編輯的日常工作煩瑣紛雜,包括了解圖書產品的市場調研、根據市場需求進行選題策劃、設計出版日程表、合同的簽署、產品形式的設計、接待來訪的作者、組織產品的生產加工、產品市場銷售策略的制定、作者稿酬的結算,讀者的意見反饋等一系列的事務,這需要編輯具備高超的組織和協調技巧和溝通的藝術,獨到的眼光,以及出類拔萃的大局觀。編輯要找準自己的定位,但要注意,找準定位并不是要限制編輯的想象力,而是要專注于自己的崗位,專注于自己的工作。同時,編輯還要注意日復一日地收集各類信息,關注新生事物,具備創新意識,涉足國家改革和創新的方方面面,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之外放遠眼光,多學多看,將新技術、新元素、新理念、新成果融入到圖書產品中去。技術的更新、科研的進步賦予文化新的內涵,賦予時代新的特征。編輯生產的產品應該緊跟時代發展,生產出綜合型、全面型的圖書產品。正因如此,編輯工作是充滿激情和想象力的,是能夠帶給人滿足感的,而一名合格的編輯,擁有統籌全面、運籌帷幄的大局意識是不可或缺的素質。
我們正處于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博弈、融合的時代。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新媒體技術的快速更新迭代,信息的傳播和選擇渠道的拓寬,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必將走向融合之路,而新媒體的方興未艾極大地影響著傳統媒體的未來。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在處于這樣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編輯應勇于從傳統出版人向新型出版人轉化,在這個信息量巨大、不確定因素較多的發展過程中應對變化、接受挑戰、超越自我,承擔起行業和時代賦予我們的任務,肩負起這一時代出版人的歷史使命,成長為專家型、有力量的新時代的編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