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玨 阜陽市潁州區文化館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于2003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 屆大會通過,公約中做了如下闡述:“保護”指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的各種措施,包括這種遺產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特別是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和振興。它明確提出了通過傳承來促進“非遺”的傳承和傳播。
阜陽市剪紙非遺傳承基地,進行非遺文化傳承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探索了一條具有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的實踐路子。
基地融合剪紙非遺文化與剪紙教學的特色教材,針對阜陽市學校的概況,發揮剪紙人才優勢,開展剪紙理論的研究工作。阜陽剪紙的實踐經驗很多,由于以前各部門的重視不夠,加之民間藝人又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大量的民間剪紙技藝沒有得到歸納整理,以致人死技絕,阜陽剪紙的理論基礎十分欠缺。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結合傳承實踐,剪紙傳承基地編寫了多本剪紙教材,有《幼兒剪紙》、《剪紙教育》、《刻紙技藝》、《民間剪紙》、《論剪紙》、《剪紙論文集》等,應用于剪紙傳授中,受到了大家的歡迎。為了使學員學習剪紙,易學、易會、易掌握,結合教學編寫了300 多首《剪紙教學技法歌謠》,得到了美術老師和廣大學員的歡迎與喜愛,解決了學員在學習中遇到的困惑。2013年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浙江省文化廳組織的“神州風韻”全國剪紙作品及剪紙論文大賽,葛庭友的剪紙作品及論文同時獲得兩個第一(全國唯一一個),被評為中國十大神剪,這在阜陽剪紙歷史上是沒有的。通過多年研究收獲了很多剪紙研究成果,撰寫了大量論文,更加方便了學員學習和理解剪紙藝術,解決了學員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深受大家的歡迎。
在實踐模式上,阜陽剪紙藝術家與安徽師范大學、阜陽師范學院等多家高校聯合進行產學研合作,組織會員研究阜陽剪紙,分析阜陽剪紙的特色,結合阜陽地方文化,研究開發了《阜陽剪紙珍藏冊》、《美好安徽珍藏冊》、《魅力阜陽》、《大師剪紙》、《徽風皖韻》、《潁淮風韻》、《阜陽剪紙》、《西湖古韻》、《阜陽民俗》、《阜陽風光》等作品,藝術形式有剪紙雙卷軸、剪紙單卷軸、剪紙長卷、剪紙擺件、剪紙燈飾、剪紙飾品等系列剪紙禮盒包裝,創作了很多新的剪紙作品,滿足不同的社會需求,投入市場就受到客戶的一致好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指導學生創業、就業,拓展民間工藝品市場,促進產業發展、服務地方經濟,有力地推動了阜陽市剪紙藝術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弘揚。
剪紙非遺傳承基地開設“阜陽剪紙非遺傳承基地藝術研究”專題專欄,集中展示了阜陽剪紙傳承基地藝術教學和理論成果。構建剪紙非遺文化體系,發掘非遺剪紙民間藝術。非遺剪紙藝術研究平臺的良好搭建,必對非遺剪紙藝術的傳承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開展剪紙藝術的校園文化品牌的活動。發掘剪紙藝術教育資源,在阜陽四十余所學校開展剪紙傳承活動,通過剪紙傳承培訓,激發孩子們學習剪紙的興趣,培養了很多學生剪紙愛好者。同時,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夯實了非遺剪紙傳承的根基。
(二)建立非遺剪紙藝術傳承資源庫。剪紙非遺傳承基地收集、整理了大量民間剪紙作品、文字資料及視頻,并建立文獻資料,匯編了阜陽剪紙課程的傳授案例集,錄制了民間剪紙影像欣賞視頻、微課視頻等,如錄像《阜陽人》、《天都瞭望》和反應阜陽剪紙大師程建禮的《會唱歌的剪刀》等。同時聯合阜陽市非遺中心文獻資料室,建立剪紙非遺傳承基地與地域文化研究成果資料庫與數字資源庫,為非遺的研究尋找資源提供便利。
(三)舉辦各類推廣剪紙藝術的傳承活動。為了多出精品,邀請全國各地的剪紙專家在基地開展講座,并深入阜陽市當地企業、政府和中小學進行展示,已成功舉辦多期全市中小學生剪紙大賽。通過歷屆大賽發現了很多優秀的剪紙學生,也進一步鞏固了校園剪紙的傳承成果。多方面面向全市師生的阜陽剪紙傳承人技藝課程實踐活動,讓剪紙非遺傳承走出校園。
(一)傳承發展了非遺剪紙藝術。阜陽剪紙,歷史悠久,享有盛名,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是一種比較典型的平面鏤花藝術,通過剪、刻、撕、燒等方法虛實相生,富于想象。造型有大幅度的夸張、變形,裝飾手法隨意自然。阜陽剪紙作為中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藝術品位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喜愛。它主要分剪和刻兩種,雖風格不同,但技法特點相類似。首先要求陽紋線線相連,陰紋線線相斷,千刻不落,萬剪不斷;其次在構圖上,要有造型圖案化,形象夸張,簡潔、優美,富有節奏感。色彩講究單純明快,簡中求繁,自然協調;在刀法上要“穩準巧”,眼到手到心更要到。
作為一個古老而傳統的民間藝術,寄托著人民熱愛生活的情懷,常常伴隨著喜慶節日出現在老百姓的門窗、墻壁、櫥柜、燈籠上,同時也與刺繡、印染、金銀器、陶瓷裝飾、木工雕花,建筑彩畫以及現代農民畫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是多種民間美術造型基礎。但是近年來,阜陽剪紙受多種因素影響,發展形勢不容樂觀,剪紙的產業之路遇到了瓶頸。在阜陽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基地阜陽傳承人克服困難,廣泛開展了對外剪紙交流工作,多次參與全國大型文化藝術博覽會,參加北京文博會、全國郵政紀念品博覽會、安徽旅游商品博覽會、安徽傳統工藝美術博覽會、西部文博會、京交會、非遺博覽會、中國澳門投資貿易展覽會、安徽工藝美術展等大型展覽交易會,擴大了阜陽剪紙的對外宣傳力度。阜陽程氏剪紙的傳承人程興紅、省級非遺傳承人葛庭友、市級非遺傳承人肖淑勤等阜陽剪紙藝術家經常應邀到中國澳門、德國、俄羅斯、聯合國等進行民間文化交流。
(二)拓展了剪紙非遺傳承人的傳統民間文化知識。基地以非遺剪紙藝術傳承為中心,組建了一支具有民間藝術傳承理論水平高的非遺傳承人。這些都為傳承和發展阜陽非遺剪紙傳統文化提供了保障。傳承人從自已專業角度開展研究阜陽剪紙藝術,開發具有鮮明特色傳統文化的藝術傳承課程。
(三)提升了學習剪紙非遺藝術學生的人文素養。基地將剪紙傳統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作為傳承阜陽本土民間藝術傳承發展的重要窗口,經常在基地開展“非遺進校園”以及展覽、展演等形式多樣的活動。這一系列的文化惠民活動,加深了學生對阜陽傳統民間藝術的認識,從而也使學生形成多元的文化觀念。進而在從事剪紙創作時,能夠汲取非遺剪紙藝術中的養分。創作出的作品,不但表現形式多樣化,文化內涵也得到進一步豐富。同時,無形之中自身的文化素養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四)構建了與地方特色的非遺剪紙傳承特色。非遺剪紙十分重視剪紙的市場化運作,以市場為導向,把傳統的剪紙藝術與現代設計理念和現代旅游藝術品設計相結合,把剪紙的表現手法融入到設計中,從而保護了剪紙藝術資源。基地積極開拓市場,利用企業文化和地方文化特色,采用市場與藝術相結合,開發了許多具有文化內涵和地方特色的剪紙旅游商品,產生了極大的經濟效益。
通過“一村一品”的建設,剪紙走向了產業化,吸納了鄉村富余勞動力就業,為農民增加了收入,同時拉動了農村原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樹立了鄉村文化品牌。合作開發更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剪紙禮品,及有關剪紙的衍生產品。普通的市民,因為掌握了剪紙這項技藝,登上了各種藝術的大舞臺,有的被邀請到上海世博會施展才藝,有的登上電視臺的春節晚會,有的出國交流。古老的民間藝術煥發出青春的同時也服務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面臨傳承人減少的剪紙藝術在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避免了民間發展的困境,優化了剪紙藝術結構,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一)成果的應用性顯著。基地與阜陽師范學院(現為“阜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密切合作,簽訂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阜陽剪紙綜合性發展研究”、“產學研合作項目”、“淮河文化傳承創新合作聯盟”等合作項目。基地還與阜陽特殊教育學校攜手合作,在學校為聾啞兒童傳授剪紙藝術及剪紙裝裱技能,并為特校優秀畢業生提供就業機會。通過和高校的剪紙藝術合作,與當代大學生近距離交流剪紙藝術,提高大學生對民間剪紙的興趣,積極配合大學生進行社會調研,加大阜陽剪紙對外宣傳的力度。近年來,安徽大學、安徽師范大學、合肥工業大學、武漢大學、安徽傳媒大學等多所院校的學生不斷來阜陽調研剪紙藝術,開展剪紙社會實踐活動,關注即將頻臨滅絕的民間剪紙文化。剪紙非遺傳承人還經常受邀到安徽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安徽財經大學美術學院舉辦剪紙展覽和剪紙講座,開展對阜陽剪紙的深入研究,活動的舉辦達到了很好的交流、傳承效果,受到校方領導和學生的一致好評,擴大了阜陽剪紙對外的影響。基地培養高素質的藝術人才,使剪紙藝術代代傳承,永不脫節。
(二)提高了人才培養使用效益。基地剪紙非遺的傳承人積極參加各類剪紙競賽活動。以安徽省省級非遺傳承人葛庭友為代表,李瑜、王俠穎、程興紅、張艷等一大批年輕非遺傳承人,在全國、省、市屢獲大獎,成為阜陽剪紙非遺藝術隊伍中的不可缺少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