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弦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
在當代藝術領域中,類型學攝影不再是一個冷門詞匯。類型學(Typology)最早源于考古學,是一種分組歸類方法的體系,類型學方法也是一種傳統的研究方法,其使用性非常廣泛,尤其在建筑領域中。類型學攝影,通常是指將事物以類型學的方式歸類分組進行攝影,主題橫跨了自然世界與人造世界的各個方面。從德國的奧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到貝歇夫婦,從杜爾塞多夫學派再到當代藝術下的攝影,類型學攝影的發展經歷了從單一內容的拍攝到復雜性多維度題材的探討,其創作手法隨著攝影技術和研究主題的發展,一直發生著變化。
在類型學攝影中,被攝者通常被要求不帶有表情,與攝影師“冷眼”相視,我們把這種拍攝方式叫做“無表情外觀”(Deadpan),是指一種疏離且冷靜的攝影方式,攝影師以客觀的角度審視被攝物,而往往不帶有個人情感或情緒。在《作為當代藝術的照片》一書中,藝術評論家夏洛特·柯頓(Charlotte Cotton)稱此類攝影作Cold Surface,意為冷靜的表面,其呈現方式多以巨幅照片為主要目標,且非常銳利。“冷面攝影或許是以極特定的手法來描述其視覺主題,但它壯似中性與全面的視野則堪稱詩史格局”。
攝影術發明的前期,由于技術的限制,被攝體被要求較長時間保持不動,在需要長時間的曝光下不被拍虛。類型學攝影繼承了這一特點,以一種證件照式的拍攝方式,并采用黑白膠片。德國“新客觀主義”攝影師的奧古斯特·桑德被認為是類型攝影的重要奠定者,他所拍攝的德國人面孔,以一種冷峻而又陌生的人物特寫鏡頭為畫面主要內容。此時的拍攝內容較為單一,例如貝歇夫婦的拍攝對象為慢慢消失的工業建筑,像是一種對于即將消失的產物的集體留影。
類型學攝影為了達到宏大且精細的視覺效果,大多采用大畫幅或中畫幅相機,照片以4×5 或8×10 比例為主。這些大體量的照片可以和雕塑,繪畫一樣在畫廊與美術館展出,獲得同等的地位和視覺沖擊力。托馬斯·魯夫(Thomas Ruff)的作品《肖像》(Portraits)系列,使用大畫幅相機及彩色負片拍攝德國的年輕男女,在白色背景下的一種正面近景肖像,如護照照片一般。這些照片在被放大到約長2.1米,寬1.6 米的畫幅下,細節依舊非常出眾,其面部特征,甚至是皮膚質感都被清晰地放大還原,給觀眾帶來強烈震撼的視覺效果。
到了攝影技術在不斷發展的今天,藝術家為了追求極致的畫面效果可以運用到更為先進的影像設備及圖像軟件。同樣是來自于杜塞爾多夫藝術派的安德烈·古斯基(Andreas Gursky)曾創造的《萊茵河2號》(Rhein II),在2011年的拍賣價格超過430 萬美元,刷新了攝影作品的最高成交價,促使攝影作品在當代藝術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常使用傳統大畫幅底片掃描得到高清晰度照片,并且經過Photoshop圖片后期軟件將照片再精修或拼貼,照片輸出的最大邊長能達到5 米之多。這種制作方式常見于廣告或海報攝影中,但與此類商業攝影相比,有更高的精度,高品質藝術紙張輸出,更優秀的數碼噴繪技術,同時制作成本高。
從另一方面來看,藝術家在題材上做了更多的開拓,從對單一內容的拍攝到復雜性多維度題材的探討,藝術家們紛紛逐漸“舍棄”了技術,而更多地向主題與內容“妥協”。美國當代藝術家泰倫·西蒙(Taryn Simon)被認為是新類型攝影的代表性人物,她的個人項目《違禁品》展現了被美國海關扣押的物品。這些“違禁品”數量龐大,需要在短期內進行了大量的拍攝工作,此時的大畫幅或中畫幅膠片機不再成為首選,取而代之的是便利的數碼單反或數碼旁軸相機。其展現的依然是冷靜克制的畫面風格,但照片不再被輸出的巨大,而將照片在有限空間內悉數整體展現出來成為其主要目的。以類型學的角度,在原有類型上進行再次分類,例如,將這些“違禁品”再次分為肉類,煙草類,藥品類,手提包類等等,并將照片進行編排統一展現。大量而整體感同樣帶來了類型攝影的宏大敘事性特點。泰倫·西蒙的另一項目《一個被宣告死亡的活人及其他章節一至十八》則用類型學攝影的方式深刻探討了血緣關系和苦難,人物肖像以家族系譜式呈現,加上由于各種原因不能出席的人留下的空白,一些文字注釋和資料,構成了其獨特的視覺體系。
類型學攝影不僅是一種攝影的門類,更是一種研究方法。雖然類型攝影存在著不少爭議,但是在藝術及學術領域中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其創作方法也在不斷變化之中。在將來,我們可以預測,根據主題及目的的不同,可以運用光場照相機,航拍器,甚至是VR技術進行創作。類型學攝影也可以被運用到更多的領域中去,體現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