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青 云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積極心理學是美國心理學界興起的一個研究領域,是利用心理學目前較為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是心理學家Seligman 和 Csikzentmihlyi。以 Seligman 等人為代表的美國心理學家,首次將人的樂觀、幸福感、心理彈性、利他、智慧等作為實證研究的課題。這種關注人的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的心理學,稱做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開始從關注人類的弱點轉向關注人類的優秀品質,它有三個層面的含義:一,關心人的積極的認知加工,積極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如希望、審美體驗、智慧等;二,關注人的積極的情緒體驗,包括人類的幸福感、快樂感等;三,關注人對社會的積極態度,包括仁慈、愛的能力等。在這個時代精神影響下,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僅關注人的弱點,而是關注和建設人的積極力量。
虛擬網絡具有個人信息私密性、平等性、自主性的特點,有利于個體消除防御心理,進而可以毫無顧慮地產開心扉,真實地表達內心的感受。在教育實踐中,借助互聯網手段,師生處于平等地位,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態,及時有效地給予反饋、引導。
與此同時,羅杰斯提出的當事人中心療法強調心理咨詢中對無條件積極關注、真誠一致和同理心的運用,這對教學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教育實踐應當轉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取而代之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正如當事人中心療法一樣,教師也需要在教學中對學生做到無條件積極關注、真誠一致和同理心。
“無條件積極關注”指來訪者對當事人應該表現出真誠的熱情、尊重、關心、喜歡和接納,不論來訪者所述內容是積極正向的、還是消極可恥的,治療者都應當一視同仁,不區別對待。在學校教育中,教師應當本著人性善良的胸懷去看待學生,真誠地、耐心地、一視同仁地面對學生所有的情緒、感受和行為,不論其積極與否,都應予以尊重和接納,如果是積極正向的,教師應及時給予反饋和強化,反之,教師應根據學生個性引導其養成良好的行為和正確的價值觀念。
“真誠一致”指治療者的想法與他對當事人的態度和行為應該是相一致的,不能虛偽做作。在教育中,真誠不僅表現在對學生的呵護和尊重,而且滲透在平日的言行舉止中,一個戴著面具的教師是很難走進學生的,更不會對學生有深刻的影響。
“同理心”指治療者要深入了解來訪者的感受和想法,就要設身處地地理解來訪者的內心感受。在教育中,教師應當感同身受地換位思考,了解學生的感受和想法,這樣更有利于開展有效的教育工作。
學生都有被尊重和保護的需求,教師要開展有效的教學工作,必定是需要投入感情的,教師要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更加需要帶著一顆真誠的心去感受學生內心深處的心理需要,給學生創造一個安全的、舒服的、支持性的環境,并采取合適的方式愛護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愛和溫暖,進而逐漸發展起來自我成長的能力。
互聯網較好地滿足了師生平等性的需求,重構了師生的關系,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與學生的身份界限,互聯網時代下的教育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相對私密、安全、舒適的環境,突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將更有益于挖掘學生的優秀品質,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教育更優質。
傳統的心理學取向更多把學生置于教學的被動地位,認為學生是等待被灌輸知識的“容器”,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學生創造性、主動性的發展,而積極心理學認為,個體天生具備向上成長的潛能,我們只需為個體提供支持性的、安全性的成長環境,個體的潛力就有可能被挖掘出來。基于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教育實踐應當轉變學生觀,把學生看作是充滿潛能和資源的個體,并相信學生具有發現自我、認知自我的能力,用期待的眼光取代以往問題的眼光來看待學生。著名心理學家皮格馬利翁提出的期望效應向我們證明了教師期望對學生發展的重要影響作用。
積極心理學認為,個體對事物的解釋有兩種傾向,即樂觀解釋傾向和悲觀解釋傾向,積極心理學倡導樂觀解釋傾向的培養。塞利格曼等人進行了一項為期2年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干預項目,該項目的目的在于通過培養學生的樂觀解釋傾向來達到預防學生抑郁心理的產生。結果顯示,干預組學生較對照組學生擁有更強的應對能力,更少產生抑郁心理。
綜上所述,利用互聯網的優勢,賦予積極心理學更多的內涵,拓展了學校教育的空間,促進教育實踐的質量,從而切實促進學生的發展和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