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琪 保山學院人文學院
《上新了·故宮》第一季于2018年11月9日至2019年1月11日在北京衛視和愛奇藝播出,是故宮出品的首檔電視節目。該節目以青年演員鄧倫、周一圍擔任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探尋故宮九大主題,搜集故宮文化元素,并邀青年設計師和大學生共同完成故宮文創新品研發。節目一經播出,便贏得了青年觀眾的喜愛,并獲得了第25 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綜藝類最佳電視綜藝節目獎[1]。在電視綜藝節目扎堆熒屏的時代,《上新了·故宮》從解讀時代特征和青年文化發展趨勢中走出了一條創新創意之路。
《上新了·故宮》作為一檔傳播故宮文化的電視節目,其成功之處在于其精準的受眾定位,以當代青年作為目標受眾。為更好地弘揚和傳承歷史文化,向青年傳播故宮文化,從節目制作、包裝、創意到嘉賓選擇、主題策劃、文創產品上新,全程圍繞青年這一目標受眾群進行,用當代青年喜歡的方式講故宮故事,充分挖掘當代青年文化的特點,既滿足了青年的文化消費心理和需求,又實現了故宮文化向青年文化的靠近。
與傳統電視文化節目不同,《上新了·故宮》并未采用專業的知識型主持人,而是以青年演員鄧倫、周一圍作為節目推進的主線人物,他們既擔任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又承擔著隱性主持人的角色。青年偶像鄧倫搭檔實力派演員周一圍,這樣的設置既考慮到青年觀眾的喜好,又凸顯了節目的初衷:用年輕人喜愛的方式傳播故宮文化,讓青年輿論領袖作為傳統文化傳播的引領者,將娛樂因子與文化因子相融合,破除了文化類節目給人的沉悶單調,成功吸引了青年受眾的關注。
《上新了·故宮》最大的創新之處在于將文創產品這一概念引入節目,將故宮文化傳播與文創產品研發相結合,這是對青年文化深入挖掘的結果。文創產品作為當代青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當代青年文化的標志,其主要關注者和消費群體皆為青年。正如周一圍所說,“我們的任務是讓故宮文化活起來,我們找到了一種方式:讓文物變為文創,文創變為產品,讓更多想了解而不能身臨其境的人一起找回傳統文化的真實。”[2]用文創產品作為連接傳統文化和青年文化渠道和方式,激發了青年的關注度、參與度,借助年輕人的創意實現了傳統文化與青年文化的對話。
《上新了·故宮》充分運用媒介融合理念,將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結合,實現了線上線下即時互動,積極調動了受眾的參與度,增強了傳播效果。從播出平臺來看,《上新了·故宮》考慮到不同受眾的觀看習慣,在北京衛視和愛奇藝同步播出,受眾可通過電視、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收看節目,還可通過“彈幕”的形式邊看邊討論,多樣化、移動式、個性化的傳播方式有效利用了受眾的碎片時間,實現了電視媒體與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的深度融合,增強了節目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從互動方式來看,《上新了·故宮》與今日頭條app 進行合作,在今日頭條app 上設置“創意投稿專區”,作為征集文創設計創意、對故宮上新文創產品進行投票的即時互動平臺。青年設計師和大學生可將自己的設計作品上傳,全面參與故宮文創產品的上新,觀眾可通過平臺發表意見,增強了節目與受眾的粘合度。通過電視傳播與手機傳播的深度融合,《上新了·故宮》破處了電視節目傳播的單向性,充分運用新媒體的優勢,實現了傳者和受眾的雙向互動傳播。
《上新了·故宮》一改往日文化類節目偏重人文性、知識性的特點,將綜藝節目的趣味性、娛樂性巧妙融入創意中,使節目既有人文歷史內涵,又有新意,有趣味,有看點。
《上新了·故宮》第一季涉及九大主題,每期主題由單霽翔院長在節目開始時公布,如:尋找故宮最重文物、探訪紫禁城里“零零后”的生活痕跡、你知道故宮的半間房在哪嗎?以發放“任務卡”的綜藝方式開場,第一時間激發觀眾探秘故宮的好奇心,增添了節目的新鮮感。在探秘過程中,采用講故事的敘事手法,先埋下伏筆,再層層推進,層層解鎖,由迷惑不解到慢慢揭開故宮面紗,觀眾跟隨鄧倫、周一圍的腳步和視角進宮識寶,探秘故宮文化,探尋故宮背后的故事。
除了固定嘉賓外,《上新了·故宮》每期都會根據主題需要邀請1 至2 位神秘嘉賓,如:陳建斌、寧靜等曾出演過熱播清宮戲的演員。在探秘故宮過程中,以嘉賓們共同出演的方式,將故宮歷史往事以小劇場的方式重新演繹,讓觀眾仿佛能夠觸摸到那段塵封已久的歷史,對歷史及歷史人物有更立體化的認識。如:在2019年1月4日第9 期節目中,通過陳建斌、周一圍等嘉賓的演繹,讓觀眾對抗日戰爭時期故宮文物南遷歷史有了新的認識,認識到保護文物,就是為了保護民族文化的命脈。小劇場與文化傳承相呼應,讓受眾在潛移默化中深受影響。
《上新了·故宮》雖是一檔電視文化節目,但卻未讓觀眾感到故宮的“高冷”,這和節目中運用動畫元素是分不開的。節目片頭以動畫方式開場,在需要還原歷史場景或介紹相關史實時,會出現相應的動畫人物和動畫場景,讓真實的場景“活”起來。這樣富于趣味性的后期剪輯增添了節目的綜藝感,通過真實場景與動畫場景穿插,營造出輕松活潑的氣氛。節目中御貓“魯班”的穿插敘述也讓節目更豐滿,更有趣。
隨著文化旅游的興起,故宮宣傳進入新時期,不再停留于等著大眾去認識的階段,而是主動向大眾靠近,向公眾開放,塑造出“親民”的形象。作為首檔故宮最大程度開放資源協助拍攝的文化綜藝節目,《上新了·故宮》將大量未開放區域呈現在觀眾面前,滿足了受眾對故宮的探索欲,讓更多年輕人重新認識故宮,被故宮文化魅力所吸引。同時,節目將故宮文物轉化為青年所熟悉的文創產品,將文創產品打造成傳播故宮文化的符號,讓故宮文化傳播更加人性化、生活化,更容易走近普通大眾的內心。這種將故宮形象傳播柔性化的處理方式,不僅是對故宮與大眾關系的重新解讀,更是對媒介融合時代宣傳方式的創新和實踐。
在媒介融合時代,萬物互聯,電視媒介生態發生了極大變化。在這樣的傳播背景下,電視文化節目想要贏得一席之地,必須及時了解傳媒市場變化和受眾需求,運用媒介融合優勢,用創意的理念走出一條融合創新之路,《上新了·故宮》提供了一個較為成功的范本。故宮需要創新,媒介融合時代的電視文化節目更需要創新,唯有不斷創新,才能使電視文化節目永葆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