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若瑜 伊苒溪 河北傳媒學院
尼爾·波茲曼認為電視文化本身就不可避免具有娛樂性,一切電視文化都是為了娛樂。而互聯網時代下,新媒體作為主要傳播媒介,這一點更加強化了“一切為了娛樂”。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信息技術的完善,處于信息化時代的我們每天要接受大量的信息,每天的任務僅僅是梳理接收到的信息,而很難有思考的時間和精力。同時,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促進了電子媒介的發展,新媒體應運而生。人們沉迷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帶來的便利之中,不自覺地形成了對新媒體的依賴。而娛樂文化正是依托于新媒體的發展,逐漸成為主流文化。同時,娛樂熱點很容易成為全民熱點,各種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的發展,以及直播和視頻平臺的發展,降低了傳播媒介的門檻,消解了主流的話語權,主流媒體的吸引力江河日下,社會呈現出全民娛樂的狀態。無論從點擊量或收視率,排名最高的節目依舊是娛樂綜藝類節目,而文化類節目無法與之媲美??旃澴唷⒏邏合碌娜藗冃枰鈮?,而娛樂綜藝類節目雖然短時間能帶給人們快樂的感覺,但是隨之而來的空虛感更為明顯。與此同時,這種短暫的快樂會麻痹人們的求知欲與上進心。正如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指出的,“娛樂至死”的可怕之處不在于娛樂本身,而在于人們日漸失去對社會事務進行嚴肅思考和理智判斷的能力。
因此,文化類節目的出現顯得尤為重要。文化類電視節目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現代化與大眾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它承擔了文化救贖的道德功能,喚醒人們對于理性的思考,雖然通過新媒體傳播媒介不可避免要通過娛樂化手段吸引受眾,但文化類節目仍需在“娛樂至死”的媒體環境中努力尋求文本的嚴肅性。在“內容為王”的時代下,文化類節目更要將內容制作精良,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將文化內涵傳遞給大眾,最大限度給受眾呈現文化的嚴肅性。
2018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的設立,表明了國家對于廣播電視行業的重視程度。這一次機構改革使得廣播電視總局成為國務院直屬機構,意味著國家加強了對于廣播電視領域的管理,強調了廣播電視是宣傳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傳播媒介,鞏固廣播電視的主流媒體地位。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廣播電視的傳播內容更要符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正能量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文化類電視節目自然承擔起了宣傳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任。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 周年之際,為了響應國家對于當代中國新文化的重視,文化類節目也必須要堅持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承擔起文化救贖的社會職責。
處于后現代主義盛行的時代,主流傳統媒體的話語權逐漸被消解,自媒體盛行。但我國的主流媒體承擔著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任務,必須要有社會責任感,傳播正能量。主流媒體在尋求最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仍要承擔社會責任,盡量在制作的節目中宣揚正能量,起到文化救贖的作用。而中央電視臺作為黨媒,更要發揮帶頭作用,自覺承擔起文化救贖的重任。
以央視為例,2019 延續了前兩年的文化類節目熱潮,播出了《國家寶藏2》《經典詠流傳2》等文化類節目,成為整個媒體的風向標。與此同時,各省級電視臺紛紛向文化類節目傾斜。如湖南衛視制作的《神奇的漢字》,北京衛視制作的《上新了故宮》等等。
此外,越來越多的電視節目制作者和媒體人意識到了文化救贖的急迫性,紛紛投向文化類節目的制作中去。如《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導演關正文在2019年也推出了《一本好書第二季》。關正文導演認為,每個人都需要了解和思考自己以及所處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價值。這正是文化類節目最重要的喚醒人類對于自身的思考,找尋自己的價值,通過文化類節目的傳播效應完成文化救贖的任務。
近年來,電視熒屏及網絡仿佛成為“文化沙漠”,娛樂綜藝節目占據著主要地位。人們的思考漸漸麻木,這也是娛樂至死的媒體環境下不可避免的精神鴉片。
人類之所以為人,就在于思考的能力。而文化類節目所弘揚和宣傳的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思辨力,以史為鏡。在當下信息化時代下,雖然不能避免信息爆炸,但尋求一方凈土,可以反思的節目必不可少。雖然很艱難,但是文化類節目仍然要繼續做下去。
而隨著人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不斷增強,對于傳統文化的渴求增強,與此同時《國家寶藏》《朗讀者》等文化類節目應運而生,受眾不僅可以感受傳統文化同時可以獲得更多的思考。
文化類節目的初心就是傳播文化,對于“娛樂至死”的時代下的大眾進行文化救贖,使其找尋到真正的自我價值,回歸本真。文化類節目的發展任重而道遠,文化類節目不僅要成為一股“清流”,更要成為主流。為此,在“內容為王”的時代下,文化類節目不僅要制作出吸引受眾的文本內容還必須不忘初心,文化類節目的目的始終要堅持文化自覺,“寓教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