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龍雛 陜西省商洛廣播電視臺
災難新聞,顧名思義就是說在沒有征兆的情況下出現的突發性災難事件而引發的新聞,它有著較強的危害性,除了會對我們的人身安全造成一定的危害,還會對我們的生活、心理造成嚴重的破壞。因此,這類新聞常常會得到受眾的高度關注,具有較強的新聞報道價值。對此,我們身為電視臺的記者,在災難現場,如何快速、準確的報道這類新聞,在此基礎上滿足受眾的知情權,傳遞正能量,是我們作為一名合格記者的重要體現。
災難新聞最明顯的特征是非常態的新聞,因此,災難性新聞具備如下特點:(1)由于事發前是無法預測的,因此具有突然性;(2)發生后會給人的心理帶來巨大的震撼性;(3)由于發生的后果較為嚴重,因此具有負面性;(4)發生后會對社會乃至更大范圍產生較大的影響,容易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具有社會性。鑒于此,我們作為電視臺的新聞記者,在災難新聞報道中,應做到主動正確引導輿論,推動災難事件的妥善處理,從而維護我們國家和社會改革發展的穩定大局。
此外,災難新聞是國外媒體報道的重點新聞,同時,這類新聞也是西方媒體報道的重點。詳細地說,西方新聞寫作一般將災難報道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事故報道,另一部分是災禍報道。西方新聞寫作教材明確將災難報道和后續的基本要素闡述了出來,在此基礎上要求媒體謹慎處理幾個問題,如:記者不是法律的代言人,記者的工作職責是既要滿足受眾的知情權,又要保護好災難當事人的個人隱私,客觀真實明確是非。換言之,西方國家在報道災難新聞時,普遍是本著以人為本的新聞理念,在此基礎上用數據說話,對我國災難新聞報道具有很大的啟發價值。
記者具備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才能在災難事件新聞現場中,進行準確、客觀、真實地報道,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體現新聞,滿足大眾的需求。當然,電視臺新聞記者由于自身工作的特殊性,除了屬于意識形態領域,還需要新聞報道與評論,對受眾的思想和行為有很大的影響。鑒于此,新聞工作的好壞,不單單只是電視臺新聞工作者個人的事情,更是關乎我國,以及人民利益的大事。但是,在巨大的災難現場,新聞記者在面對海量信息時,加上心靈上的沖擊,以及連續不斷或者慘烈的死亡現場,很容易限在微觀的事實中,以至于很難把握宏觀的真相。面對這樣的情況時,我們應該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用客觀理智的方法對現場新聞事件進行報道,引導民眾正確理智對待,那就需要做到認識有高度、政治有站位、顧及全大局,而不是博人眼球、嘩眾取寵,對事件片面報道甚或失實報道。有較高的政治修養作支撐,才能引領電視臺記者在災難新聞現場勇敢、迅速、準確地報道真相,對災難中感人的故事進行報道,激發受眾的危機感和責任感,也自然能夠避免災難類新聞報道的悲情化、娛樂化、英雄化的做法,避免過度渲染和避重就輕,給受眾以正確的輿論導向。
電視臺記者在面對殘酷的災難時,應具備堅強的意志,才能在面對殘酷的事件時,認真做好本職工作,將災難真相告訴受眾。尤其是在災難發生的前幾天,除了給在場每一個人巨大的心靈震撼以外,還會讓你始終處于一個連軸轉的狀態。鑒于此,筆者認為在報道災難新聞事件時,記者必須依靠堅強的意志才能將災區或災難現場的真實情況迅速、及時地告訴給受眾,將自己認為感動的事情描述出來,借此感動更多的人,從而促使受眾客觀、全面了解事實,關注現場救援和善后工作的進展,在此基礎上達到間接拯救生命、安撫受眾情緒的目的。
通過多年來從事記者這個工作,筆者深刻的體會到了災難報道不同于其他新聞報道,可以說,這種非常態報道對記者的業務技能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對此,在災難現場,電視臺記者除了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疏理報道思路、確定報道的切入點、選擇和拍攝畫面、撰寫打磨稿件外,還需要用最快的時間完成第一時間的采訪和及時發稿,保質保量保證時效。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災難新聞對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需要記者具備高度的新聞敏感度,更加需要他們對新聞事件有速判力。當然,記者要想在災難現場具備較強的業務技能,離不開他們在日常報道中的訓練和積淀。因為,電視臺記者只有在日常不斷地堅持,扎實地錘煉,練就深厚的功底,才能在關鍵時刻有較強的爆發力。
筆者這里所提到的“應變”在心理學上是指根據實際情況,所采取的一種應對能力。換言之,也是我們常說的隨機應變。對此,筆者就災難新聞現場事件展開了分析,由于災難現場的情況是沒有定數的,記者在現場進行采訪時,必須具備比常人要高很多倍的應變能力,不管發生任何事情,在多么惡劣的條件下都應該做出科學的分析、準確的判斷和理智的應對,在此基礎上完成新聞采訪和報道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