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納瑩 北京印刷學院
我們將“中國傳統元素”的文化形態寄于具象與抽象兩個層面。含有具象元素的物質層面無處不在,這些視覺元素存在于服飾、器皿、建筑等各種載體,使各類設計體現鮮明的民族特色。我們熟知的龍鳳圖案、青花瓷傳統紋樣以及如剪紙、年畫等民間美術元素都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中國傳統元素抽象的精神層面經歷數千年積淀且成于無形,它的本質是民族的核心精神與文化;中國傳統元素內容廣泛且形式各異,散發著東方神秘獨特的氣質與魅力,其物質文化與無形文化相得益彰。
中國插畫設計藝術歷史悠久,兼具獨特且優良的藝術傳統,素有無書不圖之說。現代插圖藝術也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完成了從傳統到現代的嬗變,從過去單一樣式走向多種樣式并存,從過去畫工制作變成已畫家為主體的創作模式。[1]如今插畫領域得到了空前發展,其形式與內容不再單純停留在說明圖的層面,儼然已經成為對世界的理解、表現的手段和工具。插畫藝術審美價值具有其獨特性,從現代插畫的定義與媒介都反映出商業插畫的興起與流行,從應用畫筆的傳統繪制方法到風格多變的計算機繪制,它的藝術語言與多元形式都呈現出新的面貌并成為視覺傳達的主流表現方式。
中國民族繪畫主要造型手段中,線描是構成中國畫民族風格的重要元素之一。中國傳統線描的不同筆法諸如輕重、濃淡、方圓、粗細、轉折、頓挫、長短、虛實、剛柔、疾徐,細節的差別所體現出的質感、量感都會大有不同。當今插畫設計中運用工筆畫繪畫形式的作品不勝枚舉,用線條精準把控,寄托美好寓意,畫面線條飛揚,輕松舒展,形體充滿意趣。
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天人合一,物我兩化;要求“意在筆先,畫盡意在”,融入了中國的道家師法自然、與世無爭思想和禪宗明心見性的靈感做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清代原濟云:“筆墨當隨時代。”以表現不同時代“新的人物,新的世界”,體現其時代精神。[2]許多插畫設計師將國畫技法中水墨畫的寫意融合在插畫設計作品中,充分體現插畫作品的簡約美感,不刻意追求光感與色彩,注重神韻。將中國畫的表現形式滲透于手繪中,不僅擁有繪畫的溫度及其獨特的美感,更是對中國元素的傳承,在其基礎上創新將其發展成為自身插畫刪繁就簡的獨特風格與氣質。
中國傳統紋樣在中國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插畫中的應用也是極廣泛的,它的題材和形式數不勝數,通俗且不庸俗,插畫設計師可以根據自己畫面需求靈活的運用,根據造型的規律與整體組織以及插畫中實際需要,通過傳統紋樣在其中的附著以達到獨特的效果。各異的宗教信仰以及生活習俗的不同導致其傳統紋樣不盡相同又各有特色,巧妙地將種類紛繁且適合的中國傳統紋樣入畫,進行取舍,相得益彰,既讓大眾接受現代民族風格,滿足民族情懷,韻味和意味又妙不可言。
現代插畫設計師格外注重中國傳統色彩語言的應用,作品除古風氤氳的特質外,在色彩的處理上也極具古典氣息。中國先民對顏色的認知與五行相關,《周禮·考工記》中曾經記載了五色。[3]先人用五行對應五色,勾勒對世界乃至宇宙的認知,唯有出自文化源遠流長的中國才擁有如此顏色理念的宏觀與智慧的深邃。插畫設計中,生搬硬套不是借鑒中國傳統色彩的最佳途徑與方法,而是用當今現代審美凝練與改造中國傳統色彩元素,所呈現的作品應符合時代審美并具有時代象征的意義。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到“隨類,附彩是也”的概念,不同于西方畫對光線下顏色的表現,中國傳統色彩更加寫意、主觀與靈動,這項基本原則不僅應用在中國畫用色,也是當代插畫設計應當借鑒的理念。
中國傳統元素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提煉,更是中華文化的象征,蘊含炎黃子孫的智慧與魅力,在插畫設計中中國元素的進駐,不僅豐富插畫作品本身的風格與內容,又給大眾呈現匠心獨具的中國文化。插畫設計師們在傳承中國元素使作品贏得更多人的青睞的同時,更應將其發展成為中國插畫設計風格的典范與象征。多元共融的世界文化建立在各國文化與民族差異基礎之上,無論是插畫設計還是其他視覺傳達表現方式,無不體現亙古永恒的道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