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論 展領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互聯網的出現,極大地豐富和便利了當代大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和學習,但同時很多負面信息也通過互聯網得以快速傳播和持續發酵,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帶來巨大困難和挑戰[1]。這些負面信息對大學生誠信行為的養成具有很大的影響,很容易造成大學生誠信缺失,如果不加以進行誠信教育,將不利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
《說文解字》中對誠信的解釋為:誠,信也;信,誠也[2]。當前,互聯網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的一部分,但一些大學生并沒有充分利用網絡來提升自我,反而出現了誠信缺失的現象。
1.網絡交流信息不實。一些大學生在網上交流的過程中,發布不實的交流信息,引起別人的注意或羨慕,進而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2.對網絡觀點不加辨別。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一些大學生對這些網絡觀點不加以辨別,反而誤聽、誤信、誤傳,造成了不良影響。
3.在網上提交虛假信息。在需要提交正確信息的正規網站,一些大學生不如實提供個人信息,特別是在一些求職網站上,夸大自己的工作能力,甚至提供虛假簡歷。
4.網絡學術造假。目前學術造假的情況屢見報端。比如老師布置作業或論文后,一些同學就去網上下載,實際上這就是竊取別人的勞動成果。
5.網絡詐騙行為。網絡詐騙行為主要是依托互聯網進行的,是一種犯罪行為,這其中的虛構事實真相或隱瞞事實真相給受害人帶來了巨大的危害。
1.虛榮心作祟。部分大學生盲目追求虛榮、追求享樂,沒有在學習或綜合素質提升上去競爭,導致了一些不理性的消費。
2.存在僥幸心理。受限于一些處罰措施和力度,一些大學生感覺到不誠信不一定受到處罰,導致大學生認為即使不誠信也對自己沒有大的影響。
3.網絡大環境影響。由于對網絡信息的發布不能做到實時監管和內容的實時監督,一些大學生發布或者轉發了一些不良信息,從而得到心理上的滿足。
4.受到懲罰的成本較低。大學生在網上自己既是通訊員又是記者,由于監管力度還不到位,久而久之就對法律法規失去了敬畏感。
5.吃苦意識薄弱。網絡是獲取信息的重要平臺。一些大學生存在懶惰思想,不愿意利用網絡去學習新知識,反而利用網絡去抄襲別人的研究成果。
互聯網背景下,有關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報道屢見不鮮,引起了各界的關注[3]。但目前的大學生誠信教育還存在力度、深度、廣度、層次不夠的情況,不能較好地引導大學生向著誠信的方向前行。
1.教育力度不夠。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往往突出的是對學習成績的關注。只要學習成績好,老師往往對其他方面放松要求,對品德修養的教育力度較少。
2.教育深度不夠。在以往教育過程中,往往是以案例為主,這些案例涉及到的方面可能對大學生有所觸動,如果沒有涉及到可能就會造成教育的缺失。
3.教育廣度不夠。如果單純的講誠信教育,是不能滿足誠信教育要求的。在誠信教育過程中,要結合社會道德、學術道德、個人品行等一起教育。
4.教育層次不夠。要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大對社會人群的教育,使得誠信在社會上蔚然成風,進而也對大學生的誠信有所積極影響。
在互聯網+背景下,開展大學生誠信教育是一個迫切的課題,也是在立德樹人的總體要求下培養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舉措。
1.建立普及社會大眾的教育體系。互聯網+背景下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要建立普及社會大眾的教育體系。要多宣傳和弘揚誠實守信的典型事例,教育引導社會大眾把誠信作為立身之本,讓全社會形成誠信光榮的良好氛圍。
2.用網治網。在大學生中,可以選取一些思想素質好的同學擔任網絡正能量宣傳員,通過規范網絡行為、宣傳誠信要求來影響大學生,促進大學生誠信習慣的養成。
3.教育貼近學生實際。在選取教育內容時,盡可能的把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故事講出來,不要只講述空洞的理論或背離大學生行為的虛假案例,讓學生能夠深切體會到不誠信會帶來哪些危害。
4.加強法律法規學習。隨著我國法律法規的不斷健全,針對互聯網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在教育過程中,要加強這些網絡法律法規的學習,讓大學生深知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消除大學生在互聯網的不誠信行為存在的僥幸心理。
5.建立網絡誠信檔案。建立網絡誠信檔案,把不誠信的行為記錄在案,讓不誠信行為有跡可循,把不誠信行為扼殺在搖籃中。
本文從誠信缺失的現象入手,分析了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和教育上的不足,就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誠信教育途徑進行了思考,對大學生誠信教育有著較好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