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錦玥 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人人都知道鼓浪嶼的異域風情和車水馬龍,可是卻不知道在這座城市繁榮的背后,有很多為了城市發展和人民生活默默做出貢獻的勞動人民,他們通過自己的雙手去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好的環境。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廈門這座城市變得繁榮而又發達。鼓浪嶼,這三個普普通通的字被刻上了“浪漫”的印記。城市雖大,但是板車工的存在,卻讓這座城市有著別樣的溫情,他們用自己的雙腳走遍了這座城市,用自己的雙手去為城市的發展助力。他們用行動來丈量這座城,用心去感受這座城,用自己的青春歲月來守護這座城。
導演用6分鐘的影像呈現,還原了一個板車工的生活,這6分鐘同時也是在講述一個群體的生存現狀。98年老人來到廈門鼓浪嶼,從散工一步步走到拉板車的最終職業,幾十年間在島上所經歷的人和事,不僅僅有家和工作,也有城市的發展印記,他見證了鼓浪嶼的時代變遷,也見證了板車這一行業發展的無奈與蕭瑟。
整部影片的節奏以一種娓娓道來的形式呈現給觀眾,空鏡頭下的鼓浪嶼浪漫而又充滿生機,推著板車的老人,拉著板車的年輕人,這是時空上的寓言開端,而鼓浪嶼的城市印記,也是這樣的朦朧而充滿未知。“漂泊在海上的島嶼,成就了你,也成就了中國”,65歲的老人在鏡頭前沒有任何修飾,赤裸的展現在所有人面前,平移鏡頭的運動也更真實的展現出鼓浪嶼不同地點近三十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部短片因其時間所限并沒有使用藝術電影的長鏡頭拍攝手法,相反用簡潔明快的鏡頭輔以快速剪輯,真切的為觀眾呈現出這個時代的小人物形象,用最短的時間來表現他們的生活和訴求。特寫鏡頭是最好的情感調度,影片風格的凝練并沒有拋棄特寫鏡頭對人的全方面展示。從老人推著板車行走在小路上,到老人端著飯碗在簡陋的屋中吃飯,6分鐘的影片以大量的特寫鏡頭,全方位再現了老人的形象。板車工的身份或許只是一個縮影,在鼓浪嶼的微觀世界中,這樣的忙碌生活,老人只是其中之一。
在影片畫面的結尾對自然光的運用做出了充分思考,用太陽光的暖色調照在主人公的臉龐之上,同時用一種背光的拍攝方式,拍攝主人公在陽光下的笑臉,朦朧而又溫馨,更能讓觀眾體會到主人公對于這份工作的熱情和對鼓浪嶼這個城市的熱愛。雖然老人的生活不易,但是依然洋溢著幸福,也從畫面中帶給觀眾現實生活中的最后一絲溫存。“鼓浪嶼養了我,我也算養了它吧。”老人在這樣溫暖的畫面中,不再那么辛酸,情感的流露也不再那么沉重。
真實性是紀錄片最本質的特征,它重在通過被拍攝者最自然的形態來展現整個生活,而不是用故事題材的夸大去表達情感。在紀錄片中,對場景的記述,故事的表達,除了向觀眾展示已經有的畫面之外,還應該注重聲音的表達,通過聲音的表達去達到一種聲情并茂的效果,通過語言的手法去講述故事,襯托場景。
短片以老人的個人獨白緩緩帶入,講述屬于鼓浪嶼這座城市的故事。和普通紀錄片不同的是,為了突出一種特殊的鄉土風情和濃厚的城市色彩,這部短片之中很多的細節都是通過老人的獨白來展現,老人并不標準的普通話使影片整體的風格平和而穩重。老人拉著板車走在崎嶇的小路上,聲音在細節的處理中多了一些主人公的咳嗽聲,以及主人公在用力上坡時所發出沉重的呼吸聲,這樣的展現手法更能讓受眾感受到這一工作的辛苦還有主人公對于這份職業的付出,使得這部短片的真實性更加突出。
短片拍攝所選的角色是一個對于鼓浪嶼的發展非常有話語權的一個普通市民,通過主人公這樣一個板車工的身份作為第一視角來展現整個鼓浪嶼的生活和發展。他每天都隨著鼓浪嶼醒來,又和鼓浪嶼一起睡去。主人公在鼓浪嶼做了28年的板車工,這份特殊又辛苦的工作讓他在這28年來走過了鼓浪嶼大大小小的道路。這28年,他每天都在這個城市里面穿梭,白天推著板車行走在大街小巷,夜深后伴著路燈回到小屋,對于鼓浪嶼的發展老人有著最清晰地認知。短片中,老人口中滿是垃圾的土地,已然建成一座現代化公園,而這里曾經的一磚一瓦,都是老人口中的驕傲。與其說影像更多注重的是“物”,不如說在導演眼中,影片更加注重的就是想要講出“人的故事和情感”。
在鼓浪嶼,板車工是一個極具符號化的人物,在交通不便的條件下,板車工的出現使這座城市多了一個特殊的人群。年輕人不愿意從事這份工作,而老年人又有著自己的固執。現代化的交通和他們手中的板車,看似成為了時代的駁論,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板車上,承載著鼓浪嶼的城市印記。數十年的風風雨雨,多數地方在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更新交替中已經沒有了早些年前的樣子,而這部短片中所選擇的主人公正是自己親身去感受了鼓浪嶼這么多年的變化,通過他的語言描述,也更能代表出中國的普通人民對于社會發展變化的看法。這種以小見大的手法,以一個普通人的視角去描述這個城市的變化,直觀的讓人感受到這么多年來中國城市的飛速發展。
短片中背景音樂的運用將人物與城市之間的情感共鳴帶入了一個合適的氛圍之中。在主人公講述板車工的現狀時,背景音樂以一種舒緩并且帶有一點憂傷的鋼琴曲呈現,用背景音樂去烘托氣氛,能夠更好地將受眾代入到這個短片的情緒之中。在短片的后段部分,通過一個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話語,還有鏡頭的捕捉表達出了鼓浪嶼人民的熱情和善良,同時也表現出了大家對于這樣一個群體的幫助。短片最后想要表達的就是這些在城市背后和人群背后默默奉獻和付出的勞動人民,他們在用自己的綿薄之力,去為這個城市做著自己的貢獻,這些一點一滴的貢獻積累起來,就是推動這個城市發展的巨大力量。通過普通人民來看鼓浪嶼的發展,再通過鼓浪嶼的發展看到中國的發展,在每個城市中,總會有一些人,在默默地為城市的發展堅持著自己的工作。
“一路坎坷皆是景,一車艱辛滿是情”,生活沒有那么多的借口也沒有那么多的懶惰,只有不斷的努力才能有更好的生活,視頻的結尾也是在致敬所有為城市默默付出的勞動者們,是他們讓普通的工作在日復一日的堅持下變得有意義。人們常說,廈門是一座“溫馨城”,“溫馨”是一個聰明的說法。可以說一束康乃馨很溫馨,也可以說一個笑容很溫馨,還可以說是一個家庭很溫馨,而一座城市的溫馨,并不是那么容易形容,情緒和色彩的感受往往更加直觀,而人的存在似乎逐漸被時間所淡忘。許多人來廈門尋“溫馨”,會把鼓浪嶼上斑駁沉默的老建筑形容成溫馨的一種,會把他們在廈門大街小巷里體驗的慢生活描述為溫馨的一種,然而屬于這里真正的溫馨,是那些曾經擦肩而過的屬于鼓浪嶼的孩子們,更是那些固執的穿梭在人群中見證著這座城市發展的人物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