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靖超 三亞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
瓊劇歷史悠久,是海南古老的劇種之一,作為一種戲曲的表現形式,對于海南文化藝術的發展與繁榮,尤其是在地域文化的表現上,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作為海南文化名片的瓊劇有著大量民俗文化的呈現,本文試圖從瓊劇中所體現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婚嫁文化、地域方言等方面切入,探討瓊劇與海南地域文化的融合所體現出本地區特有的藝術魅力。
民以食為天,瓊劇中的飲食文化最主要就體現在挑竹筐食和戲班飯上。著名的瓊劇劇目《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節選《十八相送》里就描寫到鄉民用扁擔挑著的竹筐,用它來裝食物。這種挑竹筐食的風俗在海南特有的飲食習慣,尤其是在文昌、海口一帶的農村十分盛行,村民們一般將食物放在竹筐中,用扁擔挑著兩個竹筐出門,有幾分趕集的樣子。這種飲食文化最初是在一些原住民的村民中,逢年過節就會有挑竹筐食,后來竹筐挑的內容就越來越豐富了。尤其是在婚嫁的禮數中,在訂婚與結婚以及生子的時候,男方就要通過挑竹筐食的方式,將一些食物放在竹筐中,包括豬頭、魚等食物,還包括有毛巾、衣服等生活用品,甚至直接盛放聘金。
戲班飯是在瓊劇發展中形成的另一種飲食文化現象。早年瓊劇演員經濟拮據,還有拖家帶口跟著戲班唱戲的情況,另外戲劇表演持續時間較長,因此演出前都會由當地的村民煮飯給戲班吃,俗稱戲班飯。“據傳,吃戲班能保平安”,小孩子若能吃到戲班飯就能變得聰慧。[1]因此今天的瓊劇劇團,依然還有戲班飯的傳統,不但表演者可以享用到美味可口的戲班飯中,觀眾也可以分享戲班飯所帶來的祝福。
服飾對于瓊劇的表演至關重要。每一出瓊劇都對服飾有著嚴格的要求,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瓊劇更加注重對于勞動生產生活中不同場景的表現。通過文化形態中服飾的表達效果,可以呈現出不同人物、場景、背景等,更好的形成對海南地區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展示,并對精神層面的藝術融入也能更加鮮明的表達出來,包括對于審美情趣的把握,藝術表現的夸張等,都能形成具有更大歷史韻味的表現效果。因此在瓊劇的表演中,服飾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關鍵因素,要在整個表演的過程中,形成對歷史文化的展示。如黎族服飾中的頭飾,就能清晰的表達出中國唐朝文化的表現,尤其是在與古代官帽的形態相似,在黑白色的表現中,體現出一種莊嚴、雍容、神秘、簡約的美感,形成對古典文化的完美融合入。瓊劇服飾更多的是展現出一種莊嚴的精神風貌[2]。如瓊劇中的家奴、太監等服飾,在形式的制定上,強調是一種與古代生活相吻合的服飾方式,在色彩搭配、圖案選擇、形態表現上還是有一定的區別,更加注重海南地域與歷史文化的融合。
另外,瓊劇服飾的衍生主要在黎族服飾的發展過程中形成,在對漢唐朝時期的文武生公子的服飾制作中,就會在胸部方面有不同的表現,并且在服飾的表現中,主要是形成方形的修飾,并將整個胸部形成完成的線條進行有效的規范。這種保守的服飾文化,更加凸顯出儒家文化的整體內涵,并融入了瓊劇服飾中對宗教藝術的結合。其中,瓊劇中不同的服飾也表現的相對簡單。在頭飾的配用上,主要是體現出簡單而不拘于形式,對于旦角的頭部服飾就顯得很保守而簡單。譬如,在瓊劇《刁蠻公主》的服飾形態上,對刁蠻公主的服飾就很簡單也保守,金色的頭飾在黑色的盤發襯托下,顯得靈活生動,全面的反映出刁蠻公主的活潑等性格。同時,在服飾色彩的運用上,也相對的保守。在色彩的運用上,主要是突出黑色、紫色、藍色等主色系的運用,形成劇情發展需要以及主題表達的效果,更加具有內涵與外延張力的表現,并且,能將海南本土文化與服飾文化結合起來,更好的展現出其中的韻味。瓊劇服飾和海南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
婚戀自由是瓊劇要表達的主題之一,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體現。現如今,海南除各地傳統的軍坡、公期婆期等神期演廟會包場戲外,村民百姓舉凡建屋上梁、結婚生子、子女上大學、參軍、老人做壽、小孩滿月、酒樓開張、華僑回鄉等喜慶日,都會“綁戲”來招待答謝前來祝福賀喜的鄰里鄉親,并以此達到人們調節辛勤勞作之余生理和心理上歡愉情感的目的。[3]置身在這么一個氛圍親和、熱鬧、友好的空間里,瓊劇最能表達的主題就是對婚戀自由的表達,更好的唱出更多人對婚戀自由的渴望,包括對愛情追求、男女之情的深刻表達。
比文招親是瓊劇表演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主要是通過藝術表現的形式,在瓊劇的表演中,更多融合表演的藝術性,強調在文化藝術中對文的重視,其中,有很多的瓊劇,都有深刻的描述。瓊劇《步青云》中說到,官員家的女兒,父親為不失臉面,要求門當戶對,但女兒要自己選意中人,于是,在府上“比文招親”,由小姐出對聯讓應聘者對上,小姐覺得合意的方可結姻緣,除此之外,小姐選中的意中人要上門提親迎娶小姐。另外,在《槐蔭記》、《琵琶記》、《浣紗記》等“十大記劇”以及《打灶分家》、《審郭槐》、《玉堂春》、《三娘磨面》和《古城會》、《陳宮罵曹》等文武戲中,都有著非常精彩的比文招親的。
海南話的融入,不但凸顯瓊劇的獨特韻味,也將瓊劇的地域文化特色與海南文化結合在一起,將歷史文化、地域特色與海南話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在海南話的推動下,瓊劇能形成于海南文化緊緊相連的藝術形態,尤其是在整個藝術表現的過程中,對于海南地域文化氣息融入到瓊劇的表現之中,對于促進瓊劇藝術形態創新,尤其是在瓊劇主題創新能形成鮮活的藝術魅力。可以說,海南話是瓊劇發展的重要點,也是表現藝術形態的精髓部分。
在海南流行的雜劇中,融合閩南戲、昆腔、潮州正音戲等,尤其是在藝術八音的融入中,形成獨具特色的藝術形態。海南話屬于閩南語系,是漢語言的方言之一,又稱之為瓊語。南宋末年,福建人為了逃避戰亂,來到了海南島,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在沒有受到外界語言的影響下,于是就形成了大量的古漢語以及相關的語調,形成以元音收尾(17個):a阿、e下、i衣、o喔、u有、ai愛、au后、ia贏、io羊、iu油、oi鞋、ou烏、ua換、ue畫、ui黃、uai歪、iau妖、ng尾、ang紅、eng英、ong翁、iang央、iong(兇)、uang王等語音的變化[4]。
因此通過對瓊劇中海南話的研究,尤其是其中表現出來的獨特的語音特色,能為研究海南話以及海南的歷史文化,提供極大的幫助。另外瓊劇中海南話的運用,并將民俗文化融入其中,更加能顯示出海南話的藝術魅力。在瓊劇的表現中,通過海南八音的融入,形成多種具有音樂表現形式的音樂,這樣,可以在整個過程中,形成具有地域鮮明特色的藝術文化。其中,在八音的四類藝術中,對于大吹打、鑼鼓清音、清音以及戲鼓的運用,最主要的就是通過瓊劇的演奏,對于整個音樂表現都有很大的幫助。在八音藝術的融入中,形成聲音清脆、節奏鮮明的藝術表現,可以更好的提升瓊劇的魅力。
作為海南最重要的文化象征和精神體現,瓊劇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深受海南人民的喜愛。要想為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注入文化靈魂,大力弘揚海南最具代表性的劇種,保持瓊劇旺盛的生命力,與時俱進、改革創新、面向未來、在多元化的文化中開放自我、保持獨特的魅力文化是瓊劇面臨挑戰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