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麗 廣西藝術學院影視與傳媒學院
近年來,文化綜藝節目呈現出井噴式的發展,既響應了弘揚和繼承中華傳統文化的號召,也滿足了時下人民群眾對文化消費的需求,同時也探索出了一條新型的節目生產形式。文化綜藝節目《上新了·故宮》是為紀念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宮博物院建院95周年而推出的紀錄片《紫禁城》的階段性成果。此前,故宮通過《國家寶藏》進行“國寶展覽”,在全國觀眾面前揭開了幾絲神秘面紗,《上新了·故宮》是第一次允許攝制組進入其中拍攝綜藝節目,并且展示了多出未開放區域,以“創新”+“故宮”的模式,受到觀眾的熱捧。
在符號學中,存在著索緒爾的二元關系(能指與所指),也有美國哲學家皮爾斯提出的三元關系(符號形體、符號對象和符號解釋)。符號學理論的建構一直在不斷延伸與拓展,早已成為跨學科理論研究。本文將從語言符號及非語言符號兩方面對《上新了·故宮》進行探索分析。
在《語言學綱要》一書中寫到,語言符號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交際的工具,分為口頭語和書面語。語言是人類傳播的基本符號體系,但并不是唯一的體系,動作、表情、體態、音聲、圖形、圖片、影像等,都可以起到符號的作用。(1)
1.節目中的擬人化配音
《上新了·故宮》中最突出的配音是那只萌胖又知識淵博的“御貓”,給它配音的不是渾厚滄桑的男低音,而是充滿童趣、音色清亮的童聲。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故宮是皇帝的居所,國之重地,它厚重、神秘。但是近年來,故宮博物院憑借出其不意的文創產品吸引了全國老少,在文創產品中,皇帝也開始賣萌。沿襲這樣的風格,《上新了·故宮》中,也加入了這樣的形象化元素,那就是御貓魯班。魯班的角色定位是故宮中的居住者,見證著歷史的興衰。在宏觀的平淡敘述中增添一絲生動與逗趣。它可謂是移動的故宮小百科。例如,在說到乾隆皇帝編纂《四庫全書》一事,鏡頭切換到真實的故宮貓作為過渡后,魯班說“修建皇家藏書樓的時候,乾隆爺特別下旨,就照著江南著名的藏書樓天一閣來修吧……”語言生動活潑,富有故事性,充滿童真,聽來頗為妙趣。
2.節目中的同期聲
節目中的同期配音,主要由周一圍完成,他在節目中有雙重身份: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和乾隆皇帝的扮演者。他的配音部分,以他作為參觀者和旁觀者的角度進行敘述,在傳達知識的同時帶領觀眾去探索故宮的奧秘,穩重中包含著敬意。
此外,還有故宮博物院的研究人員們。他們是最了解故宮的一群人,如祝勇、朱賽虹、林姝、王志偉等工作人員。每一期有設定的主題,有專門的研究人員帶領開發者探索故宮奧秘。他們是專家,是答疑解惑者,是故宮知識的解說者。他們的語言是平實的、真實的。例如,在談到摛藻堂內皇帝的書房時,工作人員王志偉說到現今的屋內結構從未改變,這一確定信息是從文獻《日下舊聞考》中考證而來。故宮工作人員這一部分的同期聲,最大的特點就是真憑實據,在交談中看似隨意卻又嚴謹地傳遞著故宮文化。
3.節目中的精致字幕
節目中的字幕以黃色為主調,搭配著竹子或水紋線,不僅美觀,而且頗為細致。例如,在《紫禁城里的書城》一期中,給不常見的“摛”字注音,在對書架進行命名和空間擺放時,字幕配合空間顯示出文字,讓觀眾產生立體而形象的感受。此外,對于因為光線不足而不能特別突出的牌匾、對聯等實際文字,字幕會進行特別書寫,既彌補了光線問題,也再次突出強調其文化性。
傳播學中說,非語言符號大致可分三類:副語言(語言符號的伴生符);體態符號(動作、表情等);物化、活動化、程式化、儀式化的符號。(2)在故宮中,每一個物件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作用,它是物化的,也有著程式化、儀式化的影子,如鴟吻、九龍壁、宮殿前的水缸等。在這里,腳下的任一泥土都承載著太多的故事。
1.文創產品的元素符號
龍的形象在故宮中是獨特的存在,它對于中華民族來說就是典型的符號。紫禁城的龍紋無處不在,象征著至尊,“九龍壇”這一文創產品提取了“龍”元素。此外,同期還有八件提取了故宮不同元素的文創。《乾隆的秘密花園》不僅讓我們知道了乾隆對于江南的喜愛程度,更讓觀眾了解到乾隆的才華橫溢,摘取竹林詩意,設計出“雀鳥纏枝美什件”;《百年前紫禁城的演出》,利用戲樓和戲服元素設計成“暢心”睡眠系列家居服;《紫禁城里的書城》,根據文淵閣的色調設計出“山海文淵·文具包”……這些文創產品有故宮文化為依托,有故宮元素做點綴,可謂是帶有故宮文化的具體符號。
2.探尋故宮的人物符號
“故宮兄弟”鄧倫和周一圍,擔任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二人角色性格不同,鄧倫負責探索問題,周一圍則主要演繹皇帝的故事。每期節目有特定的主題和相關的嘉賓,所邀請的嘉賓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參與過宮廷戲的拍攝或相關角色塑造。如曾經飾演過孝莊皇后的寧靜,參演《末代皇帝》的鄔君梅,飾演過雍正皇帝的陳建斌等。若是單純地逛故宮,難免會使得節目過于平淡無趣,加入相關演員的表演,不僅能拉動收視率,也能讓觀眾更有代入感,因為在這些演員的身上早已有了某些符號化的標簽,例如說到雍正皇帝,有人會想到陳建斌,提到晴格格,觀眾會想到王艷。他們的出現,無疑讓觀眾更加期待,無形中他們便成了故宮代言人。
這是對于文化綜藝的一次新的探索與實踐,是讓故宮走入更多年輕人生活的新舉措和新嘗試,無疑,《上新了·故宮》是成功的,做到了讓故宮文化活起來。多年前,紀錄片《故宮》呈現出的是滄桑與厚重,讓觀眾感嘆故宮文化的博大精深,是高高在上的,恢弘又難以觸碰?!渡闲铝恕す蕦m》加入了綜藝的形式,讓文化更具有趣味性。但由于其“綜藝節目”的本質屬性,盡管文化類綜藝節目內容和主題看似屬于“精英文化”,但其本質上又屬于大眾文化。(3)如何讓受眾在愉悅的觀賞中獲取文化知識,讓其喜歡上相應的文化,這是一大難點,也是一大亮點?!熬⑽幕钡氖鼙娒媸切》秶?,但文化是屬于大眾的,普及傳統文化是國之大計,樹立文化自信是文化宣傳的最高目標。
故宮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符號。從明朝至今將近600年的歷史,讓它帶有歷史的厚重感;珍寶之多,未開放的區域之多,讓它帶有濃濃的神秘感;在21世紀的今天,它迎來了新的階段,以新鮮的姿態面向大眾。濃厚的文化內核,新鮮的探索形式,還有AI智能研究機器人阿爾法蛋,以活潑的、現代的方式去重新演繹傳統文化,這正是文化自信的體現。《上新了·故宮》是歷史與時代的碰撞,從節目形式到最終成型的文創產品,都彰顯著它的“年輕”魅力。
《上新了·故宮》以“看故宮活起來,解鎖你的創新力”為海報宣傳語,將“創新”融入于節目與創作之中,文化宣傳、經濟效益、知名度與魅力值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不再僅限于宮墻,而是吸引了更多年輕人走入故宮,融入了故宮符號的文創產品更是實現了“把故宮帶回家”的愿景?!肮蕦m熱”的現象,追根溯源乃是故宮順應時代,不斷創新,把握潮流,挖掘內在價值的產物,在下一個600年,相信會有更多的上新之作。
注釋:
(1)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第2版,P36.
(2)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第2版,P37.
(3) 劉曉萍.文化傳承語境下文化類綜藝節目的話語策略分析,中國電視[J],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