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華 常德市廣播電視臺
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各具優勢,兩者傳播渠道和形態的融合是媒體發展的必然趨勢。融媒體即是利用互聯網思維,融合新媒體及傳統媒體,可拓展信息傳播渠道和范圍,增強媒體影響力。因此,在傳統廣播電視媒體節目創新中,需充分利用融媒體優勢,增強自身影響力,引導正確社會輿論。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可整合不同媒體的受眾,如電視觀眾可利用互聯網觀看電視節目;廣播聽眾可利用蜻蜓FM、喜馬拉雅等手機APP收聽廣播節目,可擴大廣播電視臺節目的傳播范圍,吸引更多受眾。同時,融媒體的發展使電視節目與觀眾的互動成為了可能。例如,微信搖電視平臺的研發,電視觀眾可利用微信搖一搖功能,參與節目抽獎或搶紅包,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已連續五年應用該功能,實現與觀眾的互動。可見,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臺節目的發展空間更為廣闊,廣電媒體人需抓住這一發展機遇,開展節目的創優改革,進一步擴大節目的影響力,提升廣播電視品牌價值,發揮引導社會輿論、豐富百姓生活的作用[1]。
融媒體時代傳播空間的擴展,為傳統廣播電視媒體節目提供創優環境。廣播電視臺需結合融媒體時代的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及利益共融特征,探索節目創優途徑。
融媒體可全面整合新媒體及傳統媒體的資源,為節目創新提供支持。以浙江廣播電視臺《浙江之聲》為例,在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該頻率與浙江衛視和新藍網進行合作,整合浙江廣電的媒介資源,共同組成百余人融媒體團隊。在北京建設融媒體中心,開展廣播、電視及新媒體報道,一線記者可同時為不同媒體提供新聞素材,實現新聞資源的共享。就此,廣播、電視及新媒體集合自身特點,編寫主題相同、內容與形式不同的新聞報道。在報道播出中,《浙江之聲》通過廣播、微博和微信等平臺發布,實現平臺資源的融合,擴大了《浙江之聲》的影響力。
融媒體時代媒體需注重“內容為王”,通過內容兼融實現節目創優。以央視《國家寶藏》節目為例,節目組將國寶和故事、國寶和明星、國寶和現代技術融合,為觀眾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節目內容,使國寶“活”起來,實現節目傳播傳統文化的目的。在國寶和故事融合中,節目組邀請一位明星作為國寶守護人,講述國寶的前世故事,邀請若干素人講述國寶的今生守護故事。在明星講述中,節目組基于歷史史實,在舞臺中表演與國寶相關的故事,可提升節目觀賞性,引發觀眾情感共鳴。比如,在講述云夢睡虎地秦簡的國寶故事時,節目組邀請撒貝寧擔任國寶守護人,化身為秦朝法官“喜”,為觀眾展示秦朝版《今日說法》,引導受眾樹立法律意識。在國寶與現代技術融合中,節目組為了保護國寶,在舞臺中呈現的國寶由全息投影技術展示。
融媒體時代智能手機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產品,微博、微信等手機APP是人們應用最為廣泛的社交軟件。廣播電視臺可利用互聯網及手機APP進行節目宣傳,實現宣傳互融。以《國家寶藏》為例,節目組不僅在電視頻道播出節目,還支持在線播放,在愛奇藝、騰訊視頻及嗶哩嗶哩網站均可觀看節目,實現電視節目的跨平臺傳播,擴大電視節目的傳播范圍,增強節目宣傳效果。同時,節目組開通微博賬號和微信公眾號,在節目播出期間發布大量微博話題,用戶可參與討論。數據統計顯示,節目播出期間累計30次進入微博熱搜榜,國家寶藏超話閱讀量高達3.3億,節目宣傳效果較為理想。常德廣播電視臺綜合廣播的《市長熱線》,是一檔開辦近十年的問政欄目,2018年開始通過微信平臺實時直播,節目實行可視化傳播,聽眾不僅可以通過收音設備收聽音頻,還可以通過手機移動終端收看節目視頻,參與熱線話題,節目影響力顯著提升。
融媒體發展的關鍵在于利益,廣播電視節目在創優中需注重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可為節目創新與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社會效益可提升媒體的影響力,塑造品牌形象,促進媒體的可持續發展。以常德廣播電視臺綜合廣播《校園廣播網》為例,節目組與臺屬旅行社聯手,在中小學中組織開展研學活動,同時,把研學活動內容作為節目內容予以呈現,線上線下互動,受到學校及學生、學生家長的廣泛喜愛,既擴大了節目的宣傳效果,又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又如央視《國家寶藏》,該欄目組整合節目中出現的音樂作品,收錄到《國家寶藏原聲帶》中,由央視紀錄國際傳媒制作發行,音樂作品的版權費用成為獲取經濟效益的主要渠道。同時,該欄目以中華文化寶庫資源為基礎,向觀眾展示國寶的故事,引導更多觀眾進入博物館,使觀眾體會文物的魅力和文物承載的傳統文化,感受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深厚底蘊,提高大眾對文物保護的重視,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可見,在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節目不僅要注重節目形式和內容的創新,還需注重節目內涵,在節目中傳播主流文化和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提升節目的社會效益。
綜上所述,融媒體時代傳統廣播媒體節目需注重創優,使節目內容和形式更符合受眾需求。通過本文分析可知,電視臺可通過資源、內容、宣傳及利益的改進創新,實現節目的創優,增強自身的市場影響力,促進電視臺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