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鳳 興義市融媒體中心
近年來,國內外的新媒體迅猛發展,對我國傳統媒體尤其是新聞媒體造成了極大的沖擊,新媒體的產生和發展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產物,傳統媒體,尤其是新聞媒體不應將其視為洪水猛獸,反而應緊抓新媒體發展帶來的機遇,深入分析其優勢,提升人員基本素質,維持新聞行業的長期發展態勢。
新媒體環境中不僅信息的傳遞效率被大大提升,信息的傳播路徑也逐漸向多元化轉變,人們在虛擬空間中實現了言論的高度自由。也正因如此,近年來,社會上的不良言論逐漸增加,國家陸續頒布相關規定和條例調控信息的正確導向,從這一層面出發,傳統新聞媒體除了正常職能以外,更肩負了引導群眾正確觀念和提升社會信息管理真實性的重大職責。因此,新聞編輯記者也面臨著更加嚴峻的考驗,必須從眼前工作著手,提升個人素質[1]。
從現今社會的信息傳播情況來看,盡管新媒體具有平臺眾多,傳播高效的優勢,但是其也存在信息混雜和梳理困難的缺陷,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的真實性和信息分類的明確性上仍舊占有難以取代的地位。目前,我國正處新時期,新聞媒體是國家政策和相關精神傳播的主要載體,因此,新聞編輯記者必須滿足政治素質要求,建立國家榮譽感。同時,隨著我國各項建設的同步開展,傳統新聞媒體的新聞編輯內容不能浮于表面,應深入挖掘其內在含義,這種情況也要求新聞編輯記者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以當前我國林業建設有關新聞編輯為例,新聞編輯記者除了要對當前我國生態林業建設現狀和新聞實際內容進行編輯外,還應在新聞中深化政治觀念,在新聞中滲透“建設美麗中國”和“十九大”等相關政治觀念。
我國科學發展觀中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來源于創新,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新聞媒體發展的基礎也是創新。現階段新媒體蓬勃發展,其憑借信息獲取和傳播的便捷性,迅速占領了媒體市場的半壁江山,傳統新聞媒體的發展應從新媒體的成功中吸取經驗,借鑒其運營模式。新聞編輯記者面臨著創新素質的要求,這種創新素質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新聞編輯記者主觀意識上的創新,這種創新是也是根源性創新,要求新聞編輯記者具備獨到的新聞視角和新聞撰寫思路,并將其與新聞本身進行融合,以產生觀念新穎的新聞;另一方面是新聞編輯記者編輯能力的創新,這種素質創新通過新穎的選題的和個性鮮明的文章立意得以彰顯,能吸引群眾的眼光,具有顯著的新聞效應[2]。
當前階段中,國內多種媒體環境交織的氛圍增加了傳統媒體發展的迷茫感。面對這種浮躁的媒體環境,新聞媒體要想實現長期發展,必須從新聞媒體的基礎——新聞編輯記者入手。新聞編輯記者在當前環境氛圍中除了應具備基本的新聞編輯能力以外,還應具備優秀的責任素質。責任素質既指新聞編輯記者把握新聞真實性的素質,也是指新聞編輯記者即使身處困境也堅持職業精神和職業夢想的素質。其在工作中不僅要秉持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還應深入挖掘新聞事件的核心內容,以實事新聞報道為例,某郊區河流連日發出惡臭,嚴重影響了周圍居民的生活和正常出行,對此新聞事件進行編輯時,新聞編輯記者不僅應編輯對河流進行取樣和檢查的過程,還應查明事件根源,正確引導群眾觀念。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編輯記者還應滿足道德素質的要求。新聞編輯記者通過分析新聞事件將個人正確的道德觀念施加于新聞編輯上,對新聞受眾進行了良性引導,相反的,若是新聞編輯記者未具備良好的道德素質,則新聞傳播將會讓記者的偏激思想擴大化,不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現階段我國媒體環境復雜,真假信息相互摻雜,導致人們信息鑒別能力下降,傳統新聞媒體在這種信息環境中肩負正確引導群眾觀念的公益責任,因此新聞編輯記者更應滿足道德素質的要求。例如,對社會上熱度較高的“老人摔倒扶不扶?”相關新聞進行編輯時,新聞編輯記者就應憑借良好的道德素質,在新聞編輯中傳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正確道德觀念,引導群眾的正確思維導向。
媒體發展新時代中新聞編輯記者還應滿足職業素質要求。2017年我國十九大精神中明確指出弘揚時代“工匠精神”,新聞編輯記者的職業精神也應與時俱進,不斷提升。新媒體環境下,我國相關部門對信息的傳遞進行了合理管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不良信息的傳播。新聞編輯記者職業素質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新聞報道的質量,“工匠精神”在新聞編輯記者職業精神中的融合能進一步提升傳統新聞的傳播效應。2019年1月,由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主辦的“擔負起新聞輿論工作新使命 做新時代優秀新聞人文化人”專題研討會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會議深入學習了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強調了新聞編輯記者職業精神的重要性,對新聞媒體進行了良性監督,也為新聞編輯記者指明了發展方向。
總而言之,隨著時代的不斷延伸,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迅猛提升,以互聯網平臺為基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為主要支撐的新媒體茁壯成長起來,改變了人們的信息獲取渠道和傳遞方式,也對新聞記者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化新聞編輯記者素質培養是傳統新聞媒體長期發展的關鍵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