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龔雪 河南工業技師學院
在一次學習經歷中,我偶然接觸到了一位老師。老師沉醉于古詩詞吟誦,深沉渾厚的吟唱經常博得同學們陣陣的掌聲。對此老師十分不解,在他看來,這些行為模式并不是以博得掌聲為目的,其追求的境界是身心的修煉。從我們的思維方式來看,面對老師精彩的表演,掌聲是我們表達心情的最好方式。因此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思維中最根深蒂固的“表演”定勢。這讓我突發感想,或許我們現在的舞蹈藝術正是在“展現”的語境中慢慢失去了其本身的含義。那么“展演”中的舞蹈藝術究竟發生了什么改變呢?
“所有的舞儀都具有這樣一種性質,可以將過去與今天重新連接起來,并以集體的活動去引導團體的、族群的、民族的甚至人類的集體記憶。一旦舞儀被截取程序,那么它就會消解或者滅亡?!?1)然而,為了適應現代社會展演的需要,或者是為了更集中的呈現給觀眾,舞蹈所依賴的舞儀早以打破,不僅許多舞蹈在表演時間、表演空間“毫無禁忌”,還加入了許多競技的成分。讓原本各自具有不同意義的舞蹈,放在一個層面“展演”,為了博得觀眾的掌聲,“拿來主義”、“炫技”層出不窮。在華麗的外表下滿足了觀眾視覺盛宴,誠然,這樣的藝術形式,只能是短暫的沖擊?;匚吨髤s覺得因沒有內在的意義而變得毫無生命力。
雖然許多的民間藝術不可能永久的被封存在村落田間。不可否認,展演是中國多數鄉土文化都不可回避的情景之一。從政府的角度出發,展演是保護與傳承傳統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在具體的操作上,展演中舞儀的改變是否破壞了原本符號的意義還需要深入探究。因此,存在展演情景中的民間藝術首要的任務是保護形態的完整性。其次,在展演語境中加入了競爭的機制無疑是對傳統藝術形態的人為破壞。為了突出視覺效果,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民間藝人們必然要迎合現代人的需求從而對原本藝術形態進行改變。因此,政府展演更應該呼吁民間藝術用原本的形態展示。不可因為人為的因素造成流傳千年的藝術形態發生變化。當政府展演對民間藝術投放更多關懷的時候,民間藝術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被更多的人們所了解和熟悉。
古人藝術的綿延流長在于并不以展演為目的,不為討好任何人,只為修身之術,為自己內心得到滿足。每每想到曾經遇到的這位老師忘我陶醉吟誦的畫面,都不免使我對當今舞蹈界發出感慨。在視覺盛宴的華麗外表下,在“宏大”“祥和”的主題背后,舞蹈藝術追求的精神需求在又在哪里?在信息發達、文化多樣、時尚現代的今天,然而卻為所有的舞蹈工作者敲響了警鐘。為何老師的淺淺吟誦就足以打動我們,而往往我們使出全身力氣的舞蹈,卻讓人感到單板無趣。這中間最大的問題我想就在于老師所表達的吟誦藝術,是發自肺腑,自然而然的流露。此刻的他并沒有去想著要如何表演,更沒有意識他的表演是否會得到別人的認可。吟誦對于他而言,是自我的修煉,自我的完善,自我的體會。這種從內而外所散發出來的情感,真實感人。而這點正是我們現在所欠缺的。在曾經的采風中,我見到過許多讓人熱血沸騰的場面。“跑帷子”是河南湯陰縣一帶古老的民間祭祀舞蹈活動。氣勢宏偉、變幻莫測、結構嚴謹、道具獨特,因舞者手持近兩米長的帷子以跑“相生八卦陣”等各種場圖而舞所以得名“跑帷子”。雖然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土里土氣”的“跑帷子”不夠時尚,也不奪人眼球,但村民虔誠的內心,樸實的表演,更讓人感受到從內而外迸發的生命力。對于舞臺藝術表演而言,修身同樣是感動觀眾的基礎。楊麗萍老師的舞蹈藝術之所以打動觀眾,在于她對于舞蹈投入了最純真的體驗。正是對于舞蹈沒有雜質的純凈態度,自我修煉式的升華,才能使身心融為一體,才能讓我們感受到她的舞蹈是有靈魂的。
筆者認為,對于民間藝術而言,流傳千年的文化積淀本身就有一套自己的生存法則,我們的保護要從完整性的原則出發。其次,對于舞臺藝術而言,我們更要用修身的態度去學舞、練舞、研舞。當我們不再去追求表面的浮華,帶著信仰投入到藝術的創作、表演、研究的過程中時,才能去真正探尋到藝術的真諦,我們也才能真正收獲內心的充實。
注釋:
(1) 劉建 張素琴 吳宏蘭《舞與神的身體對話》民族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