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佳欣 東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所有制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最主要的問題,一切社會關系都以所有制為基礎。對于馬克思所有制理論的探討,是研究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提,對我國經濟政治的發展提供研究的方向。
馬克思所有制理論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主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對社會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環節的關系進行了深刻的闡述,并以此作為研究對象,對整個資本主義經濟社會關系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最終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所有制,從法律意義上來說,實際上是生產資料所有權,也就是對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在闡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關系時,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人類一切生產活動都以生產資料為基礎,生產資料擁有的多少,是社會地位的象征,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產生制約。生產資料在人們進行交換、消費和支配過程中,決定了上層建筑和整個社會的社會性質。
馬克思所有制理論作為一個理論體系,有著非常縝密的邏輯思維關系,并在不斷發展和完善過程中,變得更加完整。馬克思所有制理論經歷了歷史的變遷,在指導當代社會經濟活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
馬克思認為,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誰擁有生產資料,誰就可以對其進行支配。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由對生產資料的占有、支配和使用而形成的經濟關系。生產資料所有制是人們在生產關系當中,對生產資料的占有權。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了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還對人們的分配、交換和消費關系進行支配[1]。由此看來,馬克思的所有制理論實際上闡述的是對資源的占有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物質依賴的關系。
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影響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關系,兩者相互聯系,決定了勞動產品的分配形式。反過來,所有制和分配形式又能夠產生社會經濟制度的差異,使基本生產關系產生變化,具體表現為經濟體制的變化。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互相聯系但又有所區別,經濟制度是人類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合,經濟體制是生產關系的表現形式,反映社會經濟資源配置的實質。兩者的關系表現為,經濟制度是經濟體制的基礎,經濟體制又受到經濟制度的制約,還受到經濟結構和社會發展水平以及社會管理水平的制約。
生產資料所有制有兩重含義:法律上決定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和生產資料占有者間的經濟關系。人們占有一定的生產資料,最終的目的是要通過生產資料來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這種經濟利益的獲得,要從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關系來實現。這就構成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經濟關系的實體。這種實體具有不穩定的特點,需要通過法律形式予以保護。由此看來,生產資料所有制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經濟關系和法律形式上對其歸屬權的認可。在生產關系的四個內容當中,生產主要對生產關系起決定作用,生產的性質決定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是生產資料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前提。生產資料的形式由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生產資料表現為不同的所有制形式。
近些年來,我國國有企業改革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究其原因,是在所有制問題上沒有科學的理論作為依據,對所有制缺乏徹底改革的決心。在公有制為主的社會經濟形勢下,改革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公有制實現的形式。雖然近些年來,我國已經開始意識到市場資源配置在合理利用社會資源的作用,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但是,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國有企業的壟斷地位,那么這一切都只是空談,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仍舊會停滯不前。
改革開放以來,前期的改革經驗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告誡我們,只有在改革理論上進行突破,才能夠帶動改革開放跨越現實障礙,促進其向著良性軌道發展。在我國的經濟體制變革上,從“計劃經濟體制”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樣的變化,充分證明,科學的理論指導對現代化經濟改革的影響。
中共中央十五大報告中對所有制理論的新論斷和新突破,是對鄧小平所有制理論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對馬克思所有制理論的新發展。報告中對基本經濟制度理論提出了新的觀點。從新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致力于實現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并將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的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對于其他的經濟制度采取避而遠之的態度,認為它們不屬于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一部分。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提出了堅持以公有制為基礎,發展多種所有制形式的方針和政策。但是僅僅是作為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的一種形式,而不是將其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黨的十五大報告中,直接將公有制為主體,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并提出要長期堅持和不斷的發展。這項報告預示著原本作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的非公有制經濟,開始成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基本內容之一[2]。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所有制問題上的新的觀念和新的發展。這對于改變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現狀,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的改革,也會給其他領域的制度管理帶來明顯的變化。非公有制經濟的“升級”,要求我們打破傳統經濟發展的桎梏,將各種所有制經濟進行融合,并對其發展進行統一標準的監督、管理和支持。這種形式下,對于非公有制經濟的定性,不能再局限于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必要補充,也不能將其簡單的定性為公有或者私有,對其進行限制,采取壓制的經濟措施。而是要通過公平平等的對待,推動非公有制經濟的良性發展[3]。對于當代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認定,要從新的階段開始,認真對待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這樣,在面臨改革開放的艱巨任務時,才能夠堅定信念,利用馬克思所有制理論來解決改革中遇到的各種矛盾,明確經濟發展的路線和方針政策,走出一條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的改革發展之路。
雖然社會主義社會經歷了一個艱難的過程,但是最終通過對馬克思所有制的繼承和發展,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確立了以公有制發展為基礎,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提高了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社會主義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4]。通過改革激發了社會經濟發展活力,促進了社會公平競爭,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馬克思所有制理論指導下的當代中國社會經濟,實現了質一般的飛躍。對國家所有制形式的改革,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極大的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使經濟發展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潛力得到了挖掘,勞動者的素質不斷增強,國家經濟實力和競爭力也在不斷的增強。
我國當代所有制經濟改革,以馬克思所有制理論為導向,堅持了社會主義方向,始終以公有制為主體不動搖,保證公有制經濟在社會經濟中處于絕對優勢地位[5]。在此基礎上,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推動混合經濟的發展,實現經濟發展的多樣化。近些年來,國家在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形勢下,保證一些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公有化,以此來保證國家經濟安全。同時,國家高度重視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使得公有制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創新能力和社會競爭力不斷的增加,為國家稅收、就業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非公有制經濟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黨的十五大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形式共同發展。在堅持公有制經濟地位的前提下,引導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不僅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還為人們就業和創造財富提供了前提條件。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從僅能解決溫飽問題,轉變為開始向著全面發展小康社會邁進[6]。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中國共產黨關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愿望即將實現,人們必將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綜上所述,馬克思所有制理論是社會經濟體制和經濟制度確立的正確指導。在發展社會經濟方面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對于當代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來說,要想獲得長遠的發展,就要以馬克思所有制理論為理論基礎,不斷的探索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