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鑫 南京大學哲學系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首次揭示了機器的歷史性意義。機器的運用,具有世界歷史性的轉變,具體表現為:一,機器打破了傳統生產方式對于生產力的束縛,開創了現代意義上的資本生產,在單一時間內,可以生產出更多的商品,大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正是以機器的發明為標志的工業革命,歷史才能打破區域的,民族的限制,形成了了建立在人的感性交往基礎上的世界歷史。因此馬克思指出:“如果在英國發明了一種機器,它奪走了印度和中國的無數勞動者的飯碗,并引起這些國家的整個生存形式的改變,那么,這個發明便成為一個世界歷史性的事實(1)。”二,在資本主義社會,機器在形成一個世界歷史性的事實的同時,它也是一個世界歷史性的破壞性的力量?,F實的個人成為了機器,不僅讓人與人的關系成為了物與物的關系,而且讓機器主導下的勞動都成為了不堪忍受的存在。
機器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生產方式,推動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轉型和生產方式的結構性轉變。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強調:“手工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2)。”從手工磨到蒸汽磨的轉變,不僅僅代表著生產力的提升,還代表著整個社會的轉型,機器產生的是全新的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前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區別在于商品交換的普遍化和封閉的小農經濟的區別。生產方式的不同塑造了截然不同的社會形態。在封閉的小農經濟中,人是主導性因素,投入人力的多少往往決定了小農經濟的興衰成敗,因此前資本主義社會在社會生產層面表現為主體性勞動。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則相反,它是一種客體性勞動。在商品交換普遍化的資本主義經濟中,機器是主導性因素,投入機器的多少決定了剩余價值生產的規模。在體系化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生產是一個完全客觀的有機體,以現實的物質生產條件呈現在生產者面前。
機器的應用符合資本無限追逐剩余價值的本性,是資本邏輯的內在要求。如果說在絕對剩余價值生產中,決定性因素是勞動時間的投入量,那么在相對剩余價值生產中,決定性因素就是勞動空間的延展與收縮,機器就是提升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重要影響因素。資本為了獲取高額利潤,在不能增加勞動時間的條件下,只能通過機器的應用和自然科學技術的發明來提升勞動生產率。工人在機器所主導的社會生產中,被整合到了體系化,結構化的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之中,成為了機器勞動的一個因素。一方面,機器是人們生產的工具,人們通過機器來生產更多的商品,在這個意義上人是積極行動的勞動者;另一方面,人是機器組成部分,人等同于有血肉的機器。勞動中真正的主體其實是機器,人服務于機器的勞動。這也就不難理解,在馬克思所經歷的經濟危機中,工人們為了逃避勞動,不得不選擇砸毀機器來解放自己,因為在機器所主導的社會性勞動中,人只是機器的一個因素,卻被要求像一個人一樣活著。
資本主義社會標志著龐大的商品堆積,隨著商品交換的普遍化,機器成為了資本主義生產中的普遍性因素,抑或是說,未經過機器生產的商品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并不真實存在。在機器生產的過程中,人本身也進行了新一輪的自我生產與自我分裂。具體表現為人們的原子化,數字化,機械化和碎片化。通過機器的使用與資本主義分工協作,原本整體性的勞動被分解為數量不等的具體環節,每個人只負責一部分。人們勞動過程的分解與裂變,也導致人的生存狀態也被映射出一種分裂的鏡像。人們個體的整體性生存方式在生產的碎片化狀態中被肢解成不同行為狀態下的人,人可以制造任何一件東西,卻不知道哪些東西是屬于自己的。在這種由機器為組成部分的社會性勞動中,個人的勞動總是顯得微不足道。人的主體性勞動被機器的客體性勞動所支配。為了追求高額利潤,人們的勞動時間和勞動強度不斷提升。一方面,加強了人們在身體上和心靈上對于機器生產的依賴性,另一方面又加強了機器對于人們的操控,人越來越像機器一樣活著。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機器往往被定義為解放人類生產力,將人類逃離自然蒙昧的工具,但是實際上它卻成為了操控人類生活的“怪物”。“機器勞動極度地損害了神經系統,同時它又壓抑肌肉的多方面運動,奪取身體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動(3)?!睓C器作為一個強大的客觀性力量獨立于人類而存在,而這種現實在以科學技術為主導的機器生產中變得愈加明顯。
工人,自然科學技術,機器被放置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了雙向互動。一方面,自然科學技術以機器大工業的生產所創造的生產力為基礎,通過改良提升機器生產中的環節和結構增加產品的生產量;另一方面,機器大工業的進一步再生產以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前提。機器生產的過程不僅僅是物質生產而且還是自然科學技術在實踐上的應用,自然科學技術內置于生產過程之中成為了機器的職能。科學成為了資本主義生產中的重要影響因素。經過機器的中介,自然科學技術應用到生產之中,進一步加劇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和壓力,因此17世紀到19世紀工人反對資本家的斗爭,首先要從反對機器開始。因此馬克思指出,要明確將機器自身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的機器區分開來,工人應該反對的是機器背后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而不是機器自身?!百Y本不創造科學,但是它為了生產過程的需要,利用科學,占有科學(4)?!笨茖W的應用不僅僅是為了追逐剩余價值,而是應當為了提升生產力而服務。值得一提的是,科學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僅僅是提升剩余價值的手段。
科學技術與機器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的統一,使得科學成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獨立觀念。科學內化于機器生產之中成為了統治和控制工人的手段,表面上來看,科學已經與直接性勞動相分離,成為了一個獨立的領域,但是這種獨立性實際上是一種資本所構造的幻象。因此馬克思指出:“科學對于勞動來說,表現為異己的、敵對的和統治的權利(5)。”我們注意到,每一次科學范式革命,思想革新,直接的影響就是資本的發展邁入了新的運行空間。例如,蒸汽機的發明揚棄了傳統生產方式的自然性和空間性限制,將人類思維推向了世界歷史的高度。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工人,自然科學技術,機器實際上被統合在資本的自我生產的過程之中,資本的生產就是生產工人,自然科學技術,機器的過程。
注釋:
(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1.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44.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86-487.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70.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