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子琪 貴州民族大學
“忠于使命、艱苦奮斗、科學求實、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激勵著塞罕壩人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不懈奮斗,創造奇跡,還原萬頃林海。塞罕壩在荒漠化治理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我國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出現生態文明的概念,最早引入“生態文明”概念的文章將其定義基本劃分在人與自然和諧的關系內。20世紀90年代是生態文明概念形成的關鍵階段,因為我國公民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與可持續發展觀的形成,學術界增加了對生態文明概念的使用次數,并形成兩種生態文明的使用理論:“生態文明形態論”與“生態成果總和論”。21世紀后,生態文明的概念被逐步確立。狹義上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廣義上是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礎上,最終實現人與人的和諧發展。
我國261.16 萬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土地荒漠化嚴重制約著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發展。
如今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土地荒漠化面積減少、荒漠化程度減輕、荒漠化地區植被覆蓋率上升。即使如此,荒漠化依舊是我國存在的一個嚴峻的生態問題,中國作為世界上受到荒漠化威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荒漠化問題不容小覷。土地荒漠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天敵,因此建設生態文明,必須高度重視土地荒漠化的防治,著力解決土地荒漠化問題。
遼金時期資源豐厚、青山綠水的塞罕壩曾被作為皇家狩獵之所。清朝末年,塞罕壩上開始進行開圍放墾,破壞了其森林植被,日本侵略者的掠奪式開發以及連年山火加重了其荒漠化程度。到解放初期,塞罕壩當年山川秀美的狀態早已不復存在,不再擁有“美麗的高嶺”稱號。由于毀林開荒、連年山火以及侵略者的掠奪式開發,人為因素成為塞罕壩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據資料顯示,1961年林業部國營林場管理局局長劉琨準備在塞罕壩建立我國北方第一個機械林場。當時的塞罕壩荒漠無際、寸草不生,劉琨率隊在壩上經過三天艱難的考察后,最終在紅松洼一帶發現了一棵落葉松。
這棵落葉松是整片荒原的希望,對于塞罕壩的奇跡發現,劉琨進行上報并建議在塞罕壩建立大型國營機械林場。正是由于帶頭人的發現,塞罕壩走上了成功治理的第二步。這意味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進步,是塞罕壩人不懈奮斗的結果。中國的綠色發展之路就是要使我們的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因此當代人要以塞罕壩精神為指導,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1962年2月,林業部正式成立塞罕壩機械林場。1962年9月,來自全國各地的369名青年人來到壩上,不畏艱苦,植樹造林。
荒漠化治理只靠植樹造林是遠遠不夠的,荒漠化治理應與農村經濟的發展通過四個方面實現有機結合,形成一套荒漠化防治的生態經濟模式。第一,植樹造林,營造森林氣候。第二,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經濟、民生三方面共同提升,實現荒漠化地區的生態平衡。第三,發展荒漠化地區特色產業,推進精準扶貧,使農民脫貧致富。第四,樹立“人人參與”的荒漠化治理理念,鼓勵群眾參與防治防沙。
幾代塞罕壩人用56年的時間在荒漠地區吃苦耐勞、甘于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如今,塞罕壩林場森林面積已達112萬畝,與建立機械林場前比較,森林覆蓋率提高了68.6個百分點,林木蓄積量增加了979萬立方米。
荒漠化治理不是一時之舉,不能一蹴而就。塞罕壩的成功是一代代塞罕壩人堅持不懈的結果,荒漠化治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當代人要以塞罕壩精神為指導,為中國的荒漠化治理貢獻力量。
通過塞罕壩的成功治理,總結其經驗,為其他荒漠化地區的防治工作提出可行建議。第一,構建完備的荒漠化治理法律體系,讓荒漠化治理有法可依。第二,以科技為支撐,提高治理效率。因地制宜地進行防沙固沙工作,對先進的防治模式進行推廣。第三,積極引導群眾參與。在荒漠化的治理中,群眾的力量是巨大的。從塞罕壩的成功治理中能夠看出,個人力量無法成就塞罕壩的今天。第四,實現荒漠化治理與精準扶貧相結合。荒漠化治理不僅能夠改善生態環境,更能提高當地人的生活水平,給當地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如今,我國荒漠化治理已經整合出一套“中國方案”,接下來的重點就是把荒漠化治理與精準扶貧相結合,構建生態經濟模式。